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读《论语》:八佾第三.3

 自古在昔 2021-11-03

八佾第三

子曰:“人而不仁(1),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注释】

(1)人而不仁:仁,仁爱.友爱他人的真情实感.

【译文】

孔子说:“做人没有仁爱之心,礼制对他有什么用呢?做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对他有什么用呢?”

【感悟】

礼制的根本在于仁,礼乐的根本在于仁。礼和乐,可以随时代而进步、而变化,仁则亘古今而无可变。
孔子认为,礼主敬,乐主和。如果只有礼而没有乐,则会使人拘谨;如果只有乐而没有礼,又会使人疏荡。礼和乐兼融,才是最佳。最关键的是,仁才是核心,是根本。
习礼乐是落实、达成仁的外在方式。仁,是仁爱之心,是友爱他人的真情流露,更重要的是,仁是礼和乐的根本,是蕴藉于内心的。所以,孔子在这里说,如果没有一颗真正仁爱的心,没有友爱他人的真情实感,礼和乐都将失去其意义。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也正如我们在上一章看到的,鲁国的三家权臣那样没有仁德之心,礼和乐又有什么用呢?
那么,仁爱之心,它也有具体的表现形式,这就是礼和乐。离开了礼和乐,空谈仁,不着边际,没有实际内容。由此可见,孔子极其重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