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第198条

 健康使者846A 2021-11-04

        第198条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一、学思

1、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若不咳者,咽不痛。

2、阳明里热会头眩

  胃中有停饮会头眩

  贫血会头眩

3、本条头眩是阳明里热造成,内有热,故能食。

4、如果咳嗽,会咽必痛。不咳嗽,咽不痛。

5、这说的是会造成头眩的一类阳明病,有这么一类。这类阳明病一般能食,能吃。多角度认识阳明病,这又提供了一个角度,从头眩来认识阳明病。

6、治疗头眩的方剂有:苓桂术甘汤(停饮)、吴茱萸汤(水气上冲)、白虎汤(阳明里热)等。至于用何方,要辩证什么原因造成的。

二、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学思:《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内容为:

我们前面讲了,头眩(大多)都是停饮的关系,胃停饮则脑袋眩。

可是热要是上冲的厉害,脑袋也眩,所以,咱们在临床上,石膏证、白虎汤证也常头眩、头痛的。

有停饮,像咱们苓桂术甘汤起则头眩嘛;

吴茱萸汤也治头眩,那是水气往上冲得凶了,呕吐

(本条)这个头眩就不是(水饮),但头眩,不恶寒,这纯粹是热呀,阳明病是恶热而不恶寒,(本条)这个人的头眩与不恶寒在一起,这就是热象,热攻冲上头,也头眩。所以这在临床上是很要紧的。

所以咱们治头眩由于热亢于上,有由于胃有停饮而冲逆的,也有贫血的,那个咱们没讲呢《金匮》上就有了,所以妇人临产的时候常昏冒嘛,冒也是冒眩,那是贫血性的眩。一般停水或者热往上壅逆的头眩最多见。

但是,真正热,他就不恶寒。故能食而咳,这跟中风、中寒那个辨证(类似)所以阳明病能食者为中风里头有热,有热他也

由于头眩,热上亢的厉害,一波及的。其人咽比痛,有热又咳,嗓子因咳而伤,就要,当然他嗓子也必会痛。

头眩是停饮的关系,胃中停饮则头眩。

如果有表证,同时胃里头有停饮,造成起则头眩,这个可以用苓桂术甘汤

那么吴茱萸汤也治头眩,不过那是水气往上冲胸(得凶),有(又)伴有呕吐、胸满。

这里但头眩,不恶寒,说明没有表证,这纯粹是热引起的头眩。

阳明病恶热而不恶寒,这个人的头眩与不恶寒在一起,就是热攻冲上头,也造成头眩。

所以头眩有时是热亢于上头,有时是胃有停饮而冲逆的,也有贫血,临床上一般停水或热壅逆的头眩最多见。

故能食而咳,这跟前面说的中风、中寒的辨证一样的,中风是里头有热,所以能食

那么热上亢的厉害,一旦波及到肺就咳,热又咳,嗓子因为咳而伤,所以痛。

如果不咳,嗓子不伤,就不痛。

三、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

这个也是一个降两字格的条文。

这个条文论述的,是以典型的阳明里热证为主的一种疾病状态。

“不恶寒”和“能食”,都是典型的阳明里热证的症状,“但头眩”和“咳”(咳嗽)放到这个条文里面,因为没有其他的佐证来佐证它是其他类型的疾病,所以头弦咳嗽都是因为里热上壅所致,就跟这次甲流一样,热得厉害,也造成咳嗽,直接就是热壅所致。

这个咳嗽和后边说的咽痛,也是相同的因素造成的。但是这两个症状,这个作者认为,在里热达不到对上呼吸道有那么严重影响程度的时候就不会出现,也就是所谓的或然证了,如果不咳,咽就不痛。

像这类的条文,如果细推敲的话,这个“咳”会不会也是指的少阳病?但是包括这个“咳”和后边的“咽痛”,在少阳病里边都不是典型的症状,而且也没有其他的佐证。像这类的条文,作过多地延伸,徒劳,没什么意义。

四、·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阳明病,身不重痛,但头眩而不恶寒者,阳明中风而风气内攻也。

经曰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

风邪攻胃,胃气上逆则咳。学思:此胃气指阳明热气

咽门者,胃之系,咳甚则咽伤,故必咽痛;

若胃气不逆,则不咳,其咽亦不痛也。 

五、·吴谦《医宗金鉴》

【注】

阳明病,当恶热不恶寒,若从伤寒传来,则不能食,今从中风传来,故能食也。

伤寒挟寒邪,则有头痛证,今中风挟风邪,则有头眩证,理固然也。

寒邪属阴,若兼饮则咳而呕,今不呕而咽痛,则以风属阳邪,风病则兼火,故咳而咽痛,以类相从也。

【集注】

方有执曰:眩风旋而目运也,风故不恶寒能食。

咳,逆气也。

咽门,胃之系也。胃热学思:此胃热与成无己的胃气意思一样而气逆攻咽,则咳而咽伤也。

程知曰:阴邪下行,故无汗而小便利;阳邪上行,故不恶寒而头眩。寒则呕不能食,风则能食;寒则头痛,风则咽痛,是风寒入胃之辨也。

程应旄曰:阳明以下行为顺,逆则上行,故中寒则有头痛证,中风则有头眩证。以不恶寒而能食,知其郁热在里也。寒上攻能令咳,其咳兼呕,故不能食而手足厥;热上攻亦令咳,其咳不呕,故能食而咽痛,以胃气上通于肺,而咽为胃府之门也。夫咽痛惟少阴有之,今以咳伤致痛,若不咳则咽不痛,况更有头眩不恶寒之证,益可辨其为阳明之郁热也。

六、·柯琴《伤寒来苏集》

不恶寒,头不痛但眩,是阳明之表已罢。能食而不呕不厥但咳,乃是咳为病本也。咽痛因于咳,头眩亦因于咳。此邪结胸中而胃家未实也,当从小柴胡加减法。

七、·黄元御《伤寒悬解》

阳明以下行为顺,上行为逆,胃土上逆,阳气不降,浮越无根,是以头眩。表解,故不恶寒。胃阳未败,故能食。胃土上逆,肺金壅碍则为咳。咳则相火逆冲,是以咽痛。不咳者,相火未冲,故咽不痛。

八、·曹颖甫《伤寒发微》

本条同197条同讲。

阳明胃府含厥阴肝液、少阳胆液,以为消融水谷之助,此说发于近代西医。然仲师《伤寒》《金匮》中,往往含有此意,惜注家未有发明耳。夫阳明之病,反无汗而小便利,则湿消于下而热郁于胃(肝与胃同部)。胃中有热,则肝阴伤而胆火盛,肝阴伤则手足厥,胆火盛则上逆而病呕与咳。胆火上逆,窜于脑部,则病头痛,此柴胡龙骨牡蛎汤证也(俗名肝阳头痛)。盖厥而呕者,火上逆则为头痛,火下行,则便脓血,其证异,其理同也。若但头眩不恶寒,为胃中有热而胆火独盛,胆汁能消水谷,故无水谷不别之变而知饥能食。胆火上逆冲激肺部,故其人咽痛,但欲清炎上之火,必当引热下行,此大黄黄连黄芩汤证也(俗名木火刑金)。若失时不治,则其喉必痹(俗名喉痈)。否则亦必待便脓血而后愈(厥阴篇「咽中痛者,其喉为痹,便脓血者,其喉不痹」)。所以然者,阳明热甚则肝阴伤,肝为藏血之藏,肝虚于上,而脓血便于下,所谓「铜山西崩,洛钟东应」也。

九、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属于胃学思:指肠胃里有热。胃里有热也上逆,胃热上逆,就要带点儿风学思:与风无关。如果从“象”上讲,可以叫风,扯远了。。热者,阳也;寒者,阴也。

阳明有热,不是有寒,和第197条做比较的。阳明有热,表邪也没有了,里还有热,所以就不恶寒。

但头眩,头目眩晕,阳热之邪动点儿风学思:此风为热之“象”,往上来,所以头目眩晕。

故能食而咳,因为有热,他就能吃,中风就能食,中寒就不能食。热主杀谷,热火化食,所以他能够吃。

而咳是火热上逆,导致肺气不利。同时,手太阴肺经中焦生,下入大肠,出贲门,所以太阴的脉和胃口是分不开的,行于胃、下络于大肠,还循于胃口,胃里有热,太阴的肺气就不利了,所以会有咳嗽。

其人必咽痛,咽有两个管,一个是喉管,是连于肺的;一个是咽管,是连于胃的。咽和肺、胃都有关系,胃有热,咽就疼。若不咳者,咽不痛。说明胃的热邪不往上攻冲,嗓子也就不疼痛了。

197、第198这两条一个说的是阴寒上逆,一个说的是火热上攻;一个是不能食,一个是能食;一个有手足厥冷,一个就不恶寒,这都是互相对比的。一个是苦头痛,一个是但头眩,寒邪伤阳,就以头疼为主;热邪上来它有点儿动风,所以以眩晕为主。这两条是做对比的,要有机地联系起来。

十、子恒注

患阳明病,仅仅是头目眩晕,无恶寒,是火热上扰头目所致

胃中有热则消谷能食

如果伴有咳嗽,说明胃热上犯于肺

而咽喉与肺、胃均关系密切,若有邪热上饶,必然会现咽痛。

如果没有咳嗽的症状,则胃热未及上焦,咽则不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