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皇明宗室后人 || 朱华昌(山东淄博)

 菊野文化传媒 2021-11-04







与皇明宗室后人

文/朱华昌

编辑/落英小桥

这几天,我处在愉悦之中。因为我与皇明宗室吉王府的后人取得了联系,我急于要把这个消息告诉给世界上其他的人,特别是正在研究明史的人们和分布在中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皇明宗室诸王府的后人们。我认为,包括吉王府在内的、至今还没有人公开宣布认祖归宗的、皇明宗室的辽王、伊王、汉王、郑王、襄王、淮王、德王、崇王、益王、荣王、潞王、瑞王等诸王府中,他们在明清鼎革后应该是有后人传承下来的并且传承到现在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人口规模,但到现在却一直没有认祖归宗和对外联系,我一直在寻找他们。这时突然遇到了仍然聚居在湖南长沙的吉王府的后人们,我怎么能不高兴呢?

当我还在写专著《皇明宗室宗支衍续疏》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找他们,等他们出现,把他们写进书里。然而几年过去了,他们还是没有出现。当时我的书已经写了五年,就要出版了,出版社也催的很紧,我决定不再等了。但我相信他们总是会出现的,我有一种预感,一种很强烈的预感:他们确实存在,一定会找到他们的。因此,我在书的相关章节的末尾都留下了分析和预判。其中,“吉简王朱见浚”一章最后的预判是这样的:“吉藩至明覆,应该有吉封末代亲王后人和四支郡封小宗,共五支传承下来,可称为'吉藩五支’。保存下来的族人不会很多,但肯定会有。传承到现在,应该也小有规模。”

当然,我必须要有一个科学构想或统筹安排,让包括吉王府后人在内的所有后来认祖归宗而取得了联系的皇明宗室各王府的后人们与已经先到而在书中的坊间或林荫各处稍候的人们能够融洽汇合、亲切交流和相互致意。所以我在书的后记里是这样说的:“揣有很多皇明宗室宗支后裔群体或当今聚居地宗亲宜单独提及释明而尚未见诸篇目中,在此表示歉意。对此本书之后续研究尚有安排,酌于适当时间、时机、条件基础上,出版《皇明宗室宗支衍续疏·补遗》以飨之、以释之,并向你们致以诚挚问候与良好祝愿!”没想到这么快就找到了吉王府的后人们,我多少还是感到有些意外之喜的。

得悉吉王府后人的信息是从认识周芳宗亲开始的,因为她正是吉王府后人之一。先是现在居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的周芳宗亲得知了我的《皇明宗室宗支衍续疏》一书已经出版发行的消息,就通过现居四川泸州古蔺的崇祯太子府后人朱四桥宗亲与我取得了联系,要我给她邮去一套书。那时她正在广西度假,书就是寄到了广西。自此,我们就开始交流皇明宗室的事情了。她虽然是位女性,但内心很强大,事业心很强,格局也很大。年轻时在政府、国企工作过,为陪丈夫攻读博士学位旅居过韩国,后来她自己又读了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是攻行政管理方向的。再后来,他们注册了自己的公司,现在丈夫在大学里做教授教书、做科研,她打理着自家公司。虽然日常事务繁忙,对宗族谱牒的事情却是很关心。通过交流,我了解了吉王府更多的情况。

对于吉王府,历史记载较简,仅几百字。对明末吉王及其鼎革结局,明史曰:“崇祯十六年,张献忠入湖南,吉王(慈煃)同惠王走衡州,随入粤。”后来随永历帝去了缅甸。永历十五年,被吴三桂暗通缅酋莽猛白施计杀害。对此,明末史家戴笠撰私史《行在阳秋》记之曰:“(永历十五年,1661年)六月十八日,缅甸伪请盟,马吉祥、李国泰等从之。翌日吉祥、国泰听信缅酋之谋,大小官员俱携去与缅酋盟。巳刻,缅酋以兵三千围所扎处,乃曰:'尔等大汉,可出吃咒水,一个不出来,即乱枪杀死。’诸良臣久乃出,出俱被执而死。……,驾幸黔国公沐天波署,言与中宫将自缢,邓凯劝之,上乃止。越三日,吉王同妃入宫自缢。皇亲一干人俱于十九日自缢死。”吉王去后其子嗣情况若何,鲜有论及。

今据湖南文史馆陶子林文《靳水名人周达武》曰:“相传崇祯十六年张献忠陷长沙,巡按刘熙祚护卫吉王南逃,……宁乡平冈人、明代进士、户部尚书周堪赓收留吉王之子并改为周姓,护送至大屯营周家。从此吉王一脉在宁乡隐姓埋名三百多年,至民国创立周南中学之朱剑凡时,才终于改周为朱。”又据湖南长沙民国十七年《宁乡大屯营周氏四修族谱》载:“德胜本明藩王之后,为避乱随宁乡周堪赓至大屯营,受大屯营周氏族人庇护,寄姓周,由此开大屯营周氏德胜支。至其玄孙十七派周家纯(周达武子),于民国时上书政府,乃改周为朱,恢复朱姓,但仍和大屯营周氏合派合谱。”再据互联网“百度百科·周达武”词条显示:“周达武,字梦熊,号渭臣,湖南宁乡大屯营人,祖上本姓朱,为明末吉王后裔,清兵入关后避祸改姓周。”而据民国三十年《宁乡县志·卷四·人物传》曰:“朱家纯,字剑凡,高露乡人,迁居省城。清甘肃提督周达武季子,相传为明吉藩裔,清初易姓居宁乡大屯营,鼎革后复旧姓以字行。民国十一年选为省议员,明年弃去入广州理国民党务,佐谭延闿治革命军。十五年随军入长沙,政见日新与时相逐,乃避居沪上,以抑郁卒。”

周堪赓,明万历福建巡抚周采从孙、延安府同知周耀冕子,湖南长沙府宁乡平冈人,天启四年甲子科举人、五年乙丑科进士,授福建永春县令。历陕西道监察御史、光禄寺卿、顺天府尹、工部侍郎、副都御史、南京户部尚书等。明末李自成淹开封后,工部侍郎任内兼副都御史受命督修汴河,以绩著擢升南京户部尚书,明亡归里。自成陷京师时堪赓在原籍,遁迹沩山寺为僧,后改名换姓游历岭表瓯海间。永历元年初,与郭都贤同举内阁大学士,以疾未赴。二月明廷遣中书捧永历手敕“谕楚五臣,仍著地方官敦促赴召。”楚五臣者,原礼部尚书湖广夷陵文安之、原户部尚书湖广宁乡周堪赓、原江西巡抚湖广益阳郭都贤等。周堪赓与郭都贤、陶汝鼐善,曾参与抗清活动。永历七年,清再定湖南,洪承畴移镇长沙,访周问地方疾苦,堪赓答以连年兵乱灾荒,十室九空,据实以告。洪遂奏请清廷,免荒粮百万,黎民稍苏。八年(1654)卒宅中,寿六十三岁。

是时周堪赓为湖南长沙府宁乡人,宁乡周氏一族是为本族。堪赓亦忠贞节烈之士,觉察到后并将皇明吉藩族人隐匿周姓本族内亦顺理成章。然崇祯十六年吉王慈煃走西南后,翌年其同产弟慈灶亦赐吉封,末代吉王有二,且当时吉藩除末代吉王直系外尚有长沙、谷城、德化、福清至少四支郡封在世,德胜何谓,尚需辨之。而据今考,德胜辈或许不是去宁乡大屯营之初始,初去宁乡大屯营者该是德胜前辈。

阅湖南长沙民国十七年《宁乡大屯营周氏四修族谱》得悉:周氏明洪武年间由江西吉安府永新县卜居湖南长沙宁乡县治南九十里秀士乡四都二区大屯营,始迁祖名懋,字上林,配王氏,生子二:富仁、富义。……至十二世希鲁子启兴时,生子五:胜任、胜韶、德胜、胜勋、胜友。其中,周启兴三子周德胜实为吉王府后人,是时按行辈排入周氏族谱之中,是为保护皇明宗室吉王府血脉之计,瞒天过海、掩人耳目而已。时由鼎革归里之前皇明尚书周堪赓秘密带去大屯营隐匿周氏族谱之中,遂有周氏德胜一支。后来,周德胜生子五:厔万、厚万、坦万、底万、枢万,周德胜长子周厔万行六生子五:世淋、世泰、世涧、世沅、世淀。周厔万次子周世泰生子六:振榆、振桂、振楯、振林、振椿、振樾。周世泰五子周振椿册名达武,字渭臣,配戴氏,有副室沈氏、姚氏、裴氏,生子五:家濂、家浥、家渐、家澂、家溟。周振椿(周达武)五子周家澂册名家纯,字剑凡,民国初上书政府恢复朱姓。其传承世系简表为:周希鲁(11世)------周启兴(12世)------周德胜(13世)------周厔万(14世)------周世泰(15世)------周达武(16世)------朱家纯(剑凡)(17世)------朱伯深、朱仲硕、朱叔平、朱竟之。

周达武(1827-1894),道光七年生,字梦熊,号渭臣,湖南宁乡大屯营人,周德胜曾孙、周世泰之子。祖上本姓朱,为明末吉王后裔,清兵入关后避祸改姓周。至周达武,咸丰四年应募入湘营,屡战累功。八年擢游击,九年擢参将,十年擢副将加总兵衔,十一年予二品封典。同治二年授四川提督,三年授贵州提督留防重庆备滇边事,九年诏赴贵州任提督,十一年予骑都尉世职,世袭罔替。光绪元年乞病归里,三年复诏任甘肃提督,佐封疆大吏左宗棠收复国土,驱驰疆场、勤劳著绩,十九年加尚书衔。二十年诏任新疆巡抚,未赴以疾卒(赐谥待考),赐恤,建专祠。

朱剑凡(1883-1932),湖南省长沙府宁乡人,中国近代革命教育家。周达武之子,明末祖上避难改姓周,名周家纯,民国后重修族谱复姓朱,后改名朱剑帆,又省写“帆”为“凡”。早年留学日本,结识黄兴、陈天华等参加留日学生活动。回国后毁家兴学,以私家园林“蜕园”改办周南女子学堂。带领学生参加进步活动,鼓动湖南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后曾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长沙师范学校校长,与徐特立等组成“健学会”,支持学生创办《女界钟》杂志、开展“驱张(敬尧)”斗争。1920年邀毛泽东住校讨论社会问题并资助其创办文化书社,后为中共秘密党员,在上海与李富春、何叔衡、徐特立、柳直荀、谢觉哉、李维汉、肖劲光、张唯一等开展地下工作。与鲁迅、宋庆龄等签名成立自由大同盟,1932年病逝于上海。毛主席后来评价其曰“很有骨气的人”并对其早逝而未能参与新中国教育事业表示“惋惜”。有子女八人,其中女婿萧劲光为解放军大将和首任海军司令员、女婿王稼祥红军苏区反围剿时与周恩来同为中革军委“三人小组”成员。女儿朱仲丽自上海东南医学院辗转去延安从事医务工作,后为毛泽东、朱德等主要领导人保健医生。

综合官史、野史、方志、谱牒、金石与古今研究资料可大致确认:明末鼎革时,故明尚书周堪赓将吉藩后人秘密带到故乡,对其匿名保护并与本族周氏族人合族通谱,使皇明宗室吉藩血脉得以流传至今,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但是诸如以下问题:(1)去宁乡大屯营与周氏合族通谱具体时间是何年?(2)去宁乡大屯营的人是末代亲王之后还是某支郡王之后?(3)到底是哪位亲王之后或是哪支郡王之后?(4)去宁乡大屯营时是一人或是几人还是数人?(5)去宁乡大屯营的是德胜辈还是德胜前辈?这些节点和问题,尚需进一步梳理厘清。好在目前以朱剑凡后人牵头的《朱周氏五修族谱》活动已在进行,相信族人钩稽故实、研讨辨析,最终可以将真相大白。我有幸参与其中,亦感莫大欣慰。

掌握了吉藩鼎革大致情况,特别是待其当前五修族谱付梓后,皇明宗室吉王府源流就能够真实地衔接和连续起来,赓续传承到现在和将来了。我亦能够把他们安排到我所构思的皇明宗室结构模型和空间坐标体系中去了。更为重要的是,他标识着对皇明宗室的历史认知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我建立了一个不断成长与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皇明宗室结构模型和空间坐标体系。它以我的著作《皇明宗室宗支衍续疏》为基础,模型呈“树”形结构,其中以八十七位亲王和逾五百位郡王为节点,组成空间坐标体系,以不断充实发展为前提,生机勃发,与时俱进。对于昭示华夏文明发展进程,尤其是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定,生者归化、逝者归宗,是人生常道。而我更认为天人合一、阴阳定数,是人生常理;天行有常、人生苦短,是人之常态;寻根问祖、慎终追远,是人之常情;鹏程万里、叶落归根,是人生铁律。近年来,我每当进入书斋之中,梳理着皇明宗室来龙去脉、世系传承时,总像是溯回到了历史现实之中,一个个先人是那么活灵活现,我与他们完全没有今古、时空、距离和生疏感,这是另一个维度的世界,每个人都有一席之地,完全没有嘈杂、没有乱象,只有先后之分、序列之别甚和殷殷箴语。当你感知了这一切后,对于自身所处的世界,对自然、社会、人生就会有不同的认识与感悟,也会有不同的期许和态度。我想,国人大概都是这样,特别是我的皇明宗室的宗亲们。同时,我依然坚定认为,就像现在联系到了吉王府后人一样,随着时间推移,皇明宗室中辽王、伊王、汉王、郑王、襄王、淮王、德王、崇王、益王、荣王、潞王、瑞王等诸王府的后人都是能够联系上的,只要坚持不懈和锲而不舍。

2021.10.24于学府花园寓所


作者简介:朱华昌,字盛轩,号衡石,山东淄博临淄人。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系明太祖24代孙,明宪宗第七子衡恭王20世,衡恭王第二子玉田怀简王19世。现为山东潍坊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地方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史学会会员、中国地名学会地名与姓氏文化专委会学术顾问、世界朱氏联合会顾问。专著《皇明宗室宗支衍续疏》两卷,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国际标准书号,全球公开发行,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

菊野文化传媒编辑部组员

诗词: 大筱   罗学贵 北地梅香  钟华戟

诗歌: 钟金洲   槐花飘香   五月雪   

组稿: 湘子   石峰    李汉军  枫叶红

主播: 深谷幽兰   伤木  初一  真实

 主编:菊野芳香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