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叙事:三种新课导入方法

 木香草堂 2021-11-05

著名作家孙犁的美文《黄鹂》,是入选高一语文新教材中的一篇文章。三位老师在上这一节课的时候,采用了不同的导入方法:

    教师甲:

师:(出示一张黄鹂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只鸟漂亮不漂亮?

生:(齐声应答)“漂亮!

师:“你们知道这种鸟叫什么鸟吗?

生:又齐声应答:“黄鹂!

师:(喜上眉梢)“同学们回答得很对,这就是黄鹂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著名作家孙犁的美文《黄鹂》。”接着板书课题“黄鹂”二字。

教师乙:

师:“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杜甫的一首绝句。由于时间的缘故,诗文的全部内容老师已经记不清楚了。老师只记住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句,还有两句,哪位同学能帮老师补充完整?”

A:(声情并茂地)“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你不仅回答得很对,而且诗句的朗诵富有感情。你能说出你记住这两句诗的原因吗?

A:“这两句诗通过黄鹂的鸣叫和白鹭的直冲云天,描绘出了一幅春天的美景,所以我非常喜欢。”

师:“生命的呼唤,春天的气息,自在的灵性,闲适的情怀。诗人把生命的美感融进景色之中,因而几多春色、几许诗意,就从一幅立体的、鲜活的图画中溢了出来。正因为如此,这两句诗也就成了脍炙人口的佳句。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黄鹂的美文,这就是著名作家孙犁的散文《黄鹂》。”接着教师板书课题“黄鹂”二字。

教师丙:

先用课件展示出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让学生聆听和着鸟鸣的音乐。正当学生被陶醉之时,音乐与鸟鸣戛然而止,学生都睁开双眼看着教师。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动听鸟鸣,是一种叫黄鹂的鸟发出的,这种鸟的叫声很美。那么,在自然界中这种鸟的生存状态如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著名作家孙犁笔下的黄鹂。”接着教师板书课题“黄鹂”二字。

导语是“课堂教学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正式讲课文之前,用来引入新课、启发诱导的话。”导语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却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步骤。

一个好的导语设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让学生尽快从课下休息状态进入到学科学习状态中来;第二,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的兴趣;第三,导语的设计和后面的教学内容要有机结合,导语所创设的意境、引发同学们产生的一些联想等,都会在后面的教学中产生呼应,发生作用。比如说一个老师在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课文的时候,采用了如下的导语设计:

师:(拿出两支粉笔问学生)“这是什么?”

生:(异口同声的回答)粉笔

师:(把粉笔交叉起来又问)“这是什么?”

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是加号,有的说是乘号,有的说是红十字会的标志,有的话是汉字十,还有的说是数学上的正号……

师:“你们说的都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这样的导语设计,非常简单,但显然满足上面所说的三点要求,既突显了重点,也很快地导入了课文的学习。

再来看关于孙犁的《黄鹂》一文的三种教学导入。

教师甲的导语引入,凡预习过课文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暗示下猜到图片上的鸟是黄鹂,因而教师的提问制造出的热闹气氛实际上是一种假活跃。学生虽然在应答教师的问题,但他们本身的兴趣并没有激发起来,而且导语的内容和后面课文学习的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关联,不能达到对学生的启智作用。

教师乙的导入设计注意到了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但教师的提问设计对学生而言显然也是个“请君入瓮”的假问题。从本质上来说,这个导语的设计和教师甲的设计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更多偏爱课堂教学导入的形式设计,没有注意导语和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

教师丙则关注了上述三个方面,从意境的创设,到启发性的想象,再到导入语的描述过渡,引入新课的过程中暗示了本节课教学的主题,学生的思维过程不是跳跃式的,而是连贯有序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语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效果,这个“情”指的是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而去的学习热情和思维激情。所以人们又常说教学导入是一个“蓄势”的过程。导入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多姿多彩,但无论如何设计,都要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教学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