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域文化】 马江华丨 太阳照耀丁冶村

 昵称71028402 2021-11-04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太阳照耀丁冶村

□ 马江华 /  文


人的一生,总是在现实生活和梦想未来之间不断地徘徊,在坎坷中不断地前行。而前行中的黑夜再长,有太阳总会迎来黎明的曙光;前方的路再坎坷,有希望总会到达心中的远方。东岗有这么一条路:从古代穿越而来,在今天又从丁冶村穿越而去。

这里曾经是一片古老又蛮荒的山地,根本无路可走,却又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太阳的白光无私地送来光明与温暖,照亮了这一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野兽出没、人迹罕至的豫北地区。日月仿佛天空的二只眼睛,见证了路的变化、经过的前世今生。


不知是什么年代,一个身背包裹手拿木棒的长衫人,从东岗出发顺着河沟北岸,艰难地挑开一条路,胆战心惊地穿越密林抄近路前往东方。是进京赶考吗?是另谋生路吗?也许只有消失的脚印知道。之后的远行者,都希望透过树梢的光线越来越强,好照亮前方的路。当不测之风雨来临时,撑起随身的一把伞,这就是他的家。就这样走出家乡以后,到处都是家,但是到处又没有家。而此时能让人继续向前走的,无不是为了实现过上更好生活的希望。虽然不知道远方究竟有多远,只知道每走一步,就离希望近了一步。第一个从这里走过的人也许谁也不知道,然而他仍然是第一个从这里走过的人,所以才会有更多的人,沿着他的脚步,也看到了前方灿烂的阳光,照亮心中通向远方的路。路,从来都是为向往光明、愿意走向前的人而出现的。


不知经历了多少岁月,一条沿着山沟从西往东的小路逐渐清晰起来,绵延弯曲后刺入了远方的山林。又不知经过了多少代人,这条小路开始有牛车经过,两道印迹被日月的车轮辗压而过越来越深,而路的中间,也被逐渐被岁月的脚步踩得寸草不生,洒下的汗水把灰尘凝结成了坚硬的土路。也许,这就是经过丁冶村最原始的道路吧。

明万历年间,东岗还是一个村庄,丁冶村早已成集。村西的龙头山盛产铁矿,民间传说很早以前这里曾是个炼铁场,与东冶、铜冶、水冶等村齐名。当时附近的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世代无法摆脱被剥削的命运,因此有许多壮丁带着丰衣足食的美梦、前去寻求新的生存空间,来到此地从事冶炼业,故称“丁冶”。在明嘉靖年间丁冶属申村管辖,而申村古称“利城”、在唐宋时期曾是国家著名的冶炼基地。


荒野鸟声急,红星乱紫烟;车行明月夜,马蹄动寒川。是谁第一个发现了这里的铁矿?风雨雕刻的丘陵山知道;是谁从事冶铁第一人?推测是这个村庄姓氏最多的人口,他们的祖先最早来到了这里。龙头山不绝于耳的起矿声,打破了千万年来旷野的宁静;彻夜不停的炉火,映红了这一片星空。来往不绝的运矿运铁车队,把附近的村集连结起来。丁冶村落由此逐渐兴旺,市集逐渐形成。谁在这里搭建了第一座茅草屋?只有那云彩掩映的日月曾经看到过。是谁冶炼了最后一炉的生铁?只有那被岁月深埋的铁炉知道。无息无声的岁月长河,逐渐冲刷和掩埋了古老的冶金遗迹,悠悠的阳光下仅有一块顽强的石头还在原地留存至今——丁冶村。历史似乎是博物馆里面的一幅卷轴,刻意地去打开并寻找,才会得到想要知道的答案。

当星星点点的草房,在历史的风雨中逐渐破败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远离河沟、依山就势随坡而建的砖石土木结构房屋,多为一层、高度较低。丁冶村的后代逐渐在这里站稳了脚跟定居生活,不再回故籍往返流动。

原始小村静静地沉睡于群山环绕之中,经过很长的男耕女织时代,逐渐形成了集群而居的大村落。雨后的街巷小路会变成了条条小河,顺势而下冲刷了前人走过的脚印;干旱时节太阳下的热风顺巷而上,吹起了今天村民的头发。历史的沧桑风雨,在民居墙壁上随意地画写了斑斑驳驳的印迹。历朝历代都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跳不出圈子的祖祖辈辈,一生的贫困成为了他们世代都摆脱不了的魔咒,就象头顶的乌云遮住了太阳。村庄通往外面的道路,可望不可及地遥远而又漫长。


时光如水千年卷,风景似画万代传。革命战争时期,拿锤子的举起红旗,带领拿镰刀的紧握钢枪。丁冶村的年轻壮劳动力积极参军,跟着红旗向前冲,在阵阵冲锋中闹翻身,在声声呐喊中抗侵略,于熊熊战火里求解放,考验着顽强生存的性格,激发着铁血豪情的意志。炸胸的愤怒,剜心的痛苦,流血的反击,他们用生命以最激烈的方式,换来家国的安宁,后代的幸福。这39名闪光的名字,定格在了美妙的青春年华,硝烟弥漫的火红年代;村民租种剥削者几千年的土地,从此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粮田。硝烟散去、彩霞悠闲地漫游在天空,血色凝聚成灿烂的花朵开满了山川,隆隆的炮声变成了渠水的哗哗声流入了农田。红旗经过的这条路,从此后成为通向安宁与幸福的康庄大道;而这一片古老的土地,又是一片红色的阳光,逐渐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新风景。

丁冶村位于东岗镇东部,东与安阳县交界。林(林县庄)清(清沙)公路从古至今穿村而过;多少代人的足迹与汗水,开辟和明晰了这条便捷之路。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人口稳定增长户数过千,成为有名的大村。1961年以穿村公路为界,原丁冶村分成了南、北两个村,公路以南者称“南丁冶”、公路以北者称“北丁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民住房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节约耕地、方便种田,北丁冶从1969年起,将新批的建房户统一安排在了王氏坟西的山坡上。从此以后、林州版图上又出现了一个新山村——“坟西坡”。人口的显著增长特别是新自然村落的形成,见证了经济的繁荣、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


登临招军脑山顶遥望,周围群山高低错落有致,如青绿色馒头、又仿若大海般在心中波澜起伏。眺望西北,曙光渡槽从南丁冶村西南山腰起,向北山笔直而去,飞架两山之间甚是宏伟。

渡槽今天已断流,而渠底的冲积物,沉淀了引水带来的胜利与喜悦、丰收和希望。侧耳倾听,仿佛水花与欢笑的声音还在渠沟中回荡。这凝聚了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奔向美好生活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村民用石头和理想粘合在一起的精神丰碑。每一块石头就是一个故事,渡槽就是许许多多的故事串联起来的书。昔日修建人的身影变成了渡槽的身影,劳动号子变成了哗啦啦的渠水声;渡槽随着日月的照耀而展示着伟岸的身躯,诉说着水利发展的历史功绩,昭示着农业奋斗改变了生存环境,骄傲地成为了进出丁冶村的标志性建筑。

临风漫步于路中央正上方的渡槽中,好似穿越于历史的回廊。长路与白云相汇,丘陵与村庄相依,田野与树木相交,一片静谧与祥和和景色。山坡退耕还林后,草木迎着阳光逐渐茂盛起来。


万水千山自不相同,时空变换各有千秋。而古今中外都不能回避的话题,就是存在一定程度的贫困。而解决山村贫困的方法与途径,丁冶村自有特色。村两委通过召开会议从而讨论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开启、继承、延续了近百年时间;以户为单位的贫困人口信息管理模式,接上了现代科技的高效率平台;工作方法熟练的第一书记和熟悉村情民意的村委成员,成为扶贫工作任务升上去与沉下来的“强强联合”;而为贫困户提供帮助、密切党群关系的帮扶人,体现了政策“最后一公里”的实时传递和情感深化。联系帮扶人比联系亲戚还要多的贫困户,见贫困户比见亲戚还要多的帮扶人,就这样成了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戚”。给予家庭经济扶助和人力资源开发,成为贫困户脱贫奔小康的“两条腿”。

山村丘陵山地,最受欢迎的是种植多年的花椒。这一普遍受欢迎的日常调味品,数量却不多。按户发放数量不等的花椒苗、扩大种植数量,这是一项着眼于长远、可获得稳定收入的办法。

几千年前的阳光,现在还是那么灿烂,晒高了玉米,晒熟了小麦,晒红了花椒,也晒黑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而今天的山坡上,多了一片面对阳光的新鲜事物——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这是一个“靠天吃饭”和“不怕晒”的项目,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为贫困户增加收入;此时金色的阳光,送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只要太阳一出来,村民们就可以开始数钱了。


当然,也还有经济果树林等其他“省工省力、收入稳定”的项目。当农户的一部分土地流转以后,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土地对剩余劳动力的束缚;外出从事劳动力输出,突破本地自然资源的限制,这为农民家庭转移就业增加收入提供了机遇。回顾历史,这在封建社会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你能干什么能去哪里干,皇帝涚了算,老百姓哪里会有自由和话语权?抑商和愚民的统治,百姓获取财富的能力和路径被限制了,世代无法改变,只能从美好的神话故事中寻找精神上的安慰,用虚拟的美好愿望暂时替代贫苦的生活现实。

然而单纯的体力劳动,可预见的将来,不能继续适应创新型社会生产的转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引导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并给予专项补贴。培养高素质劳动力、增强贫困家庭未来获取财富的能力,会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相传。

当然其它配套政策与措施还有很多,犹如哪吒的三头六臂十八般武器,形成了持久的全面的有效的扶贫力量。


龙头山起矿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回荡,冶铁的炉烟已消散于历史的天空。壮丁的汗水浇透了这片土地,而村庄的古迹也被时光的风雨冲刷干净。古老的村庄,在日月星辰的注视下,走过了漫长的时光;山地从不同的时代穿越而来,而原始生活技艺又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沉淀和遗忘。长长的古路,承载了多少代前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这条路从窄到宽,从近至远,变化的是衣装和车辆、草木和风云,不变的是永远向前的脚步声;路的拓宽和延长,承载了文明的车轮,推动着文明的进程。自然资源是封闭和有限的,冶铁人的后代在今天走出了世代居住的村落,把外面的发展与变化带回了故乡;村庄在时代的号角声中苏醒了,开始大踏步向幸福迈进。

丁冶村,是这片土地上的先民生存和奋斗、穿越时空留下的宝贵遗产。当代的丁冶村民,用青春汗水浇灌了山地,生命热血解放了家园,艰苦奋斗建起了丰碑,大国与小家的密切联系推动了村庄的历史进程。北京的祥云来到这片山地,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风光格外明媚。经过几番的春风化雨,村庄正在悄悄地变化中,古老的山村驶向了文明的快车道。新时代的信念播种于这片古老的土地中,在阳光的照耀下,年复一年地发芽、开花,结果、收获。


斗转星移时空变换、山起水转岁月沧桑,历史的云烟已然散去,带给百姓幸福的是今天的开拓者和创业者。丁冶村从古至今一直在变,而通向远方的路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却没有变。这既是人生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动力。太阳像红旗那么的鲜红,红旗像太阳那么的温暖。今日的豫北山区,绽放着一片绚丽和多彩的天空;丁冶村在这条路上从过去穿越而来,在太阳的照耀下前方的路更灿烂了,又向未来穿越而去。

太阳就是生活和心中的信仰,只要信仰在,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温暖和阳光。
——  The  End  ——

马江华     笔名踏浪,男,1971年生,河南财经学院毕业。林州市诗词学会会员、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作家协会会员。爱好诗词音乐、电脑网络,作品发表于芝兰园、林州诗词、红旗渠报等。 

©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