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童气质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句非常经典...

 零壹贰012 2021-11-02
儿童气质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句非常经典的语录:一句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另一句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那么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如何解释?

当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理论的时候,其实给后人出了一道难题,什么是因材?教育工作者如何发现和评价某个孩子的个性?

国际通用惯例对18岁之前的孩子一般不使用“人格”这个词,而是使用“品行”这个词,前文说过的秉性难移和三岁看大,充斥着浓厚的生物学心理特质,发展心理学在解释儿童气质特征的时候非常简约,只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抑制型,另一种则是非抑制型。

抑制型:上课很安静,表面上也非常遵守纪律,见到陌生人的时候一般会躲到父母背后,注重他人感受,喜欢小动物,富有同情心,比较容易养育,此类儿童长大以后,气质特征极易发展为粘液质和抑郁质。

非抑制型:活波好动,热情奔放,善于表现自己,注重个人感受,兴趣广泛,朋友众多,喜欢争斗,比较难以养育,长大以后极易发展为多血质和胆汁质。

上述特点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也很容易被老师识别出来,那么问题来了:三岁看大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1、社会性害羞感来源于三岁,也就是说一个孩子在家里和在外面的表现逐步开始差异化,尤其是进入幼儿园之后的群体生活,促进了与颞叶皮层相关联的神经回路的链接,这是环境因素的一个分水岭。

2、三岁同时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伴随着顶叶皮层发育的完整化,额叶皮层和颞叶皮层与之相关联的神经回路得到迅猛发展,颞叶皮层 顶叶皮层=语言的理解,额叶皮层 颞叶皮层=语言表达,还有三大皮层的交汇点即角回,这是书面语及书写能力发展的关键区域。

3、与情绪相关联的杏仁核脑区和伏隔核脑区,以及信息传导的中转站(丘脑)的神经资源分配工作大多开始定型。

三岁看大是大脑发育过程决定的,我们从文学词语中就可以更强烈的感受到这种与情绪相关联的差异化:风情万种、心如止水、多愁善感、活灵活现、木纳刻板、对牛弹琴……但是心理学家尤其是侧重生物学的观点却无时不刻地提醒我们:抑制型和非抑制型的特征来源于基因物质的驱动,代表人物巴甫洛夫、詹姆斯等人。

七岁看老和秉性难移的理论依据主要还是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13岁左右的时候,大脑的神经元资源分配几乎全部结束,人类的大脑在13岁以后也很难再长出新的神经元,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即每一个神经元都会产生链接,一旦链接之后,就很难建立新的链接,近年来这个理论有些松动,特别是研究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发现:神经回路其实是可以重新链接的,尤其是原有的链接中断后,在刺激作用下可以再次链接。

学习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在7岁左右,白银时期在7~13岁,过了这个年龄虽然理论上存在重新链接的可能性,但是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中国古人流传下来的这两句经典语录不是通过实验验证的,更不是通过核磁共振影像资料证明,惟一的研究方法就是观察法,但是我们仍然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放到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实验心理学帮我们证明了这些个真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