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治水7范仲淹治水2方略

 涛儿—taoer 2021-11-05

苏州治水7

——话说苏州之二十五

 

我楚狂人

一、苏州历史上的治水6

5.范仲淹治水2

(2)方略

面对苏州治水困局,范仲淹千方百计地寻找治水的有效方略,并想尽办法请求朝廷支持实施。首先他向朝廷汇报了在苏州的调查情况,他说苏州四周低平,十分之二三是湖泊。太湖收纳数郡之水,但只有一条下泄入海的通道,那就是吴淞江。这个地区每当有连续的暴雨时,就会使得湖泊里的水都溢出来,而吴淞江因其主干道下游淤塞而导致洪水下泄不畅,泛滥成灾,从而淹没低洼处的各个城乡。因此,只有把吴淞江的水位降低,才能真正做到泄洪排涝。而一旦那年的雨水多,没能完全排涝,那么,来年夏天一遇持续暴雨,此地必将再次形成洪涝灾害。所以光靠吴淞江主干道来泄洪是没用的,还得靠吴淞江的入海、入江的那些大的支流来协助分洪、泄水,才能真正把吴淞江流域低洼地区的洪水都排干。要把那些入海、入江的吴淞江的大的支流都挖深、拓宽、疏浚,只有这样,才能把苏、湖、常这三州低洼地区的洪水都排入东海或长江,“今疏导者不惟使东南入于松江,又使东北入于扬子江与海也,其利在此。

但是,对于范仲淹的治水主张,朝廷有很多质疑、甚至是反对的声音,被宰相吕夷简以“沙因潮至,数年复塞,重劳民力,大费军食”为由阻挠。

范仲淹不得不第二次详细陈述具体治水策略和江南水田利害关系。 “昨开五河,泄去积水。今岁和平,秋望七八,积而未去者,犹有二三,未能播殖。复请赠理数道以分其流,使不停壅,纵遇大水,其去必速,而未来岁之患矣。”

在这份上疏中,范仲淹驳斥了人们对太湖治理问题的非议。

针对“沙因潮至,数年复塞”,他提出“新导之河必设闸”,用闸来调控泥沙淤积的问题;

针对“重劳民力”“大费军食”,他提出如果维持现状,太湖地区就没有抵御洪水的能力,农业生产时时面临着威胁,如果疏浚成功,则可以化解危机,令庄稼有收,百姓免于冻馁流离。

在具体的太湖治理工程中,范仲淹以工代赈,每日给粮五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部役开决积水”。

范仲淹的《上吕相公并呈中丞咨目》,《农政全书》水利篇亦有收录

“然今之世,有所兴作,横议先至,非朝廷主之则无功。”而“苏州湖秀,膏腴千里,国之仓庾也。”所以希望朝廷“择精心尽力之吏,不可以寻常资格而授,恐功利不至,重为朝廷之忧且失东南之利也!”范仲淹认为当时的官场风气非常不好,只要一提搞水利建设,就有非议、刁难,如果不是朝廷亲自主持搞,就不会成功。而苏州、湖州、嘉兴这三州沃野千里,是国家的粮仓。所以朝廷要任命那些忠心为国、实心办事的人,给他们授权,给他们“尚方宝剑”,只有这样才能把吴淞江流域的水利治好,也才能保住国家的粮仓。

范仲淹的治水主张最终还是获得朝廷首肯,朝廷命他主持苏州地区的水利建设。于是,范仲淹以工代赈,每日给粮五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部役开决积水”。这年八月,水利工程还在进行中,朝廷突然下旨要把范仲淹贬到明州(今浙江宁波)任职。范仲淹无奈,只好放下手头的水利工作,准备去明州赴任。这时,一位转运使看不过去了,马上上疏朝廷,认为范仲淹“治水有绪”,请求朝廷将范仲淹留在苏州,继续担任吴淞江支流东北各港浦的疏浚治理工作。这道奏折帮了范仲淹,朝廷撤回任命,范仲淹留任苏州,把水利工程完成。因此,虽然有波折,但范仲淹还是亲手完成了此项疏浚吴淞江入海、入江诸港浦的水利工程。


吴淞江(苏州河),下同。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