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叙事:虚假的实际

 木香草堂 2021-11-05

上海市“二期课改”物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中,特别提出“物理课程必须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反映物理学与技术、社会的广泛联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针对这一课程理念,一线的教师们做了大量的实践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也要看到,一些教师在践行课程理念的过程中,出现了“为联系实际而联系实际”的生搬硬套的现象,随意编造故事,创设虚假的事实,给人一种很不严肃的感觉。不妨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警示牌

在讲解凸透镜具有会聚光线的作用,能够点火的事实时,有两位老师分别给出了类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其中包含的科学道理:

老师甲给出的问题是:某公园中的一块警示牌,上面写有“请不要把装有液体的纯净水瓶或矿泉水瓶遗留在山上。”你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吗?

老师乙通过PPT制作了一个警示牌,上面写道:为防止森林火灾,请游客不要随意丢弃玻璃瓶子和矿泉水瓶。

可能我孤陋寡闻、见少识浅,或者说做事情不够仔细,观察力不强,虽然去过了不少地方,但好像没有见过这样的警示牌,特别是将纯净水瓶、矿泉水瓶和火灾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警示牌。这里所说的某公园,应该就是老师自己假设的吧?

纯净水瓶或矿泉水瓶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精心磨制的凸透镜相比,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公园里丢弃几个这样的瓶子,能够造成火灾的几率是非常微小的,倒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作用更明显。如果说真有这样的警示牌,我想也应该是提醒游人的环保意识吧?

案例二:用冰取火

一个老师为了吸引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给演绎了一个新版的“用冰取火”故事:

很多年前,有一支探险队,再去南极探险的过程中,由于风暴,一个队员和其他队员不慎走丢了,连主要的装备也丢失了。这个队员非常着急,心里想着要和其他队员联系上,同时还要保住自己的性命。怎么办呢?他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冰制作了一个大的凸透镜,然后捡来一些柴火,用冰取火,一来为自己做饭、取暖提供了便利,还通过火焰发出了求救信号……

用冰取火这件事情有过很多的记载。早在公元前二世纪的《淮南子·万毕术》中,就有“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的记载。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在他的小说《哈特拉斯船员历险记》中,也有用冰取火的描写。

在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的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中,《用冰取火》是第五单元以“智慧”为主题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讲述了一支探险队伍到南极去考察,在一个孤岛上,要动手生火做饭时,打火器找不到了。一个年轻的探险队员用冰做成“冰透镜”,利用太阳光聚光点燃了火,表现了探险队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

这位老师将用冰取火的故事进行了个人的演绎之后,就有些问题说不清楚了。

首先,南极的温度常常在零下好几十度,冰坚如钢,在丢失了装备的情况下,怎样制作一个大的凸透镜?在原来的故事中,丢失的仅仅是打火机,所以才有了队员们“在附近寻找了一块直径约1米的透明大冰块,用斧头、小刀把冰块修凿磨光成一面凸透镜的形状,然后把这块凸透镜朝着太阳支起来,让阳光经过透镜聚成一点”的工作,现在队员的装备都不见了,怎么制作凸透镜,又从那里找来的食品?

其次,南极大陆上整年冰天雪地,能方便地找到企鹅,但要找到柴火可能不大容易吧?植物学家经过考证后说:“在南极地中央,整年被冰雪覆盖着,主要的植物是地衣和苔藓。”地衣和苔藓一定不是老师心中的柴火吧?何况就这样的地衣和苔藓,也只有短暂的夏季才能露出颜容,绝大多数时候都覆盖在冰雪之下。

第三,用火发出求救信号,估计是老师的一个“创意”,我不知道这样的情况在南极是否有用。找个机会要去咨询一下南极科考队的专家们,这里暂时不加评述。

学科知识和实际相联系,是一个很好的教育理念,但要联系的是真实的社会、科技、生活现实,不是胡编乱造出来的虚假实际。我们要培养孩子们做诚实守信的好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随意糊弄学生,不能用假的情景、假的生活来教育学生。学科的真善美、学科的德育,学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挂在嘴边讲给别人听的,是需要教师们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之中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