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记》中的成语”【语音+文字】(十)一饭之恩

 hhucxq 2021-11-05

一饭之恩

一、成语

[一饭之恩]一餐饭的恩德。指小恩。

二、故事

这个成语有多种说法。除“一饭之恩”外,还“一饭之德”“一饭千金”“千金报母”等。它都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回报漂母的故事。“一饭之恩”“一饭之德”,指小恩也得回报;“一饭千金”“千金报母”,比喻受小恩而厚报答。

这个成语故事比较简单。韩信少时家贫,又缺技能,谋生困难。有一次在护城河边钓鱼,一个漂洗绢丝的老人家见他饿得慌,就将自己的饭食送给他吃。连续几十天,这老人家漂洗时都多带一份饭,韩信很是感动,就说:等我发达之后,我一定重重地回报您!没想到漂母挖苦道:一个大男人,不能自食其力,我可怜你才给你吃,哪里希望你来回报。后来,韩信由齐王转封楚王,回到家乡,特意将漂母叫过来,以千金相回报。这就是“一饭千金”的故事。

三、评析

这个故事的流传,成语含义的确定,有一个演变过程,于事情本身是有偏差。从故事本身来看,这“一饭”不是给一次饭,而是给了几十次。韩信落魄时几十天都给他带饭,这恩德是十分大的。成语演变为“一饭千金”,将“一饭”的少与“千金”的多对比,突出给予的少而回报的多,其实多少偏离了故事本身的含义。这提示我们什么呢?就是对一个成语,我们不是知道它的意思就可以了,还要知道它的出处,知道原故事,这样更利于对成语的把握,对文化的把握。这是我要说的第一点。

其实真正的“一饭之恩”,不是出自韩信,而是出自春秋时晋国的示(qí)眯明(有的地方称祁弥明、提弥明)。晋国的赵盾在田间时,见桑树下有一个人饿得慌,就给了他一顿饭吃,那个人很是感动——这个人就是示眯明。这之后,示眯明当了晋国的国君的宰夫——也就是晋君的厨师。这一点赵盾并不知道。晋灵公想在宴会上加害赵盾,就请赵盾喝酒,准备预先埋伏士兵乘醉将赵盾杀了,这事示眯明知道了,他担心赵盾喝醉被暗算,就在宴席上说:“君王赐酒,喝三杯就可以了。”于是赵盾离开得早,以致晋灵公的士兵还未准备好,赵盾免过一难。晋灵公马上采取第二套方案,放一条恶狗来咬赵盾,示眯明见状,将恶狗杀死。第二步不成,灵公采取第三步措施,让准备暗杀的士兵追杀赵盾,示眯明反过来与甲士搏斗,让赵盾逃脱。赵盾问示眯明你是谁,示眯明说我就是在桑树下饿得快死了、你给我饭吃的那个人。赵盾给示眯明的帮助确实只是“一饭”,但在示眯明困难时给予的帮助,让示眯明终身难忘,所以以死来报恩。所以说,真正的“一饭之恩”,应是示眯明而不是韩信。

给一顿饭吃,可以以身相报;不给一顿饭吃,会不会引来杀身之祸呢?会。历史上确实有这样的事。这件事发生在宋国的华元身上。华元与郑国交战前,杀羊犒劳将士,但是他的车夫没有分到羊汤。车夫内心不平,于是开战之后,他驾着车直冲郑国军营,郑国直接就将华元给拿下了,宋国因此战败。一碗羊汤是微不足道,但这涉及到尊严,驾车的人以此为辱,一气之下,就将战局给转变了。看来怨不在小,小怨可能酿成大祸

犯这错误的还有郑灵公,还因此丧命。楚人献给他一只(yuán,大甲鱼,鳖类中最大的一种),郑灵公把它炖成了汤。这时子家、子公两人来朝。子公来朝之前,他的食指动了一下,他就跟子家说,我食指动,这几天一定有珍禽异兽吃——“食指动”是有口福的预兆,现在它已成为一成语。大概“食指”的“食”与食物的“食”谐音的缘故,就有如客家人认为吃饭时“筷子掉了”是有人请的意思。他俩见郑灵公时正好底下人献上鼋汤,子公就笑起来,并且把笑的原因说了。没想到郑灵公听后,就是不让他们尝尝这鼋汤;子公大怒,当着灵公的面把手指伸进汤里,舔了一下手指就出来了。此辱不小,事后他与子家谋划,这年夏天,就将郑灵公给杀了。郑灵公小气,伤了子公、子家二人的自尊,终于酿下杀身大祸,这是很可悲的事。当然,子公、子家二人本身与灵公矛盾本来就有,一碗鼋汤不至于杀灵公;但是一碗鼋汤,确实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还是前面那句话,怨不在小,小怨可能酿成大祸

当然,像华元、灵公这样的事毕竟是少数的极端,但没处理好这“一饭”,给自己惹下麻烦的,还不在少数。这里要说的第一个是汉高祖刘邦的大嫂。刘邦有四弟四人,刘邦排行老三,因此叫刘季。他的大哥刘伯死得早;刘邦在衙门当差时,常邀同僚到大哥家吃饭。次数多了大嫂很是讨厌,有一次,刘邦与同僚来了,大嫂大声刮锅壁,暗示没饭了。刘邦同僚听到声音就走了。事后刘邦往锅里一看,还有饭,于是对大嫂很是不满。刘邦称帝后,其他兄弟的孩子都封了侯王,就大哥刘伯的儿子没封。刘邦的父亲就问刘邦为什么,刘邦坦言:我不是忘记了封大哥的儿子,只是大嫂做人太不厚道了。最后封了大哥的儿子为侯,但名字特别难听,叫“羹颉jiá”——“颉”是“减克”“克扣”的意思,言外是嫂子当初很小气“克扣”刘邦的“羹”;“羹颉侯”还有另一个说法叫“刮羹侯”,意思就更明白了,嫂子对着刘邦的同僚“刮羹”以示饭没有了。这类故事还有许多,如韩信常去蹭饭的南昌亭长的妻子,知道韩信要来,把早饭端到卧室里去吃,这里就不再讲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

钱锺书《管锥编》里有一节文字专谈“一饭之恩仇”,举了许多例子,概括起来是“既有一饭之恩,亦自有一饭之仇”,然后引用古书道:“故怨毒之事,在小'犹在’大”——让人心生怨恨或内感恩德、念念不忘的事,虽然是小事但影响甚大。这就如老子说的“无用之用”一样,不能因为觉得某个人“无用”就敢于得罪,某个人“有用”就尽力讨好;也许在某个时候,就是你觉得“无用”得罪了的人让你前功尽弃,就是你觉得“无用”但帮助过的人让你逢凶化吉。还是邵雍《路径吟》说得好:“面前路径无令窄,路径窄时无过客;过客无时路径荒,人间大率皆荆棘。”凡事留有余地,于己于人都有利。

四、原文

一、见信饥,饭信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史记·淮阴侯列传》

二、我桑下饿人

初,盾常田首山,见桑下有饿人。饿人,示(qí)眯明也。盾与之食,食其半。问其故,曰:“宦三年,未知母之存不,原遗母。”盾义之,益与之饭肉。已而为晋宰夫,赵盾弗复知也。九月,晋灵公饮赵盾酒,伏甲将攻盾。公宰示眯明知之,恐盾醉不能起,而进曰:“君赐臣,觞三行可以罢。”欲以去赵盾,令先,毋及难。盾既去,灵公伏士未会,先纵啮狗名敖。明为盾搏杀狗。盾曰:“弃人用狗,虽猛何为。”然不知明之为阴德也。已而灵公纵伏士出逐赵盾,示眯明反击灵公之伏士,伏士不能进,而竟脱盾。盾问其故,曰:“我桑下饿人。”问其名,弗告。明亦因亡去。

——《史记·晋世家》

三、其御羊羹不及

(宋)华元之将战,杀羊以食士,其御羊羹不及,故怨,驰入郑军,故宋师败,得囚华元。

——《史记·宋微子世家》

四、嫂详为羹尽,栎釜

高祖兄弟四人,长兄伯,伯蚤卒。始高祖微时,尝辟事,时时与宾客过巨嫂食。嫂厌叔,叔与客来,嫂详为羹尽,栎釜,宾客以故去。已而视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及高祖为帝,封昆弟,而伯子独不得封。太上皇以为言,高祖曰:“某非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耳。”于是乃封其子信为羹颉侯

——《史记·楚元王世家》

五、染其指,尝之而出

灵公元年春,楚献鼋于灵公。子家、子公将朝灵公,子公之食指动,谓子家曰:“佗日指动,必食异物。”及入,见灵公进鼋羹,子公笑曰:“果然!”灵公问其笑故,具告灵公。灵公召之,独弗予羹。子公怒,染其指,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夏,弑灵公。

——《史记·郑世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