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学教会了我什么?

 一个大风子 2021-11-02

图片


从一年级入学,到我递上高考卷,这期间数学每天都没有缺席 。我投入了如此多的时间,面对这巨大的机会成本,我反复诘问自己:

我到底都学会了什么?

若回答是运算或者解题,这种可以轻易被电脑替代的东西,那显然我白学了 。逻辑能力?似乎也可以被电脑取代,下围棋不能说没有逻辑,尽管通路可能不同,但结果是电脑赢了人类 。

我不是一个想深造、钻研数学的人 。所以数学之于我,除了带给我快乐之外,其作用应该落在应用上 。那它到底有怎样的应用,又带给我怎样的改变呢?

我思前想后,总结了一句话:

数学教我成为一个理性的决策者 。

不妨就从做一道数学题做起 。审题是语文功夫,算不得严格的数学范畴 。审完题开始思考,其实就是开始决策 。这里该往哪边想?选用哪种转化?用哪个形式表达合适……思考过后的落笔,只不过是思维的表达,我觉得又是语文范畴了 。数学的本质是那段思考,而思考的落点是做出决策,每个岔路口我该怎么选择 。

之前蒙昧状态下,那就是跟着感觉走 。题海战术的作用,我认为就归结于这种感觉 。某种程度上说,AlphaGo 不也是立足题海战术赢了人?

数学这个学科到底有什么用,迷雾拨开,才慢慢理解,如果每道题都用“记忆匹配”快速得到思路,而放弃了每一次从头到尾完整独立的思考,那这 12 年,除了换一个分数,真的算是白费了 。

于是,忘了哪天,我想明白这些以后开始把每道数学题当成一个个决策的关口来玩味,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在生活中遇不到如此理想化的岔路,但思维的训练对于理性权衡能力的培养是相通的 。

举个例子,比如当时讨论的“设点还是设线”,以往跟着感觉走,往往也能选到比较好的那种 。但在经历理性思考,为什么设点?为什么设线?它们的优劣?它们的本质是在转化什么?当题目中的“动”的部分有怎样的特征的时候选择相应的哪种方法……越想,越有味 。生物是长篇大论的题目归结于几句关键的逻辑桥梁,而数学是两行简单的数学语言可以思量出几页“理性权衡”。

我试图迁移这种能力到生活中,确实很多时候也很有用,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结合理三科的实验思维,我从真实的生活选择题中剥离出起主要作用的有限个变量,加以权重,理性权衡 。学数学之前,或者想明白这些之前,我做每个决策时脑子里大概是一个混沌的状态:一团云雾,冥冥之中有一个答案 。

而现在是:几个相对清晰的变量,有明确的“对比点”,我基本明白我看重它们的程度高低,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判结果 。

可能这两种思维路径得到的决策结果是一样的,但就算后者没有给我带来更优选择,经过这样一番所谓的“理性思考”获得的结论也会让我更自信地选下这个选项,让我更有底气,我相信我一定是对的 。其实有时候真的不一定这就是最好的 。但在这种盲目的自信中,它依然可以和最好的匹敌——让自己相信自己的决断,这实在是一种加码 。

所以归结起来: 

12 年的基础数学教育,让我成为一个更加理性的决策者 。这可以为我每一个决策增长信心,时而还能带来更好的选择,顺带把自己选拔到了一个相对更好的平台 。这是数学之于我的意义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