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帝的圣旨:颜色不同品级不同,颜色越多说明封赏越大

 江山携手 2021-11-05

在我国的古代历史之中,最能够代表帝王权力的恐怕就是一纸圣旨了。在很多的历史影视剧当中,圣旨的传达所代表的就是皇帝的命令,不论是何人,在宣读圣旨时都要犹如面见皇帝。不但尊敬有加,而且不敢有丝毫的忤逆。可见这项权利的代表极其有效,能让身处皇宫中的皇帝执行自己想要的命令。然而一张小小的圣旨,背后所展现的却是古代官员等级的严格划分,在电视剧中我们所看到的圣旨大多都为黄色,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古代圣旨

圣旨材料及等级

圣旨的重点就在于卷轴,如果轴的质地不同,则所对应的的官职也并不相同。划分严格而且鲜明,一品的为玉轴,而二品则为黑犀牛角的卷轴;三品为贴金卷轴,在往下则是黑牛角材料所制。圣旨卷面则是由蚕丝制成,工艺巧夺天工,富丽堂皇。同时作为皇帝下达命令的一种方式,圣旨多为封赏官员使用,而且颜色的区分越发复杂,则赏赐也就越为丰厚。

古代圣旨

圣旨一共分为了两种,一种伪赐命,一种则为诰命。两者叫法的区别就在于是针对什么品级的官员,一般在赏赐五品以下的官员时,这种圣旨则就被称为是赐命;在封赐五品以上时,则就被称为是诰命。而我们在影视剧中所听到的“诰命夫人”,也正是获得了这种赏赐的荣誉。同时颜色的不同也能看出受封官员品级的高低,在明清时期圣旨的颜色也有着特殊的规定。五品以下多为单色白绫,反之五品以上则是三色、五色和七色。故而这种神圣至极,令人望而生敬的圣旨,历史的研究意义十分巨大,展开圣旨就像是看到了一段历史。

圣旨的艺术特点

圣旨的考究意义,不仅仅只是体现在了历史上的研究之上。其艺术考究的价值一样重大,从明清时期开始,圣旨的撰写就越发严肃规整。清朝时期圣旨的书写者往往都是进士之中的优秀者担当,他们原本文法功底就很突出,所以在书写圣旨时更是尤为谨慎小心。书法上也是工整秀丽,就好比是一件艺术品。同时圣旨的拟定到最终的成稿,中间经历了多层筛选和精炼,故而当成品出现以后展现出来的内容是精炼凝结。所以圣旨的内容往往都是增一字则显得多余,少一字则文不达意。

古代圣旨

圣旨专用语:奉天承运

在影视剧之中,我们常常能够听到“奉天承运”四字,然而这并不是历史上的惯例。圣旨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汉末时期,蔡邕在《陈政事七要疏》 中写道:“臣伏读圣旨,虽周成遇风,讯诸执事,宣王遭旱,密勿祗畏,无以或加。”;然而这并非一个惯例。在宋代以前圣旨仅仅为皇帝命令的一种称呼,宋以前更多的是把皇帝的命令称作是“制书”或者“诏书”等等。

古代圣旨

而圣旨的固定开头则是一直都没有个固定的开头,等到了元朝时期才正式出现。正如我们现在所听闻的“奉天承运”一样,元朝统治者的圣旨前面往往会加上一句“长生天气力里”,然后才开始书写圣旨的主要内容。不过在朱元璋赶跑了蒙古人之后,则是认为这一说法过于谦卑(长生天气力里是说上天保佑的意思。)。朱元璋从乞丐到一国之君,经历传奇,自然认为祈求上天是不正确的。作为天选之子应该是奉天道而行,因此朱元璋就正式将其改为“奉天承运”。

古代圣旨

奉天意思在于突出皇帝的君权神授理论,而承运则是说承载了“五德运行”。而且原句的正确书写方式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并不是我们在影视剧中所听到的四字断开,“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因为“奉天承运皇帝”所指的就是皇帝本人,明朝时朱元璋就称自己为奉天承运皇帝。所以说圣旨开头的意思是奉天承运皇帝,下的诏书。

钦此并非结束语

在影视剧里总能看到太监在宣读圣旨之后,总会拉上一句长长的钦此。似乎庄严的圣旨没有一个响亮的结语,违和了圣旨的权威形象。实际上圣旨并没有特别的结束语,只是读完即可。特别是太监宣读圣旨后,还可以用语气词来代替。所以真实的情况并没有影视剧中的夸张,反而平实无华。而且钦此以此多出现在皇帝亲临现场时所用,皇帝亲自颁布圣旨,则多用钦此结束。钦此的真正含义大概就是:我皇帝决定这么做了。

圣旨的意义

圣旨的作用就在于皇权的体现,皇帝有时候发布命令需要执行下去,文书的方式会更易保存和记录。所以圣旨就如同皇帝的分身,能够在皇帝不在场时颁布命令。同时圣旨所影响到的并不只是中国而已,像在清朝后期古朝鲜独立以后,也使用了圣旨这一物品。不但是原版照抄,就连“奉天承运”也模仿的一模一样。可见小小的圣旨所记录下来的不但是古代历史的君王专制,还能看出历代王朝的强大和影响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