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鲁迅】马上支日记

 寻琴斋 2021-11-05

看鲁迅的《华盖集续集》,前一篇是《马上日记》,正津津有味,翻到下一篇是《马上支日记》,楞了大半天,猜想了大概,可能是马上就要支出的日记吧?看了鲁迅自己的解释,才知道具体缘由:银行做大了可以开支行,日记抢手的时候也可以在本日记之外做支日记。

前一篇之所以叫做“马上日记”,是因为有了《语丝》的约稿,想到了马上写,写出了马上寄出,马上发表。这原本是因为约稿太多,写的速度跟不上约稿的速度和发表的速度,只好将平日里写的日记稍加扩展,变成了杂志约稿的文章。这样还不够,又有了刘半农的约稿,要鲁迅在他编辑的副刊上发表文章,实在没有办法,也就给自己的日记开了分号,开了支日记。

日记也开了分号,自然负责《语丝》的小峰兄也不愿意了,心里的牢骚没法说出来,嘴上只能说:你把杂感写进日记,都在我这里发表了,那你在刘半农那里还发表什么?

意思是这样,但是话没有说完,以鲁迅先生的敏感自然是察觉到并且领会出来了,所以心中暗暗地想:生长在敢于吃河豚的地方的人,怎么也会这样的拘泥?

这“暗暗地想”并不是独自想一想就算了,并且还写在文章里,作为《马上支日记》的序言,我不由得佩服当时人心胸的坦荡;如果小峰兄也像现在的人一样,看到这样的话会耿耿于怀的话,那我就不由得佩服鲁迅先生的胆量。

或许这胆量是有原因的,那就是他的文章不愁买家,一家家杂志排着队约稿,东家不买西家买,不怕得罪主顾。文章供不用求,按照经济学原理自然价格就贵,按照在同一本《华盖集续集》里,鲁迅先生夫子自道,他的文章大概是“千字一到二三块大洋”,但是现在的学者们研究处理大概是千字5块大洋,写个三千多字的文章,就是一个普通知识分子一个月的工资了,我记得毛伟人初到北大图书馆工作的时候,每个月的工资是17块大洋。

有人推算,鲁迅稿酬最多的是1929年,一个月的稿酬达到了3600块。一个月就是普通知识分子十几年的工资。有钱就有底气,所以《马上日记》和《马上支日记》就写的很随意,就像是一个忙碌的人放慢了脚步,寻常的一花一叶都能看得出新奇和别样的韵味,即便是每天早晨在脸上爬来爬去把鲁迅先生吵醒的绿头苍蝇,他也很有耐心地为他们奉献了很多笔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