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呼铁精神谱系④丨临哈精神

 书中淘乐 2021-11-02

临哈铁路

穿越乌兰布和与巴丹吉林沙漠

全线多为荒漠戈壁地区

其中有400公里穿越无人区

图片

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

呼铁精神谱系之

临哈精神

——争创一流、决战决胜

图片

历史渊源

临哈铁路全长1391公里,东起包兰铁路临河站,西至兰新铁路哈密东站,2015年12月正式开通运营。

图片

临哈铁路建设环境十分恶劣,所经之处无人、无水、无电、无通信,自然条件之艰苦、施工条件之困难程度直逼青藏铁路,但铁路建设者们以苦为乐、苦中作乐,发扬艰苦奋斗、排除万难、决战决胜、勇创一流的精神,在“生命禁区”筑起一条希望之路,使天堑变为通途。临哈铁路的建成结束了内蒙古西北部广阔沙漠没有铁路的历史,受到周边农牧民的热烈欢迎。

图片

每年的胡杨节,行驶在临哈铁路临策段上的“草原之星”旅游列车成为游客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K7911次旅客列车也成为周边农牧民外出就医的重要交通工具,被大家称为“生命号”列车。

图片

精神内涵

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临哈铁路从动工的第一天开始,就瞄准了打造精品工程的目标。各项目单位管理人员层层签订质量包保责任状,加强过程控制,实行工程质量一票否决制,保证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监管到位,对工程每一环节都建立标识,使之具有可追溯性,各工点始终处于“全天候”监控中,没有因为环境恶劣而降低作业标准。

图片

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临哈铁路建设处于戈壁荒漠中,风沙灾害是最大的威胁。建设铁军经过科学论证,一方面采用了植被防沙、石被防沙和明洞防沙的办法,有效降低风沙对铁路安全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力栽植梭梭、柠条、沙棘、红柳等适宜当地生长的植物,建起了一道绿色屏障,实现了一级线路沙害全部消灭、二级线路沙害全面受控的成绩。

图片

挑战极限的拼搏精神。临哈铁路沿线80%是沙漠戈壁的边缘地带,400公里是无人区,施工推进面对重重困难。数万名建设铁军坚持缺水缺电不缺精神,白天顶着烈日连续作业,夜晚就地挖沙窝子休息;遇到强沙尘天气,职工不顾自身安危先保护设备;冬季遇到大雪阻断交通、淡水供应中断,就靠融化的雪水挺着……他们用钢铁般的意志和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谱写出了一首首动人乐章。

图片

典型人物

王镇

临哈铁路有限责任公司

安全质量部部长

王镇,中共党员,生于1969年11月,现任临哈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安全质量部部长。

图片

2014年,面对额哈铁路茫茫戈壁狂风肆虐、飞沙走石,无水、无电、无信号的艰苦环境,刚被任命为临哈铁路公司安全质量部部长的王镇一头扎进大漠戈壁,住工棚、吃泡面,日夜守护在现场,几乎用脚步丈量了整个额哈线。面对严格的施工质量检查,他枕戈待旦,较真碰硬,眼里容不下一粒沙,被职工戏称为“黑包公”。建设过程中,王镇带领安全质量部检查先后发现各类安全质量问题12781个,下发检查通报30余份。

图片

2016年10月,额哈铁路进入收尾的关键时期,一场大雪却不期而至,想到前期的问题整改肯定会受影响,身患重感冒的王镇急的整宿没睡着觉。为了不给整体进度拖后腿,第二天天刚亮,他就到工地杀了个“回马枪”,硬是“盯着”施工人员熬了个通宵,彻底解决了剩余问题。

面对荒漠戈壁的凄凉,王镇始终把安全质量放在首位,不畏艰辛、攻坚克难,白了头发、瘦了脸庞,换来了100%的工程优良率,为国家西部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个人也先后获得全路优秀共产党员、感动呼铁·2015年度人物等荣誉,2017年2月入选中国好人榜。

张宏杰

临河运营维修段

治沙车间主任

张宏杰,中共党员,生于1972年11月,现任临河运营维修段治沙车间主任,先后荣获全路火车头奖章、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工作)者、精彩呼铁年度人物等称号。

图片

“一场旋风起,道路难寻觅”是临策铁路艰苦环境的真实写照。2010年张宏杰担任治沙车间主任,从此开启了“愚公”式治沙之路。每天凌晨4点,他就带领着清沙队伍上线路清沙,先用挖掘机挖,挖掘机挖不到的地方就用铁锹铲,甚至用手刨。有时遭遇风沙袭击,一天至少要清5、6场沙子,连身强力壮的小伙子都累得直不起腰,可已经40岁的张宏杰硬是咬牙挺了下来,连续奋战三个多月,硬是控制住了沙害的蔓延。

“光靠人工清沙,治标不治本,必须想办法从根本上治沙、固沙。”张宏杰重新审视治沙思路,一有时间就钻在沙堆里挖着、埋着、看着,琢磨风的脾气,研究沙的习性,常常一天下来就像洗了“风沙浴”,变成了“沙塑像”。临策铁路常年干旱少雨,年降雨量仅为70毫米,他细致勘察沙漠戈壁绿植特点,选取耐旱的柠条、梭梭种植在防沙网格中,利用耐旱植物的生长有效“锁住”沙地水分,形成区域性的“小生态”,有效减缓沙害对铁路的侵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研究,张宏杰采取“高、中、低”尼龙网格相配套的方式,有效治理了临哈铁路沙害。

11年来,张宏杰带领职工驻守在沙漠戈壁防沙治沙,种植灌木27.23万穴,人工造林151.369公顷,修建高沙障965公里,土工网格约2701.35万平方米,严重沙害地段从开通时467公里缩减至55公里,为沙漠铁路安全畅通作出了突出贡献,带领车间先后收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全国工人先锋号、内蒙古自治区工人先锋号等荣誉。

张蒙河

临河运营维修段

57031/2次路用通勤列车列车长

张蒙河,中共党员,生于1962年9月,现任临河运营维修段57031/2次路用通勤列车列车长,先后获得集团公司先进工作生产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图片

2017年,集团公司管内里程最长、环境最艰苦的通勤列车57031/2次急缺列车长,已经57岁的张蒙河主动请缨,扛起了服务员、修理工、安全员、投递员等多重责任。一趟穿越荒漠的列车,31个站区,1500多名通勤职工,还有沿线的农牧民和边防战士,张蒙河往返于沙漠铁路,与他们紧紧相连。一年50多趟、每趟90多个小时。五年来,他没有请过一次事假,坚持不缺勤,他在车上的时间比在家还长,清沙除尘、盯控安全、提拿行李、维修设施……看似平凡的小事张蒙河都当成服务职工的大事,一件件抓好落细。

图片

由于临哈线特殊的地理环境,职工们进出困难,购买生活用品不方便,每逢周一进线的时候,总会有人让张蒙河帮忙带些东西。他索性公开手机号码义务服务,渐渐地就连附近的农牧民也开始找他。从刚开始的三五件,到后来的一箱一箱,张蒙河的小本子上记满了需求,王师傅的米面粮油,牧民赵大爷的水果蔬菜,二人小站的急需药品……在他自己的记事本上,秘密麻麻的记了厚厚的一整本需要办的事项,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带货一哥”。今年10月份,天气突然变凉,临策线内各个二人小站职工急需电暖气供暖,为了不让大伙儿受冻,张蒙河出发前将20多片电暖气装上列车,挨个给二人小站送去,解了他们燃眉之急。

图片

工作41年来,张蒙河干过扳道员、助理值班员、调车长,始终坚守在生产一线,勤勤恳恳、默默耕耘,用点滴真心汇聚奉献大爱,甘当沙漠铁路上的勤务员。

王显宇  临河运营维修段额济纳车间副主任

郭焕生  临河运营维修段额济纳车间技术员

2009年,被称为“沙漠天路”的临策线开通,王显宇受命担任策克车间副主任,从此开始了与寂寞作伴、与风沙为伍、与妻子“牛郎织女”的生活。由于环境恶劣、条件简陋,加上车间新组建任务繁重,王显宇的身体频频亮起红灯,整个人一下消瘦了许多。妻子郭焕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了支持和照顾丈夫,她义无反顾地申请从条件优越的乌海调来策克。就这样,夫妻俩把“家”安在不足10平米的办公室,在大漠戈壁扎下了根。

图片

在工友眼中,夫妻俩就是一对“黄金搭档”,生活中相亲相爱,工作上互帮互助。今年2月份凌晨1点多,警报突然响起,配电室跳闸,夫妻二人立马来到配电室处理故障。为了不影响正常的运输生产,他们需要在备用电池电量耗尽之前,启动二路电源的发电机,调阅故障告警数据,分析事故性质,再与段供电调度配合确定故障范围,历时三个多小时才稳定下来。夫妻二人回去休息了不到两小时,一大早,王显宇便带着工友们准备抢险材料,乘着汽车在故障范围内排查故障点,郭焕生则在额济纳配电所盯控,同时与王显宇电话配合分析。最终排查到距离额济纳站两个多小时车程的辉森乌拉西站,是因为一个电缆头老化被击穿引起的跳闸,重新制作电缆头更换以后,恢复了电力供应,夫妻二人默契配合,再一次完美解决了现场故障。

图片

像这样的紧急抢修,9年多来,他们不知经历了多少回。3200多个日夜里,夫妻俩相濡以沫、比翼双飞,默默付出、坚守岗位,用安全生产零事故的骄人业绩,谱写了一段铁路伉俪奉献戈壁的情缘佳话。

临哈线生活保障车

穿行大漠的“生命列车”

临哈线生活保障车可以说是一趟孤独的列车,它并不迎送旅客,而是满载生活物资,为大漠沿线职工输送补给,被职工们称为“生命列车”。

图片

十二年来,无论严寒酷暑,还是雨雪风霜,车上的8名职工每周都会雷打不动地把水、菜和粮油送到34个站点。因为天寒地冻,水罐车的阀门被冻得像个铁疙瘩,每到一个点,他们都得顶着刀割似的西北风,拿热水一点点融化,保证各站点的正常用水,手上却被冻出一道道裂子。风沙冰雪拦道也是常有的事,每每遇险他们就一锹一锹挖,一镐一镐砸,任风沙打在脸上,冰雪钻进衣服,也无怨无悔。

图片

额济纳至哈密间的10个站要卸水卸菜,基本上都是夜间作业,进入冬季后,夜间寒风凛凛,冰冷刺骨,有的站区外没有灯光,职工只能借助手电的光亮进行水罐车泄水作业,一个站就要忙乎40分钟左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工作着,生活保障车为驻守在荒漠腹地的坚守者们送来寄托,带来希望。


还有一次,临哈线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在苏宏图和阿达日嘎站间,近30米的路基被冲毁。保障车的师傅们二话不说和站点职工一起紧急抢修几十个小时,饿了就啃一口夹着沙子的馒头,困了就在地上打个盹。在提前两天抢修出一条临时路基后,他们顾不上休息,立即奔向下一个供给点,因为他们知道,前方有人正盼着他们的到来,生命之源绝不能断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平淡的日子就这样过去,被誉为“生命号”列车的临哈线生活保障车在浩瀚的金色沙漠里驰骋在千里铁道线上,改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责任,是一颗“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


来源:呼铁手机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