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叙事:两朵玫瑰花

 木香草堂 2021-11-05

今天的“准小偷”故事,是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的。从这个故事出发,有心的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文题,没想到又引发了新的故事……安徽毫州市三中语文老师王飙在他的《爱心比指责更重要》(《中国教师》2005年第七期)中讲述了这个故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当校长的时候,学校的花园里开出了一朵极大的玫瑰花,全学校的学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人前来观赏。

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花园里散步时,发现一个4岁大的小女孩已经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正拿在手里快活地往外走。

……

这个故事的开头,被选做某市一所中学高中统考的作文题目,要求学生续写下去。让出题教师吃惊的是,参加统考的几百名高中学生,文章的中心内容都是写教育家如何教育小女孩不能损害公物,不能采摘花草树木,写了教育家对儿童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甚至写了教育家对小女孩作出的处罚……

看到这一结果,这位教师感慨地说:“我们的传统道德说都是如此'深入人心’,让几乎每一位学生都耳熟能详。他们可以板着面孔说一番大道理,看他们的文章,也似乎只有道德规则。但他们缺乏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同情心与怜悯心,在他们的心中,似乎所以的玫瑰花都已经凋谢了。”

事实究竟如何呢?

苏霍姆林斯基根本没有去批评小女孩,而是蹲下身子,亲切地问道:“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呀?能告诉我吗?”小女孩有点羞怯地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每天都陪她说话。我告诉她校园里有一朵非常大的玫瑰花,奶奶就是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看过了我就把它送回来。”

听了小女孩天真的回答,看着小女孩纯朴的小脸,苏霍姆林斯基心理很感动。他牵着小女孩的手又回到了花园里,摘下两朵大的玫瑰花对他说:“一朵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有充满爱的心灵;另一朵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王飙老师的讲述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多的。为什么几百名高中学生会无一例外地续写“批评教育”呢?这是他们体验的结果,他们的反应折射出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误区。

试想一下,当我们见到学生摘花的时候,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呢?一般来说,都会“本能”地感到这是一个错误,并立刻产生批评与处罚的欲望。接着,便有一整套道德训诫的措辞在心中列队,很容易就对学生发火。显然,这是简单化的“冰冷的道德法官”(苏霍姆林斯基语)式的判断和处理,而不是具体化的以人为本位、以学生为本位的分析和对待。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为教育家。后来,他对老师们谈起这件事的时候解释说:“批评一个孩子所犯的错误很容易,可是,要呵护和培养一个孩子的爱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因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他的爱心会慢慢的融化或吸纳他的错误的,可无情的批评和处罚可能将毁掉孩子爱心的火花。所以,对学生来说,培养孩子的爱心远比对他们的错误进行无情指责重要啊!”

感言:

孩子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这个小女孩摘下玫瑰花的确是个错误,但这个错误与她的年幼无知有关,她以为摘一朵花就像借一样东西一样,用过了还回来就行了。苏霍姆林斯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但看到了小女孩的错误,更看到了这个错误背后的爱心。事实上,孩子常常是把对与错搅拌在一起的。教育者的责任当然包括发现学生行为中的“错”,但首要的责任是把“对”寻找出来,并用“对”来消化或纠正“错”,换句话说,如果你总盯住孩子的缺点不放,你会发现,孩子的缺点越来越多;如果你总盯住孩子的优点不放,你同样会发现,孩子的优点越来越多。

苏霍姆林斯基还有一个关于玫瑰花的教育失误的故事:

那是苏霍姆林斯基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一个名叫斯捷帕的男孩,由于过分活泼、顽皮,在一次玩耍中无意把教室里放着的一盆全班十分珍爱的玫瑰花给碰断了。对此,苏霍姆林斯基大声斥责了这个学生,并竭力使这个闯祸的孩子触及灵魂,吸取教训。事后班上孩子们又拿来了三盆这样的花,苏霍姆林斯基让孩子们用心轮留看护,唯独斯捷帕没有获准参加这项集体活动。不久这个学生变得话少了,也不那么淘气了。年轻的苏霍姆林斯基当时想,这倒也好,说明自己的申斥对这个学生起了作用。

可是不愉快的事件在他斥责这位学生的几周之后的一天发生了。这天放学后,苏霍姆林斯基因事未了,还留在教室里,斯捷帕也在这里,他准备把作业做完回家。当发现教室里只有老师和他俩人时,斯捷帕便觉得很窘,急忙准备回家。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注意到这种情况,无意中叫斯捷帕跟自己一起到草地上去采花。这时斯捷帕表情迅速变化,先苦笑了一下;接着眼泪直滚了下来,随后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跑着回家了……

这件事对苏霍姆林斯基触动很大。此时,他才明白了,这孩子对于责罚,心里是多么难受。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做法,是不自觉地对孩子的一种疏远,使孩子感到了委屈。因为孩子弄断花枝是无意的,而且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愿意做些好事来补偿自己的过失,而自己却粗暴地拒绝了他这种意愿。对这种真诚的、儿童般的懊悔,报之于发泄怒气的教育影响,这无疑是对孩子的当头一棒。

此后,苏霍姆林斯基吸取了这一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很少使用责罚。通常,他对由于无知而做出不良行为后果的儿童,采取宽恕态度。他认为,宽恕能触及学生自尊心最敏感的角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