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泽厚逝世:一篇论文值15万,金庸却只资助6000美金

 skysun000001 2021-11-05

李泽厚逝世

一篇论文值15万,

金庸却只资助6000美金

图片

文 | 雾满拦江

(01)

海外有许多“汉学研究学者”。

汉学博大精深,研究多年也摸不到门,有的汉学家已是白发苍苍。

1958年,一篇中国诗学论文,流至海外。老学者们读了,顿时尖叫起来:天呐噜,请收下我的膝盖,这是思想大师才有的深度与境界,希望能够早日得见大师真容。

海外景仰,但好长时间无缘得见真人。

终于有天传来消息,大师抵达新加坡。

新加坡老学者匆匆奔去:大师在哪里?在哪里……迎面看到个年轻人,就问:你老师在哪里?

我老师……年轻人纳闷回答:我老师在家喂鸡,就我一个人来了。

就你一个人儿?老学者诧异:不是说来的是写中国诗学论文的大师吗?

就是我,年轻人回答:我就是那个写诗学论文的人啊。

不可能!汉学家拼命摇脑壳:那篇论文,没50年的浸淫写不出来的……真是你写的?

真的。年轻人回答。

老学者:你……写那篇论文时,多大年龄?

年轻人回答:28岁。

天呐救救我吧,人和人真的没法比!老学者绝望昏倒。

28岁以一篇论文,倾倒海内外学者的人,叫李泽厚。

一代思想大师。

2021年11月2日,思想大师李泽厚逝世,享年91岁。

图片

李泽厚

思想大师化鹤西去,坊间争议再起。

(02)

李泽厚逝世,许多学人第一时间想到武侠宗师金庸。

金庸逝世时,李泽厚写了篇文章,称他年轻赴香港,到金庸家里拜访。辞别时金庸赠送6000美金,李泽厚勃然大怒,拂袖而去。

图片

李泽厚指金庸先生家大业大,但出手却极小气,这让他很不满。

这个花边新闻出来,人民群众说什么的都有,蚂蚱也是肉,再少也是钱,那可是美金呐,别说给我6000,就算给我6美金,我也会不客气的笑纳。李泽厚好歹也是思想大师,这么个态度,是不是有点心胸狭窄?是不是有点不近人情?

纵李泽厚亲传弟子,在这个事件上也是失语,不知如何辩解。

然而要解读李泽厚与金庸,还是要从认知维度上,来看李泽厚先生的学养态度。

图片

金庸

(03)

李泽厚先生的人生,大致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出生,家里有矿,父母有钱。

他出生在1930年,家里颇有资产,然后父母双双弃世,家道急转直下。

第二个阶段,家道中落,挣扎求存。

贫穷,从李泽厚少年延续到青年。

15岁他初中毕业,成绩优秀,许多名校向他伸出橄榄枝,但要求他交学费。

他没钱,缴不起。

于是念了不要钱的师范。少年孩子正长身体,学校补助根本不够吃,饿得他两眼发蓝。

时隔多年,李泽厚深情的对记者说:没饭吃的那种痛苦,你是不能体会的。

李泽厚以为吃不到饭,就是人生低谷了。

然而那其实是他人生小高潮,真正的痛苦,正在不紧不慢的向他走来。

人生第三阶段,贫病交加,负担沉重。

20岁,李泽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拿到录取通知,他的认知翻跃了三个台阶:

此前,他以为一个人没钱就是苦。

现在他才知道,没钱真不叫事儿,甚至有可能是人生极为幸福阶段。

读北大时,他不仅没钱,还因为营养不良患上严重的肺结核病——然后还要花钱养孩子。

他要养的孩子是堂妹。堂妹也是家道中落,父母俱亡,只有这么个堂兄考入北大,出息了,所以请求堂兄伸出援手。

这是李泽厚人生最绝望时候,不停咳血,没钱,还要想办法寄钱给堂妹,他连纸笔都买不起,苦到极致。

他暗恋学校一个妹子,但不敢开口。

如果他开口,对人家说什么?这位同学,你要不要跟我一道养堂妹?

还是算了吧。

就这样走过北大黯淡岁月,进入社科院。 

图片

李泽厚

也进入了他人生第四个阶段。

(04)

人生第四阶段,青年多金,幸福飞起。

26岁,李泽厚捞到了他人生第一桶金。

1000元钱。

那年月,成年人一年最多挣到300块,就足够一家五口人吃。

李泽厚这1000元,有人说顶现在的15万,也有说顶现在的50万,总之都是很大一笔钱。

他是怎么掏到的这桶金呢?

——他写了篇论文,专业媒体看了,惊为天人,立即跪呈1000元。

当时专业杂志稿费,只有几十元或百元。之所以给李泽厚如此高价,是因为他的学术水准太高了,属于宗师级别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叫定调子的,给年龄是他两倍甚至三倍的学者研究用的。

接下来其它杂志稿约,报酬是别的作者几倍。

有钱了,就飘了,李泽厚买了台当时极为罕见的手摇唱片机,开始享受人生。

同学同事,见此都去写文章。

但有的人写不出来,有的写出来水平太差媒体不给发,有的媒体也给发,但给的稿酬不够墨水钱。

总之李泽厚不缺钱了,猜猜他去金庸家里拜访时,他的稿酬版税有多少?

他没告诉过别人,但绝对过了百万。

到李泽厚稿酬过百万时,中国人的致富目标是 “万元户”,那年月的1万元,相当于现在的125万。

李泽厚当时的身家,已经过亿了。

当然这是毛算,稿费的很大部分已被李泽厚花掉了。而且他要去美国,这些钱就不那么宽裕了。

(05)

评述李泽厚,需要比他更高的学人。

我们认知肤浅,只能从钱上说事:

第一个:李泽厚是于绝境中走出来的人,是平常人难以理解的。

北大时期的李泽厚,贫病交加养堂妹,没能力参加任何活动,只能死中求活捧书看。如果能看明白,就解决了问题。看不明白,那他就等于不曾存在过。

他看明白了。

也看明白了世相人心。

在他读书时,别的同学种种人生追求,但最后连根毛也没捞到。只有他李泽厚成为赢家,所以他为什么还要按照你的错误标准要求自己?他只是率真而活,就OK。

他嫌金庸先生给的钱少,就是嫌了。他心里不痛快,就是说了,不服你咬他啊?

所有人都想率真而活,但李泽厚,才是那个有资格率真的人。

第二个,金庸先生厚道良善,但双方认知有落差。

金庸如果不拿这6000美金,啥毛病也没有。

他又不是李泽厚亲爹,不给钱是本份,拿出钱是情份,李泽厚有什么资格不满呢?

所以需要举个例子:

好比你身家百万,要换个地方住。老话说搬一次家,相当于失一次火,很劳民伤财的。所以你搬家陷入经济困境,不得不去个有钱朋友家,碰碰运气。

如果朋友二话不说赶你走,也就算了。

但如果朋友热情款待,等你走时拿出50元钱,说:不要嫌少,拿着给孩子吃顿饱饭……你肯定会把这50块,砸在对方脑壳上。

不给钱,是本份,原本人家就不欠你的。

但如果拿极少一点的钱,拿你当乞丐,这就等同于侮辱了。

所以李泽厚才会耿耿于怀。

但金庸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也是一个字一个字码出来,文人码字超辛苦。金庸先生无端掏出血汗钱,那也是刀子捥心般的疼。金庸没错,李泽厚心里不爽——这才是正常世界的特质。

第三个,专注力,是成就我们事业的秘诀。

《列子》中有个故事,讲一个叫纪昌的人,为了学习射箭,就躺在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盯着织梭,练三年,练到眼睛可以不眨动。然后他又在屋梁上挂一只虱子,躺床上盯着虱子看,看三年,看到那只虱子如车轮那样大。然后纪昌拿起弓箭,震惊发现,无论他想射什么,目标在他眼里,都跟座山峰般巨大,想不射中太难了。

这个故事,可解释李泽厚的学问养成。北大求学时他贫病交加,哪也去不了,什么也不能干,只能躺在阁楼上看书,看啊看,看啊看,中华人文思想脉络,在他眼里比山峰还要大,他随便写篇论文,就把研究了一辈子的老学者惊呆了。这是苦难生活的赠馈,是普通人无法想象也极难理解的。

图片

所以今天的问题是:

无论是金庸还是李泽厚,都因为秉持专注而成就事业,你知道如何训练自己的专注力吗?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

去年今日·雾曰

所谓危机,就是该转型时不动如山,你与时代的距离因而拉开。35岁以后的人,不是不可以打工,但转型才是人生常态。

中年打工者最大的困窘,就是管理者比自己年龄还要小。

不顾及这个现实而哀叹35岁危机,不过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加大自己的人生负债。

与其无益的恶化自己的生存环境,不如站起来,从鸡毛开始,开始属于你自己的人生事业。

——《中年有危机?41岁大老板靠鸡毛发家致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