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德晚报

 青梅煮茶 2021-11-04

■张勇

闻香,似乎可以识家乡。

我对家乡常德山茶油的香,有种自然的敏锐嗅觉识别。澄清透亮的油一入锅,十成里有八成能判断是不是咱家乡的特产。兴许和我打小起就食用这山茶油有关吧,这茶油香早已融入了我嗅觉的记忆。

家乡的山茶油有着特有的醇香,尤其是在煎、炒、烹、炸菜肴时,油滑落锅,锅刚微热,未见油冒小泡来,却先闻得清香起,丝丝的淡转而扑面的浓,清洌的山茶气息能将你瞬间包裹,让你感觉不是在厨房张罗,倒似已置身茶林,自由徜徉、与香共舞了。山茶油素有“东方橄榄油”的美誉,经科学检测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有抗癌、抗炎之功效。或许有些气质就是这样,与生俱来,她这香里确实有不带一丝儿掺杂的纯,和着那好几分款款而来的优雅,还深蕴着接到地气的朴实,全无些许高冷与俗气。

这茶油呀,压榨自茶果里的茶籽儿。一个茶果里又约包裹着好几粒小茶籽。每年的国庆节期间,茶果八九分成熟时是必须采摘的;若待茶果完全熟透裂开,茶籽儿会自然散落至树下丛间,捡拾起来则会相当费时费工。在我的家乡鼎城,山多丘陵,土壤酸性,十分适合油茶树生长。早年集体土地分到户时,农村各家根据人口数量,都有了自家的茶山。张家的茶树在十美窝,李家的在尾沙坝,王家的在牯牛坡,十年百年老树皆有,都是农家人的宝贝。一到国庆节,各家全员出动,挎上小竹篓、挑起圆畚箕,上山去采摘茶果,老家话称之为“捡茶籽”。

上得山去,满山是人,好不壮观。青壮劳力早攀上了高大的老茶树,更有厉害的后生,踩附在枝杆树冠间,似猴子般来回摇晃自如,一边采摘还不忘和不远不近处、同在另一树顶摇晃的后生隔空扯起了白话,相互打趣。女人们则多选一人多高的小树,用勾子把树勾到身前来采摘,亦或同孩子们在树下捡拾掉落的茶果和茶粒。午饭是清晨就带上了山的,生怕耽误了农时。待到天将渐暗时分,筐筐篓篓里都堆满了茶果,一时间满山的吆喝声起,捡茶大军扛背挑挎,陆续出山,别有一番“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的气势劲儿。倒是那捡茶果时攀爬起落、枝尘迷眼、杂草痒腿、摘捡扎手、蚊叮虫咬,俯仰来回腰酸累乏的各种辛苦,只有在拾掇完了躺上床后,才不免感慨一番了。

各家捡回的茶果都是要在屋场晒上个七八天大太阳的,待其全部渐次裂开,茶果壳与茶籽完全分离,则可以将茶籽成袋装好,择时运往油榨房榨油了。茶籽得来够辛苦,榨油的过程自然是相当的重视。记忆里,爷爷和父亲就曾整夜的在榨房里值守过,因为榨油过程要经过炒籽、磨粉、蒸粉、包饼、上榨、撞榨、退饼等几大工序,且每个环节都是手工完成,劳动强度之大可想而知。待出得油来,各家必是用圆口瓷坛来装,既要方便取油,又得想法儿封紧压实盖口儿,谨防那“油耗子”。毕竟,这茶油实在是太香、太有诱惑力了。

在农家人的眼里,茶油是十分珍贵的。一来茶油从无到有的劳动过程艰辛;二来每个人的茶山产油量也就十几二十来斤。物以稀为贵,农家一般都是将菜籽油和茶油间或交换着食用,倘是做土鸡呀什么的,那是必定要用茶油的,那样更香更美味。若是家里来了贵客,才会奢侈一回,专用那茶油炸起“斋菜”,常德人称之为“江花”,就是用各种蔬菜裹满面粉薄糊来炸。端上桌的江花,金灿灿、酥脆脆、香喷喷,真有应了那句“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意境,显足了主人的好客与大方,无疑是个硬菜了。记忆里,每每这时,奶奶都会端着油碗去茶油坛里,用长长的小提子从油坛里提上好几提,末了还会用手小心地去捋一捋碗边儿似将滑下的油滴,显尽了爱惜珍惜。我记得那时候奶奶还念叨过,“茶籽从山上捡回来不容易呢,自己家茶山捡出来的油,吃起来硬是格外的香些哟!”

如今,家乡的百年老茶树依然年年开新花,每年采摘季节,照样有年轻的后生在树顶随枝摇晃。科技兴农也早已跟进服务,培育出了新的山茶品种,新茶树比成年人还矮,挂的果更多、更密、更大了,含油比例更高了。乡村振兴战略在家乡大力推进,茶油产业合作经营如火如荼,家乡的茶油香飘得更远更浓了,老百姓笑得更欢更甜了。

美丽乡村茶树满山。我倒常常想起奶奶用小提子在油坛里小心翼翼提油、端油、捋油的场景和奶奶念叨的话……家乡山茶油的香,香在了心里、润到了心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