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论语】学而第十章:君子如玉

 寻琴斋 2021-11-05

《学而》的第十章。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这章比较长,是孔子两个弟子的对话,一个是子禽,一个是子贡。子贡我们都知道,在中学学习《论语》,都知道子贡: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禽、子贡都是孔子的弟子,子禽原名叫陈抗,不太出名。子贡是一个比较出名的人,他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这一句是子禽问子贡,老师孔夫子到了一个邦国,就一定知道这个国家的政治是怎么样的。老师是怎么知道的呢?是他自己主动向别人询问的呢,还是别人告诉他的呢。

“求之与”,也就是他自己去寻求去追问,求别人来告诉他的呢;“与之与”,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吗?两句前面都省略了主语。抑,是或者的意思。问句结尾的与,是语气词。

在这里就提出了一个命题:究竟有没有生而知之者?古代人啊,认为有两种人,一种是生而知之者,一种是学而知之者。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人是天生什么都知道,一种人需要经过后天学习才知道。当然啊,生而知之者目前还没有见到啊,我们普通大众人。都是学而知之者,通过学习,然后才会有知识。在这里子禽这样问,其实暗含了一种询问,那就是孔子是不是生而知之者,但是他没有问的那么明显。他只是问:孔老夫子到一个国家就能够明白一个国家的政治,究竟是怎么指导的?是自己去问别人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贡的回答并不明确,和上文有点文不对题,原因也就在这里。子贡没有从自己去问的还是别人告诉他中不是二选一。而是告诉他另外一个答案: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孔子怎么知道呢?孔子通过温良恭俭让五个方面的美德,赢得了别人的信任,别人告诉他的。但这是一种解释,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孔子是从温良恭俭让五个方面去判断,进而得到结论的。

温就是温和,良就是善良,恭就是恭敬,俭就是俭朴,让就是礼让谦逊。温良恭俭让,也是孔子之后2000多年来推崇的一种君子美德。一个人做到了温良恭俭让,那就是谦谦君子。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啊。玉的表现就是表面不张扬,但是非常透彻,非常清亮;没有锋利的棱角,但是给人的感觉依然是爽朗刚健。温良恭俭让啊,就是君子像玉一样的五种美德。

然后子贡就发了一通感慨说,我们这个老师啊,他得到这些知识,应该和别人不一样。这句话啊,其实还是从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孔子在求知的过程中,在了解一个国家政治情况的过程中,是有一定主动性的。只是孔子的主动去问,和别人的不一样。

别人去问可能是直接去问,就是找到一个人,直接问他,你们国家究竟怎么样啊?国君究竟清明不清明啊?大臣究竟忠贞不忠贞呢?老百姓究竟是不是安居乐业啊?孔子的主动去问,是通过温良恭俭让等方面的美德,让别人让别人信任他,主动告诉他。所以说孔子虽然是求别人告诉,但是和其他人求别人告诉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这一章,其实讲了一个信任的问题,讲了一个人的品德的问题。怎么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要通过自己的品德,让别人感觉到这个人可信,然后才会知根知底的把一些重要的事情告诉你,才和你掏心窝子,讲一讲敏感的事件。我们都知道,“勿谈国事”是民国以来很风行的,但是什么样情况下才会和你讨论一下核心的东西呢?只有当一个人充分信任你的时候。

反过来说,论语的第一篇《学而》是围绕学习来讲的。孔子温良恭俭让的美德,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主要内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