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鹰瞳创始人张大磊创业的初心是什么?

 艾问人物 2021-11-05


11月5日,有着“AI医疗第一股”之称的鹰瞳科技,正式登陆港交所挂牌交易。上市首日,开盘价为67.6港元/每股。由瑞银集团和中信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

2015年成立的鹰瞳科技,已在视网膜AI赛道持续深耕六年之久。为何选择在此时上市?


创始人张大磊在接受《艾问人物》(iask-media.com)专访时表示,六年的公司就像一个六岁的孩子,需要“上学”来接受更好的规范。对鹰瞳而言,随着团队和业务的不断扩张,鹰瞳需要更加规范的治理结构,也需要来自市场方面的认知,而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

在上市仪式现场,张大磊表示:"上市是我们实现'让健康无处不在’使命的一小步,也是我们新征程的起点。"

“经世致用”

在迈入医疗圈之前,张大磊是一名妥妥的“理工男”。原本拥有多项数学和物理竞赛成绩的他,是要考取清华大学工程物理方向的。但张大磊却偏偏爱看历史书籍。小小年纪的他在读完了二十四史后,在心中立下了“经世致用”的社会理想。推崇实干精神的他,选择前往第二军医大学学医。

不过,毕业后也并未成为一名医生,而是利用从高中就开始的自学编程,成了一名IT程序员。随着职业发展,一度做到了PPTV、新浪等互联网公司的高管,这些经历让他具备了不少商业思维。

生命中与亲人的一次告别,成为张大磊进入医疗健康行业的契机。

2014年,张大磊的一位家人在老家被误诊,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虽然最后有惊无险,但这件事对他产生了深刻的触动,促使他下定决心用余生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次年就开始了医疗AI创业。

2015年9月,张大磊创立Airdoc。之所以用英文Air(空气)这个单词,就是因为张大磊希望好的医疗健康服务可以像新鲜空气一样,可及性特别高,随时随地任何人都有权利去拥有。

张大磊坦言:“我们实际上是最开始就一直用Airdoc。其实反而是先有了英文名字,后有了中文名字'鹰瞳’。”

创始人张大磊为鹰瞳划定了清晰的成长赛道:AI视网膜影像。

所谓“视网膜AI”,即通过分析视网膜照片,来诊断相关疾病。换言之,你不需要开刀或插管,只需要眨眨眼,就能知道自己是否患有相关疾病。

在谈到背后的原理时,张大磊表示:“我们其实看的不是瞳孔本身,我们是穿过瞳孔,去看眼球背后的血管和神经。通过它们,不止可以看到患者现在的健康状况,其实是有持续的、多年的、人群的、队列的发展变化。所以通过患者的血管神经,不仅知道他当前的健康状况,还会预判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变化。”

理论上,通过视网膜可以识别的常见疾病或病变达200多种,包括最常见的糖尿病和高血压。

而从市场上数据上来看,AI视网膜也是一条坡长雪厚的赛道——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AI视网膜医学影像市场规模预计自2020年的7600万元增至2030年的340亿元,2020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超80%。特别是,不少AI视网膜医学影像尚有大量的需求未被满足。预计在大健康场景下,2020年至2030年AI视网膜市场将有90.7%的年复合增长率。

普惠初心

为何张大磊会选定AI视网膜疾病诊断?

如果我们以最常见的糖尿病来举例。近年来,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逐步增加,2020年中国共有1.24亿名糖尿病患者,但其控制率和知晓率却偏低,分别为32.2%和43.3%,也就是说,几乎近一半的患者初期并不知道自己患病。

在张大磊看来,“预防大于治疗”才是健康的真谛。


据《艾问人物》(iask-media.com)记者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就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但是由于病变早期通常为无症状,所以2020年中国仍有近90%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例未获得确诊。

“你可以理解这些未确诊的患者都是'糖尿病’后备军,他们正在源源不断地变成了糖尿病人,重点是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而把这些人全部都给找出来的话,比如靠公立医院的内分泌科医生去筛查,很明显这个工作量是他们所不能承受的。”

鹰瞳科技所希望的,就是通过科技的手段,把这些潜在风险人群,全部覆盖到。

在张大磊的构想中,未来,眼底影像分析将如同血压测量一般普及,甚至在未来,鹰瞳科技可能会推出家庭用的便携眼底相机。

当然,谈及疾病诊断,离不开的一点就是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对于此,鹰瞳也有数据支撑——其旗下主产品,Airdoc-AIFUNDUS的病变诊断具有91.75%的敏感性以及93.1%的特异性,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抛开糖尿病的疾病诊断,张大磊更希望通过AI赋能,让医疗更具有普惠性。一如他在创业之初,赋予公司“Air”的美好愿景。

众所周知,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若想让偏远地区的老百姓方便享受到优质的诊疗资源和服务并非易事。


在接受《艾问人物》(iask-media.com)采访时张大磊表示,作为一家创业公司,一直非常想解决一个问题,将部分医生掌握但是其他偏远地区医生没掌握的技能经验变成数据,变成算法模型,成为中国人工智能的AI认证,成为可分享的经验。

张大磊希望实现的“普惠医疗”,选择从小小的“眼底影像”切入。

“我们要想做一个所有人都能用的产品,第一需要是无创的。因为有创就必须具备有资质的操作人,在有资质的场所才能实现,但在很多地方其实没有这个条件。第二,必须是非常精准的,写到各国的医学指南和专家共识里的。”而AI视网膜诊断,就是鹰瞳锚定的绝佳切入点。

作为科技与AI的绝对拥趸,张大磊却并不认为科技与人类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要做“有温度的科技”。

在张大磊看来,科技并不能完全替代医生,因为人类医生要做的事,除了常规治疗之外,更重要的是与病人之间的交流关怀。

他将自己的产品比作医生的听诊器,“就像以前可能古代的医生,要知道人的体温的时候,得靠摸。现在的话给一个体温计就行,我们可能是这个年代的体温计。我们帮助医生解决前期的诊断,但人文关怀还是需要人类医生。”

“偶尔去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去抚慰。”唤起病人对生命的尊重、对希望的坚持,是比治疗疾病本身更为重要的事情。

“想办法让这个人开开心心的生活,把自己的这生活能够很好地继续下去。这件事情本身,我觉得是拿算法很难替代的。”张大磊坦言。

跑得快,更要跑得远

作为行业赛道的领先选手,经过6年的积累,鹰瞳科技目前已经在前沿技术研发、产品体系、商业化规模落地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壁垒。

通过招股书财务数据,2021年,鹰瞳科技在检测人次、营收、毛利率方面都有了大幅增长。2019年、2020年收入分别为3041.5万元及4767.2万元,毛利率分别为53.0%及61.0%,2021年上半年毛利率达到64.1%。

核心数据的迅速攀升,是对公司商业模式的验证。鹰瞳科技也自然成为了资本市场关注的对象。

截止至最后可执行日期,鹰瞳科技已经经历了共计8轮融资,累积金额超过12亿元人民币。在公司股东的名单中不乏有复星集团、中航信托、平安医疗科技等知名企业。

当前,鹰瞳科技的视网膜影像数据库已经积累了全面、海量及多样化的影像数据,包含约370万张完整的真实世界用户视网膜影像和相对应的多模态数据,由资深专家标注及按疾病和病变处理。

《艾问人物》(iask-media.com)记者了解到海量的影像数据,是用户对鹰瞳的信任,也同时为公司持续优化深度学习算法提供了坚实基础。数据积累与精准医学诊断之间,形成了一种正向循环,助推鹰瞳科技在AI视网膜医学影像赛道上,越跑越快。

跑得快固然重要,但跑得远才是关键。

张大磊认为,要真正打造健康监测生态,要沉下心来熬50年。视网膜AI赛道未来的增长空间巨大,通过视网膜可以识别的常见疾病或病变达200多种。

朴素的言语中透露出鹰瞳科技创始人张大磊坚定的信念,也映照其创业初心——“从最初的糖网诊断,到未来更多病种的产品研发,鹰瞳科技都希望一个个去做透。”


END

作者:夏天 左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