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养猪指北 | 我的育儿书单第二辑

 书鱼知小 2021-11-03
一晃六个月过去了,小孩已经半岁了。这半年我像很多新手家长一样手忙脚乱过,因为压力大崩溃大哭过,见证过孩子第一次笑出生,看着他体重翻倍从吃奶进化为吃米粉,整个过程像升级打怪一样很有成就感。
在怀孕期间,我就阅读了大量育儿书,希望自己做好万全的准备,没想到养孩子这件事,只有理论知识是永远不行的。即使这样,我依旧庆幸提前做了知识储备,这样我面对很多问题时多了些安心,少了点焦虑。这半年大部分时间都在焦头烂额的忙碌中,但依旧抽空读了一些,整理出来。
读育儿书,其实是一个治愈自己的过程,因为在阅读中,你会逐渐了解到现在的自己是如何在幼年时期被塑造出来的,父母如何培养出了你,而你又是如何带着他们留在你身上的烙印培养出自己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对自己的爱,也会延续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孕期读过的书见这里:
以知识对抗焦虑 孕期我读了这些书

亲爱的安吉维拉
★★★★★8.7
[尼日利亚] 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 / 2019 / 人民文学出版社

我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女权主义者,会从小就教他要尊重女性。
这是一位女性作家写给朋友如何将女儿培养为女权主义者的小书。在国内,“女权主义”几乎成为一个贬义词,但其实女权主义者只是想要争取和男性同等的权利,而不是将权利从男性手中夺走。这本书比较温和,但是观点铿锵有力。即使不是女权主义者,也能从这本书中了解生活中暗含的性别歧视。适合所有人阅读。

养育男孩
★★★★☆7.1
史蒂夫·比达尔夫 / 2010 / 中信出版社

要弱化性别差异,减少刻板印象,但同时要了解男女的生理区别,这样才能根据性别更好地养育。书中提到一些理论,比如:男孩的激素水平造成了他的冲动的个性和充沛的精力;男孩的书写阅读能力相较女孩更差;男孩到了一定的年龄需要家庭成员外导师的引导。
总的来说,讲的比较浅。但学到了一些理论知识,这样就可以把孩子行为归因于生理结构,而不是自制力。

卡普新生儿安抚法
★★★★☆7.6
[美] 哈韦·卡普(Harvey ·Karp ) / 2013 /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临时抱佛脚,在一个小孩大哭的夜晚开始读,挺实用的。
“第四期”的说法认为 我们的宝宝其实提早出生了3个月,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角度很新颖。
之前早都了解过5S安抚法,但这本书写的更详细,比如襁褓要包的比想象中更紧,嘘声或白噪音要比哭声更大,要用高频低幅度的抖动法来安抚,读过之后感觉安心很多。

魔法岁月
★★★★★8.8
[美]塞尔玛·弗雷伯格(Selma H.Fraiberg) / 2015 / 浙江人民出版社

难以想象这本书创作于六十年前,儿童心理学发展迅速,但书中的观点到现在依旧不过时。
作者是美国幼儿心理健康和发展精神卫生治疗领域创始人之一,著名儿童精神分析专家,难得写得通俗易懂,而且文风幽默。0-6岁孩子脑袋里想的什么?如何惩罚孩子?孩子在恐惧什么?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孩子早期自我意识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对孩子看的电视节目要有审核?这些问题作者都给了解答,而且是从心理层面解答,而不仅仅是执行上告诉父母怎么做。
科学了解孩子各个年龄段的心理和生理发育特点,才能做理性的父母。

儿童教育心理学
★★★★☆8.4
阿德勒 / 2018 / 汇智博达|天津人民出版社

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的作品,这本书和《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是同一本书,只是翻译名称不同。作者以研究自卑情结闻名于世,这本书即是以儿童的自卑和优越感的角度来讲解儿童人格的塑造。
读完之后会觉得,儿童的问题背后都是有原因的,找到背后的原因很重要。作者讲解理论,主要解释为什么,但不提供解决方案,但起码知道了问题根源。
几个案例很有代表性,不仅儿童,成年人也可以从中追溯回童年,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只有父母知道了自己的问题在哪里,才能在养育过程中不再把自己的创伤经历重复施加到孩子身上。

×
法国妈妈育儿经
★★★★☆8.0
(美)帕梅拉·德鲁克曼 / 2012 / 中信出版社

作者是在法国抚养孩子的美国人,对比了两国的育儿差异,写出了这本书。读完后最大的感触是,育儿方式真的没有好坏之分,就只是差异而已。
很喜欢法国妈妈的态度,孩子只是人生中的一项,也许是最重要的一项,但是不是生活的全部,没有必要为孩子牺牲全部,这样孩子压力会很大,自己心情也不会好。有了孩子后,还是要保持愉悦的生活的态度,去追求美好的事物。
社会文化对抚养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这就是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中提到的宏观系统,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都会塑造儿童。比如,法国人以耐心著称,是因为从婴儿时期抚养者就开始培养这种特质,如果从婴儿出生时就教会他“等待”这件事,那么耐心会成为自然而然的事。
但这本书只是提供了另一种养育方式的可能性,距离产生美,读了书误以为法国家长会轻松很多,实则上要想培养出有所成就的孩子,不分国籍,都需要家长投入海量的精力。

妈妈的意义:孩子如何改变你的一生
★★★★☆7.8
[美]哈丽特·勒纳(Harriet Lerner) / 2018 / 机械工业出版社

也许孕前读这本书更好,因为它会引导你自己思考母亲这个身份的含义,以及它会带来的生活变化。作者在两个孩子成年之后写下了这本书,她以一个母亲的身份讲述了生育带来的痛苦和快乐。
有的问题是跨越国界的,比如原生家庭对养育的影响、全职妈妈和事业型妈妈的取舍、怎么避免培养出妈宝等。我个人很喜欢这本书,因为她很真实地剖析了母亲的愧疚、担忧、愤怒情绪。作者的理性和感性并存,喜欢她教人摆脱社会施加给母亲的枷锁。
很喜欢这段话:


有一点你必将深有体会,那就是愧疚。把孩子留在家里去上班,你会感到愧疚;把工作丢下去照看孩子,你又会感到愧疚。当然,你也会为这愧疚本身而感到愧疚。但是你要记住,正是我们的社会鼓励了母亲培养这种愧疚,就像鼓励她们培育小花园一样。因为有了这种既耗费时间又耗费精力的情绪体验,才有效地阻止她们觉醒,阻止她们通过法律途径表达愤怒。

如果你为自己不是一个好母亲而感到愧疚,那么你不太可能会对“好母亲”传统的定义提出质疑,当然你也不会追问是谁给出的定义。你太疲惫而无法对孩子投入足够的关注,如果你因此感到愧疚,那你就不太可能去挑战那些让你为难的种种力量,不论这些力量是来自婚姻还是工作。愧疚感让母亲们视域狭窄,老是困惑于“我错在哪里”,永远也无法成为个人或社会变革的主导者。


做孩子最好的英语学习规划师
★★★★★8.6
盖兆泉 / 2015 / 外研社

看到一位育儿博主说给孩子做英语启蒙绕不开《做孩子最好的英语学习规划师:中国儿童英语习得全路线图》这本书,所以即使我从来没有鸡娃的打算,也找来看了看。
作者盖兆泉在外研社工作,孩子是优秀的英语牛蛙,所以这本书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也有作者规划孩子英语学习时的实践经验。
作者提出了“二语习得”的概念,提出了一条可行的英语启蒙路线,号称从3岁开始学习到12岁,十年的时间,能让孩子在小升初时达到以英语为母语国家同龄孩子的语言水平,而且不要求家长有太高的英语水平,听起来很有吸引力。
但是这背后家长和孩子的付出是巨大的。家长要在初期引导孩子积累1000的听力词汇,要为孩子搜集到分级的阅读和听力资料,同时还要有足够的财力请外教上补习班。同时,作者有条件给孩子提供每年两次出国游,小学阶段去国外交流学习的机会,这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
如果家长引导的好,孩子在这种强度下学习压力不太大,但如果家长规划的路线中有很多弯路,孩子不仅会很辛苦,可能还会丧失学习的乐趣。不过话说回来,牛蛙的培养,不仅是英语,在任何一个领域要学得好都需要家长耗费巨大精力。好在有研究称,早期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回报率很高,所以钱花在哪里都是花,还是花在孩子的教育上吧。
最后再说回这本书吧,作者回答了一些我早有的疑问,比如英语启蒙要从几岁开始,是否可以用绘本启蒙,分级阅读教材如何选择,听说读写哪个先行等等,这也是大多父母的疑问。此外,作者推荐了很多适合孩子的书和影视作品,这个很有价值。

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
★★★★☆7.3
[美]达娜·萨斯金德(Dana Suskind) MD贝丝·萨斯金德(Beth Suskind) 莱斯利·勒万特-萨斯金德(Leslie Lewinter-Suskind) / 2017 / 机械工业出版社

研究表明:在儿童4岁进入幼儿园小班之前,高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之间,就已经积累了高达3200万的词汇学习差异。这本书就是对这项研究的详细阐述。
为什么要多和孩子说话?因为3岁之前孩子的大脑有很大的可塑性,而开发孩子大脑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多和孩子交流。这本书提出了交流的3T原则:共情关注(Tune in):共情关注你的孩子在做什么;充分沟通(Talk more):与孩子讨论时使用大量的描述性词语;轮流谈话(Take turns):和孩子轮流参与谈话。
同时,父母要有成长型思维,坚信孩子的智力不是出生后就定型的,是可以通过语言和学习不断进步的。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而非结果,这样孩子更不会害怕失败,更愿意多去尝试。

0-5岁,怎样让孩子更聪明
★★★★☆7.6
(美)吉尔·斯塔姆 / 2017 / 九州出版社▪阳光博客

我个人觉得,孩子聪明与否受遗传影响更大,但后天的家长的引导和稳定的环境也很重要。这本书就是告诉家长如何后天开发孩子的大脑。薄薄的一本书,作者给出了52条建议,从大脑发育、注意力、情感联系、有效交流四个大的方面告诉抚养者日常生活中如何激发孩子的大脑,既有理论基础,又给出了具体的实践办法。
其实都是很浅显大家都知道的办法,比如多和孩子交流、少用电子设备、让孩子学习乐器等,关键是知易行难。

宝宝辅食添加每周计划
★★★★☆7.0
童笑梅 胡敏 编著 / 2016 / 化学工业出版社

就看看菜谱的话,还行吧。但是太累了,所以只是看看,应该不会照做。
也许你想看:
以知识对抗焦虑 孕期我读了这些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