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us 偶然的必然,必然解释偶然。 很多朋友一直问我,为啥不选择公立学校任教,而是选择一家民办学校搞教学。我的回答往往简单直接,因为向往自由啊。其实,在我的心底,我也并不知道确切的答案。我现在也不知道。 我清楚的记得第一次讨论职业选择,是上高二的那年,同桌彭婧总是说“郑传波,我觉得你以后会当官。”我问她为啥?她说:“不为啥,我就是觉得你会当官。” 当然你也能看出来,这个讨论是没有逻辑的讨论,她也没有说出理由,我们根本就没有讨论;纯粹是开玩笑“闹着玩”。 可就是有了这样的“讨论”,我才认真地开始思考我的未来出路。 在这之前,勤奋地读书,仅仅是为了自己一定要走出大山,改变家境。具体的志向是啥?对职业的期望有多少?这辈子干啥?从来没有深入地想过。 只是上初中的时候,我的班主任李世林老师对我很好(李老师曾送给我一沓很厚的演算纸)。他教的数学课很有意思,我特别喜欢他,也特别喜欢数学(好多次的考试都满分);当时我甚至觉得初中毕业是不是可以回我的启蒙母校教个数学啥的就挺好。 因为当时家境实在拮据,有时候我爸也开玩笑跟我说:“波,干脆你也别读书了,你伯伯也才读到四年级,你现在都读到初二了……”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我们在睡觉的时候,我爸跟我说:“波,你以为我思想空吗?不空啊……”说完我爸用手倒抽了一下鼻子。 虽然我并没有没听懂我爸说这句话的深意,可我从他的语气中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与劳作的疲乏。那一夜我们聊了很多,聊了很久,最后我哭了。 我爸估计也没想到,初中毕业,我会以全校第一名(不含插班的复读生)的成绩考入一中。 只是在中考过后不久的一个下午,发生的一件事,让他感到了喜悦。 有一所高中的校长和招生办主任开车到俺村,找到俺家,村里面有个奶奶带的路,我记得那个校长说:你只要到我们那儿上高中,学杂费全免,结合你们家的家庭情况,我还可以每月给你补助生活费300块…… 我一听这多好,立马就答应了。 招生办主任说:“你要不要跟你爸爸商量一下?” 我说:“不用,我爸一定会让我去的。” 招生办主任说:“你这么自信?” 我说:“只要能不交钱上起学,我爸一定让我去。” (聊了一会儿,天快黑了。) 招生办主任指着学生签字的地方说:“那你在这儿签上你的名字吧。家长签字,你爸不在家可以先不用签。” 于是我兴奋地用楷书书写签下了我的名字。 完了招生办主任给我写了个电话,说是让我爸第二天给他们回个电话,确认到他们那儿去上。我也给他写了我干妈家的电话(当时俺村仅有的第一部电话) 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那天晚上我爸爸干完农活儿回来,听我说了这事儿以后,居然不支持我去那儿上。反复说的一句话就是“人家掏高价钱都想着去一中上,你考上了不去。我砸锅卖铁也让你去一中上。” 后来那个校长打了好几通电话,我爸都没去接,都是我妈去接的。 中间有一回我妈接完电话回家,有些不耐烦地说:“传波(老家习俗,用大孩子的名儿称呼俺爸),你到底让去不去吗?让人家一次连一次的打电话。”我爸说:“除了一中,哪儿也不去。” 第一次的选择,我爸给我上了择优抉择的第一课。 直至现在,将来,无论我做什么事情,我都(将)总习惯于勤恳地做出自己想要的最好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