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章跟大家聊聊张仲景为数不多的一张“回阳方”。 在民间,面对病情危重,已经准备后事,却又奇迹般康复的病人,老百姓都戏称为“回阳”、“还阳”。 张仲景这张回阳方,是帮人起死回生、转危为安的。能够在人阴寒极盛、阳气欲脱的时候,力挽狂澜、扭转局面。 讲一个例子。 有一个17岁女子。 发热,持续不退。入院经过治疗,无效。 医院找中医高手会诊。找的是戴丽三教授。 老年生,生于1901年,卒于1968年,曾经是云南地区的老一辈中医临床家、杏林领袖。 到了医院,戴丽三看到患者,眉头一皱。 患者发高烧,浑身冒汗,语音低微,呼吸短促,四肢发凉,但面色特别红,身体沉重无法转身。大小便还算正常。 戴丽三诊脉,发现患者右侧脉沉细,左侧脉浮大无根。舌头发青,表面水滑,不想喝水。 戴丽三问,之前都用过什么药? 用过葛根芩连汤、银翘散、白虎通这些方子,是想方设法把高热降下来。但患者越是用药,症状越重。 戴丽三教授明白了。急忙写下一方,但见—— 制附片(先煎)60克,干姜12克,葱白3个。水煎服。 患者用药之后,一切如故,没有好转。 对此,戴教授迟疑了一小会儿。 立即叫人弄来猪胆汁数滴,童便一杯,加入原方让患者服用。 患者用药以后,忽然烧退了,且不出汗,脸也不像之前那么红,四肢还是冰凉冰凉的。 戴丽三教授继续投制附子60克,干姜15克,后续治疗。 最后,患者四肢温热、转危为安。 这个故事,记载于《戴丽三医疗经验选》里头。 患者的问题,属于戴阳证。 患者本身问题,是阴寒极盛。寒邪重了,把体内仅存的一点元阳之气挤得没地方呆,这一点阳热之气就往上跑,形成了“虚阳浮越”。 患者给人的感觉,是既有热象,又有寒象。患者浑身发热、脸红、脉浮大,似乎给人以热象。但实际,却是四肢冰凉、声低吸短,舌头发青。都是寒象。因为阴寒太重,津液不得输布,引起舌头水滑、不想喝水。阳气衰微,脉道鼓动乏力,所以脉象细弱,虚浮无根。阳气不能固摄肌表,加上虚阳迫津外出,所以浑身冒汗。 从表面看,患者发烧脸红,但结合舌脉以及其他表现,可以断定患者属于阴寒极盛。 阴寒盛,虚阳格拒于上,就是所谓“戴阳证”。所谓格拒,可以理解为“翻脸”、“拒绝”、“阻挡”、“水火不容”。 这是实实在在的危重症!戴丽三教授十分清楚,果断运用了附子、干姜、葱白三味药。 这个方子,就是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张仲景的“回阳方”之一,叫做白通汤。是专门治疗元阳大亏、虚阳浮越、阴阳格拒的戴阳证的。此病的起因,因为阳气大虚、阴寒极盛,所以用制附子、干姜大补元阳,把极盛的阴寒之气破开,利用葱白来沟通上下,扭转上热下寒、上盛下虚之势。此方见于《伤寒论》。 方子选得没毛病。患者在最初应用的时候,不好使。就牵涉到另外一个问题。 患者阴寒极盛,将虚阳格拒于外。同样用阳热之药来峻补元阳,有可能遭到阴寒之气的抗拒,让药性不入病所,起不到作用。 得给方子“打扮”一下,使之有一点寒凉之性,阴寒之邪才有可能被蒙蔽,让附子干姜的药性直达病所,一举破阴回阳。 戴丽三教授办法是在白通汤里头,加入猪胆汁和童便。两味药性咸寒,调和白通汤的药性,对其“乔装打扮”。 白通汤加上猪胆汁和童便,严格讲是另一张方子,叫做白通加猪胆汁汤。戴丽三教授的做法,也是遵古人之意。 经过一番调养,患者阴寒之气被破解,元阳归下,苍龙入海,戴阳证的危局就被逆转了。 戴教授利用制附子和干姜,组成干姜附子汤,进一步峻补元阳,让患者四肢逆冷的现象得到化解。真阳归位、阴阳重新恢复平衡,患者转危为安。 白通汤,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是比较多见的。《续名医类案》里也有一例。白通汤,是张仲景用于急救的方子之一,是可以逆转乾坤的重炮。 本文理论依据:《伤寒论》、《仲景方药古今应用》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不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