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笔记(连载)

 灿然心动 2021-11-03

十一、不能把礼看得比仁还重要

我们前面讲了孔子和孟子的区别,有人说孔子对人一直都讲礼,孟子对礼则不怎么强调,我们对此也进行了纠正。说孔子一直都讲礼当然是不准确的,然而有一点却是真的。那就是,孔子讲礼的时候多,孟子讲仁的时候多。不是说孔子不讲仁,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孔子当然也讲仁。然而,孔子主张恢复周礼,认为只要恢复礼仪,就能慢慢地实现社会和谐、天下大同,这当然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孟子就把礼淡化了,专门强调仁。我想说,孟子的思想是进步的,从礼到仁本身就是了不起的进步。可惜,后人却颠倒了两者的关系,过分强调礼,甚至把礼看得比仁还重要,这就不对了。

我前面还说过,礼仪过头了就成了虚伪。我们评价一个人,主要不是看他的言行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而是要看他是否有仁爱之心。从哲学上讲,看实物要看本质,不能光看表面。我们日常生活中,恰恰是礼讲得多,仁讲得少,这不是好的现象。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中年妇女,和他接触的人一般都说这个人知书达理,待人接物上做得好。可是,这个人真的就是好人吗?有一次,她在街上遇到了一个小伙子。她认识这个小伙子,可是小伙子不认识她。事后,她就找小伙子的父亲告状:“你的儿子没礼貌,见了我竟然不打招呼,我是长辈啊!”小伙子的父亲脾气也不好,就把儿子狠狠地批评了一番。当你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你还能说她是好人吗?你认识别人,不代表别人一定认识你啊!你没调查清楚事实,就去讲别人的坏话,这本身就是不道德的。更何况,就算是别人认识你,没有称呼你,你也不该去告状啊!连这样的小事都不能容忍,何来的仁爱呢?

我们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事例。比方,一个男子,他对自己的岳父、妻子不小心说了一些不合礼仪的话,某些行为也不太合乎规范。与此同时,他的妻子背地里和其他的男人有不正当的来往,岳父还去袒护自己的女儿。令我们感到奇怪的是,有些人评论这些事情的时候,批评男子的多,批评岳父、妻子的反而很少。为什么呢?就是我们说的,这些人只看到了外在的礼,忽视了内在的仁。他们只看到这个男的说话、做事不合礼仪规范,于是认定这个人不是好人。对于妻子,他们不仅不会谴责,反而还替她辩护。你对我和我的父亲不礼貌,我凭什么还要喜欢你?我就是和你离婚,和另外一个男的结婚,你又能怎么样?可是,这些人忘了,妻子有配偶还和其他人发生不正当关系,这已经触犯了道德和法律,是更严重的问题啊!老人袒护自己的女儿,这就更不对了。有的人说话、做事是不合礼仪,可是他们内心深处没有害人的意思,我们往往对他们太苛刻了。对于真正的坏人,我们反而显得太宽容。

可见,礼一旦高于仁,整个社会就没有了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

十二、不能夸大知觉、实践的意义

我们读《西方哲学史》,会发现近代有一批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们认为人只能认识自己感觉到的世界,知觉之外没有东西。例如,贝克莱就说,存在就是被知觉。我能认识到这里有一张桌子,因为我能接触到它。休谟也说,知识起源于知觉。我们能形成某种观念,就是因为我们有知觉。例如,瞎子没有颜色的观念,聋子没有声音的观念。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观念有其合理性。人类认识世界最初就是从自己的感官出发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才慢慢地有了理性的思考。可是,这些哲学家夸大了知觉的意义,这就过头了。休谟还强调,实践是医治一切怀疑思想的良药。很多人看到实践这个词,可能会说,那不是唯物主义吗?错,能通过实践感知就肯定它存在,不能通过实践去感知的就一定不存在吗?这么一分析,就明白了。

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个老师说:“作家写通奸,是不是自己也要去通奸?作家写偷盗,是不是自己也要去偷盗?作家写杀人,是不是自己也要去杀人?很显然,有些东西是不可能亲身实践的,只能依靠合理的想象。”这些话虽然偏激,但是说得很有道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靠实践去认识的。

人类的知觉总是有局限性的,很多事物是我们无法直接感知的。我们不能总说,要相信知觉,相信实践。知觉和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也不是万能的。

十三、高中政治老师的一个困惑

我们都知道,高中文科要学政治,政治有一学年专门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那个时候,我们的政治老师说:“我教哲学常识这么多年,很庆幸没有一个学生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真问了我还确实不能自圆其说。那就是'物质决定意识’和'内外因的关系’两个内容之间有没有冲突,如果有人有疑问怎么去解释清楚?”今天想想,这个问题还确实不好回答。

我们打个比方,一个人家境贫寒,周围的环境非常恶劣。他于是下定决心,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现状,最后取得了成功。那么,就他的成功而言,周围的环境和自己的决心都是很重要的因素。问题是,哪方面的因素占主要呢?

我们先按照“物质决定意识”这个观点来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的,物质的因素才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这么一分析,他周围的环境才是主要的因素,这样的环境决定了他必须奋发有为。

我们再按照“内外因的关系”来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只是事物发展的条件,而且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也就是说,内因比外因要重要得多。如此看来,他自己的决心才是关键因素。环境再怎么恶劣,如果他破罐子破摔,不愿意努力,那么他也是不能成功的。

由此可见,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我们不能说马克思主义哲学错了,而是这样的问题本身就不好回答。物质决定意识,个人的意识很难超越外在环境的束缚。然而,每个人的意识确实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人们的心理世界大不一样,很难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十四、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论语》中,孔子说过:“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这话说得很在理,我们不能对自己听到的话不加分辨就胡乱传播,那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为什么不能听到什么就说什么呢?这有很多原因。

首先,人要有起码的是非判断能力。我们怎么来判断别人说的话对不对?一个要看它是否符合事实,一个要看它是否合乎逻辑。

我们先说事实,唯物主义都讲实事求是,歪曲事实当然要不得。例如,作协的长者对年轻作家说:“你今年不写够几十篇文章,对不起我们的栽培。”有人信以为真,说这个长者说得好,年轻人不能忘恩负义。然而也有人说:“这个长者话根本就是不真实的,他就没有栽培年轻人,年轻人也不存在对不起他的栽培这一说。”大家很疑惑:“你怎么能这样说呢?”这个人就说:“这个年轻人是刚刚加入作协的,之前两个人彼此并不熟悉。也就是说他们认识没多长时间,你之前不认识别人,怎么去栽培别人呢?别人也不认识你,什么时候受过你的栽培呢?”这么一分析,大家就恍然大悟了。原来这个长者所谓的“栽培”纯属无中生有,现实中根本没那么一回事。

我们再说逻辑,我们都知道哲学就是讲道理的学说,要讲道理就得遵循逻辑。经不起逻辑推理的哲学是很难让人信服的,一个哲学造诣高深的人一般也会注重逻辑推理。例如,我们身边有个怨妇,总是抱怨自己的家人对自己如何如不好,她每时每刻都过得很不幸。她不断地诉苦,居然有很多人相信了。然而也有人说:“她的话有很多是经不起推敲的,我们可以逐一来分析。”这个人说:“你说你的娘家父母欺负你,他们已经过世了,怎么还在欺负你?你说你和公公、婆婆在一起生活时,他们欺负你,我相信。可是现在,你们搬到新房,他们住老屋。你们不在一起生活了,他们每天还欺负你吗?你说你丈夫结婚后欺负你,我相信。可是,他没和你恋爱、结婚前,彼此都不认识,那个时候他也欺负你吗?你说你的孩子不争气,让你难过,我相信。可是,他没出生之前那几年,你的痛苦也是他造成的吗?你在家,他在外地上学,这个时候他也不断地惹你难受吗?你的家人怎么可能每时每刻都在欺负你呢?这从逻辑上完全站不住脚啊!”是的,心胸狭窄的人总是说自己过得不好,身边没有一个好人,其实这些话根本就讲不通。

另外,话语在传播的过程中总会产生变异,尤其是经过多次传播后就完全背离了最初的含义了。我们读《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就知道。宋国姓丁的一户人家,以前家里没有水井,专门需要一个人到外面去打水。后来,他们在院子里打了一口井,这样就省了一个人打水的辛劳。主人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把这话传出去,大家以为他们打井挖了一个人出来。其实主人的意思是一口井抵消了一个人打水的辛苦,并不是说井里面出来了一个人。所以我们听到的话有很多已经不是一手资料了,一传再传,早已面目全非,这样的话可信度几乎为零。

可见,孔子教导得好,对于听来的消息要加以分辨,不能随便信谣、传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