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草书界的“绝妙法典”,乃王羲之所传,只留下了1166个字!

 yangsuorong 2021-11-06

当代普通人对于书法的认知往往仅仅停留在“规范字”和“美术字”上,也仅仅限于从外形和主观上欣赏部分的“楷书”与“行书”,而一旦涉及到真正具备美学高度的作品,往往只有专业的书家才能欣赏出来。

尤其是在“草书”领域,普通人看不懂草书的根本原因是不懂“草法”,而对于任何一个书法家来讲,“草法”都是必须要过的一个技法关,有要想学好草书,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件“旷世神品”,此作被书林奉为“书中龙象”,乃是当年王羲之所留,全篇仅仅剩下了1166个字,十分符合中国人的理想审美。


此作便是著名的《十七帖》。

唐太宗时期,因为李世民的一己之好,开始不遗余力地搜集王羲之的法帖,在贞观廿年的时候,内府当中所藏的王羲之法帖已经多达3000多纸,而此时唐太宗便敕令当时担任“侍书”和“弘文馆”“馆主”的大书法家褚遂良负责整理校对这些法帖。


褚遂良经过数年的整理,将其中的一张二尺为一卷,按照时间以及书写类型等等方面,编成了“王羲之法书纪要”,而在这些王羲之法帖当中,论及艺术气质和书写水平排在第一位便是这卷《十七帖》了。

《十七帖》并不是共有十七件法帖,乃是第一本帖的起首两个字是“十七”,《十七帖》汇集了王羲之14年间写给他的好友周抚的29封信件,这些书信的风格平和而中正,没有一点烟火之气,但是内涵无穷之变化,后世学习者,都能够从中找到自己发展方向。


就像是欧阳询学到了王羲之的险绝,虞世南学到了他的冲和,褚遂良学到了他的多变,米芾学到了他的欹纵之势,但是对于没有内涵的低劣作品而言,学习这样作品的人,往往形成的面目是千人一面的。

王羲之的《十七帖》之所以被誉为“书中龙象”,其原因就是这1166个字奠定了中国草书的“草法”规矩,后世学习草书之人,其“草法”变化的依归都是这1166个字,倘若你不知“草法”的情况,去此帖当中往往会找到依准,倘若你觉得作品的格调不高的时候,去临摹一下《十七帖》,会大大提升你的书法气质。


但最可惜的一点是,这件中国书法史上最为重要的草书作品,传世仅仅是刻本,对于后世的书法家而言探索笔法规律,却多有不便,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找寻,后世临摹此帖的高手,在墨迹当中去探寻其笔法真相。

而后世的书法名家当中,论及临《十七帖》之精,无人能出明代朱大有之右者,朱大有临摹的《十七帖》版本,也成为了后世探索《十七帖》笔法真相的绝佳法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