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零后因邓海伦知道的《马桑树儿搭灯台》

 六零后声乐往事 2021-11-04

马桑树儿搭灯台

刘兴贵 邓海伦 对唱

湖南省歌舞团乐队伴奏

薄膜唱片BM-20427盘面


《马桑树儿挂灯台》的歌谱可以在1959年 《中国民歌》(中国音乐研究所 编 音乐出版社1959年10月首版发行)中看到,不知这是否是此歌歌谱的首次出版。

歌谱在前,个录音出版物的出现滞后了二十多年—— 1980年薄膜唱片BM-20427上的录音似是首款,对唱歌者是四零后刘兴贵(土家族男声)与五零后的邓海伦。可以听出此录音的歌词跟五十年代末歌谱里的有微小差异,歌谱中“当兵”的词儿均替换成“当红军”。1984年中唱广州分公司出品的《采槟榔 邓海伦(女声)独唱歌曲》(盒带编号SL-108)中也有这首歌曲(A面第2首),是邓海伦的独唱。这版1984年的《马桑树儿搭灯台》由湖南词作者夏劲风重新填词,不再沾“当兵”的边儿,改成了男性离乡帮工。歌词修改原因不详。

毕晓世指挥南国乐队伴奏

《马桑树儿搭灯台》的歌词其实意思老套—— 留守女士表白“相守到永远”为主。因表达二人的感情线而且强调女德,所以男方离乡是务工赚钱还是扛枪杀人就不太重要了。它的音乐是很有特点的,杜亚雄先生认为这首歌曲是低腔山歌。

 P151《中国民歌地图, 南方卷》
杜亚雄 著,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13.1

通过互联网查到的文献对这支民歌诞生年份的解说不尽一致。盖是由于中国故事怎么讲,依据的都是文宣需求,一拨人一个讲法。曾经,因为桑植出了贺龙元帅,这歌跟贺家得攀上联系。又,来了申遗的事儿,所以又得说这歌在明代就有了↓ 编呗。

单词预习

明代,桑植土司率桑植数干土家儿郎应朝廷之召远赴江浙、朝鲜三度抗倭。《马桑树儿搭灯台》的歌声始终相伴着战土们的征程。清代同治年间的《桑植县志》载:“雍正五年(1727年),邑人张宏毅偕侄崇周、仕周在县城西捐地创建武庙,有歌楼。”1942年版的《桑植县志》印证了这一说法:雍正五年,邑人张宏在城西捐地创建武庙,有歌舞楼,白叟黄童尽歌舞。乾隆年间的《桑植县志》记载:“土家正月赛灯、摆手、唱摆手歌,为秋千之戏,至正月十六为止。”此外,清嘉庆二年桑植河口人沙文清创作了《挽友人》称:“日边飞送燕歌声,疑信偏教旅梦惊。”其“越歌,为丧歌”说明了桑植民歌在清代已经较为普及。
1956年,桑植民歌手卢菊香、李德杰等十余人,代表桑植县出席“湖南民间文艺座谈会”,并参加湖南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首次将桑植民歌在长沙唱响。桑植民歌被省歌舞团民歌队列为主要表演节目。同年,湘西自治州下发文件,组织文化专干展开桑植民歌的搜集与整理工作。1957年,桑植民歌手卢菊香、李德杰、彭宇翠三人随湖南代表团出席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族民间业余会演大会”,演唱了《马桑树儿搭灯台》《太阳出来照白岩》等曲目,首次将桑植民歌唱到京城。其中,卢菊香演唱的《叫我唱歌就唱歌》《花大姐》等数十首曲目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灌制成唱片。1958年,在保靖召开的全省宣传工作现场会上,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首次亮相,由尚立顺、黎连诚演唱,被著名作曲家瞿希贤称赞为“金色的旋律”。

P22-23《非遗保护与桑植民歌研究》

杨和平著,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4.12

请聪明的读者帮我捋顺原著的这段话——1957年都进京献演了,为啥1958年又被视为“首次亮相”?

按照上面摘录的文献说法,可以构想一下这支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影响力。可能,瞿希贤女士可以说五十年代末我就熟悉这个旋律了;至少,本六零后以及周边是听过邓海伦唱过它就知道它了。不过某某英的拥趸去占据百度百科说这歌是他们爱豆给唱红的。每代人都强调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首因效应”,居于舆论强势就靠权力了。撇开这个话题枝杈,其实有个事儿应该是容易“客观”的——马桑树怎么就搭了灯台?

这个问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没搞清楚。现在方便了,网络上一查就有,还有配图↓


它长到两米多一点,主干就开始弯曲,然后满身爆裂、枝丫舖拉。这种树,由于既不能将它砍伐来修房造屋、作家具,还因为它含水分特重,更不能将它及时砍来烧火煮饭、取暖。在数不清的林木中,人们认为它是最没用的。

每年五月中旬,正是马桑树花开的季节,一蓬蓬的水红色马桑花象搭成的灯台。马桑树下都有一片荫地,里面干干净净的,很适合当地青年男女躲在里面谈情说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