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新用户3558w41H 2021-11-02

            ——记内四科精神康复患者诗歌朗诵比赛

916日,星期六,多云渐阴,有零星小雨。

下午,没有常规手术,刚刚上班之后,曾下过一阵小雨,虽然雨下的不大,也只是个地皮湿,但天气却闷得很。

我像往常一样,巡视了一遍病房里的病人,都很平稳,没有需特殊处理的。

三点多钟,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我拿过一看,是内四科(精神科)邱传谦主任打来的,接通电话,原来是邀请我参加他们科举办的一个活动:“庆国庆迎十九大精神康复部住院患者诗歌朗诵比赛”,我欣然应允。

诗歌比赛的地点,在五楼精神患者的一个露天活动场所。

我是第一次来到这儿,只见场地的一周用两米多高的铁丝网牢固地围住,其中东边的1/3则是被铁丝网完全罩住,看来,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为了安全,进行分类,为做到万无一失,全封闭式的一边,自然是上了级别的。

会场上精神康复患者穿着统一的长条状病号服,整洁、干净,他(她)们一排排整齐地坐着,坐南朝北,其中每一排的两端,分别有一个护士坐在那儿,与其说是维持秩序,还不如说是为了安全。透过铁丝网可以清楚地看到,完全封闭的那边同样坐着很多患者,一同参加这个由病人自己参与的盛会。

这次诗歌朗诵比赛,不但邀请了院内企划部的师主任参与拍摄,留下影像资料,还专门请来了郓城电视台的摄影记者,看来,邱主任对这次活动非常重视。

我作为评委之一,和李院长以及感染办高主任坐在舞台的左首。

大约1600,邱主任首先做了简短的讲话,说明举行这次活动的目的,是以病人为中心,让他们通过这种社会活动,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对这次活动的倡议者与筹划者——内六科护士吴晓亚给予赞扬。

比赛正式开始,共有18位选手参赛,根据先后的顺序依次登台。

根据舞台表现、语言表达能力和是否自然得体进行打分。

朗诵者的表现,虽然和我们医院医护人员参与的5.12晚会上的诗歌朗诵朗诵相比,无论是舞台表现抑或艺术感染力,还有很大差距,但作为在院患者,已经很不错了。

他们大多说郓城的方言,语速较快,声音也不那么洪亮,没有那种感情投入后的激扬顿挫,甚至站到台上还有些拘谨,但我被他们那种认真、淳朴、颇具原生态的表现深深地打动了。

在一位患者演讲《只要明天还在》的时候,老天冷不丁摔下几颗雨点,落在桌面上,落在我们在场的每个人的身上,凉凉的。我突然醒悟过来,那是苍天流下的眼泪,老天被感染了、被打动了。

是啊,只要明天还在,就有希望,就有未来!

这些精神康复患者中的大多数人,单单从外表上,你甚至看不出他(她)们是病人,只是需特别留意,你才发现他们行动有些僵硬,反应有些迟钝,甚至还不失孩子一般的纯真。

无论是遗传因素或是来自后天的挫折或打击患上了这种疾病,其实,他们内心,也渴望明天,渴望自由。谁不期待自己的人生充满诗和远方。

朗诵者中有两位小姑娘,看上去也就是20岁左右的样子,长得挺秀气,普通话说得很好,她们的朗诵还是颇具感染力的。

策划者给他(她)们准备的稿子短小精悍,很有情调,像诗人海子的代表作《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汪国真的《只要明天还在》、何静娴的《擦亮青春》以及《雪到江南已成雨》、等等,阳光、向上、充满了朝气、朗朗上口,都是些经典的美文,很有品味。

精神科是我们医院特色科室之一,承载着郓城县及周边地区精神病人的诊治工作。尽管建科也只有5个年头,但在邱主任的带领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与残联合作,成立“残疾人托养中心”,已初具规模。现收治精神病人280多人。科室有医生19人,护士58人。

世界卫生组织(WHO1989年对健康给出这样的定义:在躯体上、心理上、社会适应能力上,处于一种完好的状态。

精神病人是一种特殊的群体,他们大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但在精神上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进行工作和生活,发作时出现妄想,有的狂躁,有的偏执,有的孤僻,有的抑郁,会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举动,甚至还有一些破坏力很强的自伤或伤人行为,无论是对社会的还是家庭,都是一个不稳定因素。

社会上对精神病人的偏见和歧视由来已久,他们被视为很另类的一个群体,被嘲笑、被冷落、被疏远,甚至有病人的至亲对他们采取极端的方式,譬如,为了防止它们伤人,被用链子固定住或关进笼子或黑屋,像囚禁犯人一样对待他们。

他们比普通健康人更需要得到社会的包容、同情,更需要得到来自家庭的关怀、温暖和亲人永不放弃的爱。

比赛还在激烈地进行着,18位选手悉数登场,他们每一次登台或谢幕,都受到来自医护人员和病人观众的雷鸣般的掌声。谁不希望听到掌声和赞许,谁不喜欢阳光和鲜花,谁不渴望幸福和明天!

最后一位选手上台朗诵的时候,我注意到,他的一位家属,在下边用手机进行了录像,亲人,对他们是很在乎的。

郓城电视台记者、企划部师主任和内四科的宣传干事张彩霞,一次次地将镜头对准朗诵者,这一刻,舞台上的他们,成了这儿的主角。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比赛,朗诵结束。工作人员把裁判的打分进行合计,汇总,然后决出前三名。

这时,由精神病人进行歌曲演唱,一曲《心意》,声音恢弘、悠扬,颇有几分专业的味道,引起全场热烈的掌声。

一个曾参加朗诵比赛的小姑娘献上了一首《当你老了》,声情并茂,感人至深,特别是她演唱完毕谢幕时说的一句话,深深刺痛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心:“今天的这首歌,本来是献给我妈妈的,然而,她没有来。”说着说着,她潸然泪下,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我不知道她妈妈是何原因没有到场,也许确实有比较重要的事情需要打理,脱不开身,对此我不敢妄加评判。但这不经意间,却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满怀的期盼,在看不到母亲亲自到场给予自己勇气和力量的一刹那,希望犹如肥皂泡,悄无声息地破灭了。

其实,社会没有抛弃他们,我们诚信医院内四科的全体医护人员更是把他们看成自己的亲人。

从今年元月份起,每个月的18日下午1500,他们科都给病人集体过生日,就是说,凡是赶到这个月生日的精神病患者,他们科给患者买来生日蛋糕,水果、瓜子、糖块之类,邀请过生日的患者家属一道,燃起生日蜡烛,集体祝他们生日快乐。最后每位过生日的病人,还分别有一碗长寿面。想的是多么周到!

看似一件很平凡的事,一直坚持下去,就不平凡,映射出的对患者的关心、体贴和满满的爱。与患者素未平生,也仅仅是因为住院就医,使他们走到一起。为了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人间的真情,内四科的医护人员,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职责,奉献出一份爱心。

有的家属被这番真情深深地感动了,他们不知用什么言语来表达此时此刻的感激之情,在这儿,患者如沐春风,真心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这对唤起患者生活信心,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让精神病人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成为社会对社会有用之人,是康复科每一位医护工作者最大的心愿。

为了发扬长处、找出工作中的不足,他们科在邱主任的带领下,每月的28日开一次科务会,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谁有好的建议,提出来,大家进行讨论,只要对工作对病人有好处,便会被采纳。这不,这次诗歌朗诵就是护士吴晓亚倡议的。通过这种敞开式的科会,提高了科室的凝聚力,使每个人感受到,作为科室一员,都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

这时,分数统计出来,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分别给他们颁发奖品,除此之外的是优秀奖。每个人都有奖,贵在参与,在参与中让他们找到快乐,找到自我,燃起重新生活的信心,这便是这次活动的宗旨所在。

最后环节,是家属上台发言。

首先上台的是一位男性患者的姐姐,她激动地已经说不出话来,一个劲的表示感谢。接下来是一位患者的爷爷,80多高龄了,只见他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走上舞台,尽管已是耄耋之年,但他吐词清晰,说话有条理,对内四科的这种形式的活动,非常赞赏,对病人如此的关心和爱护,使老人家流露出对内四科和诚信医院的美誉之辞。

对一个精神障碍的人,人文的关爱胜过物质的奖励,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这种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交流越来越少了。

人心都是肉长的,当一个人用心去呵护对方的时候,对方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把这种真诚的爱埋在心里,然后去温暖他人,进行爱的传递。正如歌曲《爱的奉献》中所唱出的:假如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节目最后,由李龙涛院长进行总结发言。

李院长对这次活动表示肯定,对内四科护士吴晓亚提出表扬,通过这种方式,使医患之间的距离瞬间拉近了,主要是使精神康复患者能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对他们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起到因势利导的作用。最后,李院长希望每一位患者早日康复出院,融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当中。

没想到,李院长的脱口秀居然这样亮眼。

最后,用海子的诗作为结束语: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017917 21:27:2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