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张珍玉:“肝胆同治”理论及用药经验总结

 沙澧闲人个人馆 2021-11-03
文章图片1

        肝胆的生理功能:在五脏六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内经》称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即表明了这一点。

        肝胆病变:亦多且杂,诚如《知医必辨》所云:“五脏之病,肝气具有。”                                                                    林佩琴谓:“诸病多自肝生。”

       肝胆病变的治疗:自《内经》以降,多有所论:如王旭高以“肝病最杂而治最广”,拟治肝三十法,可谓详尽。先生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对肝胆的生理病理进行认真探索;   对肝胆病变,尤重视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强调二者在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肝胆证候常同见;      治疗上----应肝胆同治;但据其证候表现却有主次之分。 体现了辨证论治的高度灵活性。      

       兹从三方面介绍如下。

       一、肝胆的生理特点及相互联系

          在五行属木,秉东方风木之气而生,故谓之风木之脏。木喻其枝叶萌发,欣欣向荣,繁荣向上之生机,说明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的生理特点。

          1、性喜条达----指肝在生理上具有疏通、条达、生发、舒畅之性。因而可促进气机的畅达,血液的运行,饮食物的消化,津液的输布。此外,精神活动、女子月经等皆受肝的影响。若肝不能遂其条达之性,则会抑郁不舒,或亢逆为害。

          2、体阴用阳----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故有体阴而用阳之说。血属阴主静,气属阳主动,动静相制,阴阳互用亦是肝的生理特点。肝藏血以养筋,《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爪为筋之余。”故爪甲筋脉为肝之外候,肝之阴阳气血调和,则筋力强健,爪甲红润。而筋脉失养,拘急抽搐又往往是肝病之见证。为女子先天。古有“女子以肝为先天”的说法,因肝为“血海”,关系冲任;肝肾乙癸同源,精血互生。故女子月经赖肝之调节,月经失调又常与肝相关。

             胆附于肝,藏精汁,主决断。    胆为“中精之府”,所藏精汁来源于肝,故胆汁盈亏取决于肝。    “胆主决断”说明人之勇敢、果断与胆相关,此外还与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有关。       如程杏轩引《医参》语:“遇大风不畏则不为风伤。遇大寒不畏则不为寒中,饮餐非出于勉强,则必无留滞之患,气以胆胀,邪不能干。”即言胆气壮则能御邪而减少疾病的发生。“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生,则余脏从之。”意指胆犹如春天少阳生发之气,春气发生,万物生长;胆气升发,各脏腑的功能方能旺盛。

             木气冲和,胆气升发,共主疏泄。肝木冲和,气机条畅,脾胃健运。肝气盛,胆汁盈,泄于小肠以促脾运。胆气升发,推动木气之疏泄。肝胆互济,肝主谋虑,非胆不断,又表明两者彼此互助的密切关系。所以肝的生理功能正常发挥,就需胆的通力协作。如肝之疏泄调畅情志,胆气疏利使人勇敢果断,精神饱满,两者的配合,有维持精神及情志活动稳定的作用,因而在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因素致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故肝胆病变时,往往伴有情志活动的异常。

       二、肝胆病变的相互影响

             病理上,肝病常累及于胆,胆病亦常波及肝,所以说肝胆常同病。由于肝胆功能特点各不相同,故病变时有不同的证候表现,但两者可相互影响,肝胆同病。

              肝风内动,与胆相关。肝风内动一般以肝之阳气亢逆变动生风为病机,故《内经》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然胆与肝风的形成有一定内在联系。以胆附于肝,肝为风木之脏,胆主春生少阳之气,“肝木所生之火,藏于胆腑,是谓相火”,风木疏达,相火不亢,木气冲和条达,气血流畅,筋脉柔和。若胆火过亢,是为壮火,扰于肝木,风火相煽,亢逆变动而化风,眩晕、震颤、抽搐动摇之症由生。

             肝气郁结,胆失疏泄。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疏泄不及,则影响胆汁分泌和排泄,肝气虚则胆汁少,肠胃水谷不化;或肝气不疏,胆汁郁遏不泄,则见胁肋胀痛,腹胀,厌油腻。若肝气亢逆,又可使胆汁上溢或外溢而见口苦、黄疸等。反之,中焦湿热郁遏,影响胆汁排泄,胆汁郁积,则肝气不舒,疏泄不畅而致肝病。肝虚胆怯,意无所定。《素问·奇病论》说:“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指出肝胆相互为用,对思维活动的影响。肝病及胆,或胆病及肝,往往有神志的异常变化。如肝虚可见“悒悒不乐”,“惊悸不安,如人将捕之”之状。肝虚则胆怯,而见畏怯、恐惧、不寐、善叹息或虚烦不眠等。因此,对上述病变的治疗又须从肝胆论治。

       三、肝胆病证的治疗

           肝胆常同病,肝胆病必同治。历代医家对肝胆病治法论述颇详。

           如《内经》治肝有三法:辛以散之,甘以缓之,酸以收之。甘缓、辛散、酸收三法为后世治疗肝病奠定了基础。

          《难经》指出“损其肝者缓其中”,

          《金匮要略》进一步指出“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并创四逆散、小柴胡汤、芍药甘草汤等重要方剂。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此基础上制逍遥散,合三法为一方,为后人治肝所常用。

          清 · 王旭高认为“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拟治肝三十法,分肝气、肝风、肝火三类,根据主症不同治法各异,颇为实用。          先生认为,肝胆病证候复杂多变,故有“肝为五脏之贼”、“肝木如龙”之说,内科杂病中,肝病十居六七。因此,对其治法的探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前贤对肝胆病证的治疗研究颇详,治法繁杂,方药众多,但不出扶正祛邪两途。          因此,先生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师古不泥,结合自己临床实践,提出对肝胆病的治疗应注重肝胆同治,此先生治肝胆病之特点。临证处方善以古方为基础,据证化裁是其特色。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温胆汤等皆为临床常用之方,但随男女老幼不同,病因之异,证之不同而灵活变通。处方用药,味少量轻,则又体现先生用药之特色。通常一方不超过10味,剂量亦轻,6~12g为常,临证化裁,药量多少之变亦属其一,处方组成虽未变,然其用意已迥然不同。

          1、疏泄不及,肝郁不舒,治当舒肝。

             肝气郁结:始在气,继必及血。肝气郁日久化热化火,耗伤阴血,病重在血。 

                    治当: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方用:逍遥散。

                    组方:甘草半两,当归、白茯苓、白芍药、白术、柴胡各1两,

                    制用:共6味,制成粗末,每服2钱,烧生姜1块,薄荷少许,水一大盏,同煎到7分,去滓热服。从其用量而言,属“轻剂”,每次仅服2钱。而现一般用汤剂,用量较大。

                    评述:先生用药时,多保持古人原意,用量轻,合其轻清宣泄之目的,其效多佳。     同时注意随证加减。如                                                                                                                          a 肝郁失于疏泄,病及于胆,则疏肝以兼以利胆----加入胆经之郁金,取其利胆之功;且郁金又能入气分行气解郁,入血分凉血破瘀,为血中之气药,又合于肝郁始病气而继及血的病理变化,故为首选药物。

                             b 肝郁气滞,不通则痛,痛甚者----加川楝子行气止痛。

                             c 肝郁气滞,血行不畅,女子经行腹痛----加香附人肝以疏肝理气,气行则血行,收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之效。

                             d 乳房胀甚者----加王不留行,取其入肝经走血分,善利血脉之功,配之可理气行血,消胀止痛。

          2、疏泄太过,肝气亢奋,治当柔肝。

             肝气亢逆:气机逆乱,气血上涌,或横逆乘脾犯胃,或挟胆火而动致胆汁上逆或外泄,情志表现为急躁易怒等。

                    方用:柴胡疏肝散,调理肝用。

                    方源: 柴胡疏肝散

                    组方:方见《景岳全书》。

                    方解:方中柴胡、陈皮、枳壳、香附----四味皆以调气为主,

                              但行气药辛燥升散,为防伤及肝体,复用川芎、白芍、川芎----为血中之气药,主和血走散;白芍敛阴,伍甘草可酸甘化阴,且能柔肝,阴柔以制肝用,防止疏散过甚,为治肝气过用之常用方。运用时亦当随证加减。

                     加减:胆汁上溢,口苦,呕吐黄绿水----加郁金,增强疏利肝胆之功;

                               胸胁、胃脘、少腹胀痛甚者----加川楝子,取其苦寒性降,入肝胃经,泄肝行气止痛,凡疏泄太过,肝气横逆,犯胃克脾致脘腹胁痛,为常用之品;

                               肝气上逆,见头胀痛、眩晕或巅顶痛、耳鸣等----加生牡蛎,取其性寒质重,能清热益阴潜阳,凡肝阳上亢,或化热化火,伤及阴液,皆可选用。

           3、逍遥散和柴胡疏肝散比较:皆是据四逆散之立法化裁而来,为疏肝理气之常用方, 先生认为主病证同中有别----         

              a 柴胡疏肝散:重在气分,调气为主,主肝用为病,兼顾肝体,故常用于治疗肝气疏泄太过之病证。

              b 消谣散:则顾及血分。

             共同点:二 方皆有柴胡、白芍;柴胡为气药,白芍为血药;柴主辛散,白主酸收;柴主行气,白主养血。配伍得当,能调肝用,补肝体,使肝之体用俱舒。

          4、先生对柴胡、白芍的用量与配伍调剂也颇有讲究

             二方虽皆用柴胡、白芍,但用量有变化:

              a 逍遥散中白芍量少于柴胡,而柴胡疏肝散中白芍量大于柴胡。

              b 逍遥散主治病及血分,用白芍酸以收敛,当归甘以温补,敛阴补血,补肝体。但肝郁病起疏泄不及,以柴胡疏其肝用,酸收太过则滞碍肝用,故芍药用量少于柴胡。

                 柴胡疏肝散重在调气,主治肝之疏泄太过,故用柴胡配枳壳、陈皮、香附调气为主,但恐其辛散之性又往往损伤肝体,伤肝之阴血,故需配白芍等补血养阴之药以柔肝。诚如张锡纯所说:“肝体木硬,宜用柔肝之法。”是以白芍用量大于柴胡,酸以收之,以防疏散太过。

              两证两方同用二药,但病机不尽相同,故可通过调整二药用量比例来应对之,使疏而不散,收而不滞,体用兼顾。方虽寻常,药无大变动,往往以平淡制胜。由此可见先生临证处方之奥妙。

       张珍玉系列文章由月牙湖青囊学社收集整理自《张珍玉学术经验辑要》、《山东中医药大学九大名医经验录系列丨张珍玉》、《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丨张珍玉》、《张珍玉医案医话集》、《张珍玉医学文集》、中国知网相关论文及网络等,如有侵权请告知。

文章图片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