分享

文化丨秋韵正浓时,诗文赏秋桂

 昵称503199 2022-11-12 发布于山东

原创 沈凡莘 语言文字报 2022-11-04 16:00 发表于北京
收录于合集#文化39个
编辑说

不知不觉,已到了深秋,空气中的桂花香格外诱人。桂花因其清可绝尘、浓能透远的独特气质和丰富深邃的文化意象,为人所关注、所倾情,历朝历代文人如王维、李白、杨万里等都在诗中对它进行了描写,李清照还用“自是花中第一流”来赞扬它。今天,让我们一起赏读关于秋桂的诗文,品味其中意蕴。请看——








又是一年金秋时,沿街已闻深秋桂香,想起李清照的“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第一流”说的就是桂花,寥寥数语,就把桂花独有的神韵特质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堪称妙绝。

古人对宇宙万物总有细致入微的观察与体悟。漫步诗林,早在《楚辞》中就有“沛吾乘兮桂舟”“桂棹兮兰枻”“辛夷车兮结桂旗”,彼时之“桂”多指樟科桂,往往因其实用价值以及自身香气而被诗人惦念,以示环境器物之高雅,并借以象征诗人自身高洁的品质。

图片


在唐代,咏桂文学进一步发展。诗人们盛赞其花香沁人,如王昌龄“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颜真卿“忽枉岩中诗,芳香润金石”,宋之问“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
还有人将桂的姿态情状描摹得楚楚可人,如王绩“枝枝自相纠,叶叶还相当”,李德裕“琼叶润不凋,珠英粲如织”,还有李白“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等。

桂树枝叶苍翠婆娑、花姿盈盈簇拥,多生长在清幽之地,加之清香悠然,有与生俱来的高雅气质,因而拥有“处幽”之意。
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一句描写桂花在寂静的山林中悄然坠落。桂花坠落之所以能被诗人发现,乃是因为物我两相照应,由此映射了静谧的夜晚与诗人内心的宁静,正如桂香浮动。

图片


到了宋代,关于桂的诗词更是不胜枚举。虽然“吴刚伐桂”的传说始见于唐,但桂与月的关系在宋代更加紧密。向子諲写下“人间尘外,一种寒香蕊。疑是月娥天上醉,戏把黄云挼碎”,缕缕飘香的桂花,仿佛嫦娥赴蟠桃宴,酒醉后将黄云碾碎散落而下,黄星点点,幽香四溢,令人沉醉而向往。

吴文英的“海东明月锁云阴。花在月中心。天外幽香轻漏,人间仙影难寻”,写桂花本是月宫之物,在人间难以寻觅,自带一派高蹈脱俗的气质。
杨万里甚至想象自己骑着白凤入月观桂,“看来看去能几大,如何着得许多香”,直意曲说,在幽默精巧的“诚斋体”中尽显桂的风姿。桂树总与良辰美景相关联,宋代也有不少观桂佳作,如李纲“汲水养岩桂,最怜风露香”,朱淑真“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桂成了文人墨客的心头好,是“比德之物”。


明清时期,桂树深深融入读书人的日常生活。归有光在介绍其书斋项脊轩时写道:“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杨慎在四川新都桂湖“沿堤遍栽桂树”,于桂树下饯别友人,“珍重一枝才,留连千里句”,体现了君子情谊与美好寄托。
《红楼梦》花卉百态,亦留下了桂的身影,如第三十八回贾府集体赏桂花、共赴螃蟹宴,宴后众人提笔作诗,遂有黛玉的“桂拂清风菊带霜”、宝钗的“桂霭桐阴坐举觞”,可见时人生活的雅致。第九回黛玉听闻宝玉要上学了,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蟾宫折桂”以攀折月宫桂枝比喻科举应考得中,反映了桂的社会性内涵。
桂素来被誉为花中“仙客”,其清可绝尘、浓能透远的独特气质和丰富深邃的文化意象,为人所关注、所倾情。在这深秋季节,探寻前人情思,谈桂赏桂,伴有花香袭人,别有一番趣味。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10月26日文章《诗文赏秋桂》;作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沈凡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