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永安万历志》(卷二·地理志)

 清流733 2021-11-06

原文·卷二地理志1

               山川

   原文:山

        栟榈山 治北二十里,多产栟榈木,故名。宋左正言邓肃读书其中,自号栟榈居士。旧传,神仙往来其间,峰峦岩岫不可胜数,神刓鬼划,高下相属,烟云出没无时,草木蒙茸,四时一色。宋李纲尝目为小武夷。天柱峰与狮子岩并耸,百余丈如削。射垛峰,昔仙人射于降仙台,以此为垛,明道中,耕者尝得数十石箭于台侧。观音岩,在野云洞侧,石壁万丈。集仙岩、头陀岩,昔唐裴头陀创庵而居。野云洞,云雾吐吞。降仙台,在山之上,一石高平如台,旧传仙人降此;台下石室,棋局界画分明,有黑白数子;左右有烂柯石,可坐。步云台、走马埒,山绝顶,宽(据原版览改宽)广而砥平。相传,仙人走马其上,蹄迹尚存。铜盘涧,流十余里,潴而为潭,泓渟涵碧。接仙桥、天池,在山之上,广里许,澄彻不涸。金刚石、宝盖石、试剑石、天威石、乐音石,中空,扣之则响。俱栟榈之奇胜也。李纲诗曰:“栟榈百里远沙溪,水石称为小武夷。列岫笼烟红削玉,澄潭浸月碧生漪。猿猱饮水连修臂,修木连云拥老枝。天下幽奇多僻壤,直疑造化恶人知。”又,陈偁诗曰:“昔年曾入武夷山,今日栟榈仿佛间。仙子不知何处去,漫留踪迹在尘寰。”

张水藩读文 

         山

     栟榈山   县城北二十里的地方,那里长很多栟榈木,所以叫这个名。宋朝门下省的左正言邓肃在山中读书,并自号栟榈居士。以前传说,有神仙往来其间,峰峦山洞不可胜数。像是神仙打磨,神鬼划割的,高高低低相接连。山里烟云出没没有固定时间,草木蓬松,四季一个颜色。宋朝的李纲曾经把它看成小武夷。

      天柱峰  与狮子岩并立高耸,百余丈高像切削过的一样。

     射垛峰,过去仙人在降仙台射箭时,就是以这个山峰为箭靶的。宋仁宗明道年间,种田的人曾经在降仙台侧面捡到几十把石箭。

     观音岩,在野云洞侧,石壁万丈。

      集仙岩、头陀岩,过去唐朝裴头陀在这创建庵庙而居。

      野云洞,云雾吐吞。

     降仙台,在山的上面,一块石高平如台,传说过去仙人降落到这里;台下有石室,棋局画界分明,还有黑白几个棋子;左右两边有烂柯石,可以坐。

      步云台、走马埒,在山的最顶上,宽广而平坦。相传,仙人曾经在上面跑马,马蹄遗迹还存在。

     铜盘涧,水流十余里,积聚而为潭,潭水很深四周碧树倒映,水呈绿色。

      接仙桥天池,在山的上面,宽广有一里左右,水澄清而不干涸。

     金刚石、宝盖石、试剑石、天威石,乐音石,石头中空,扣击它就会响。这些都是栟榈景物非常优美的地方。

      李纲诗吟道:“栟榈百里远沙溪,水石称为小武夷。列岫笼烟红削玉,澄潭浸月碧生漪。猿猱饮水连修臂,修木连云拥老枝。天下幽奇多僻壤,直疑造化恶人知。”

       又,陈偁有诗写道:“昔年曾入武夷山,今日栟榈仿佛间。仙子不知何处去,漫留踪迹在尘寰。”

(附注:步云台走马埒,山绝顶,览广而砥平。改为:步云台、走马埒,山绝顶,宽(据原版改正)广而砥平)

张水藩的讨论

       卷二不像卷一那么简单,今天我们就先读栟榈山,因为这里有不少东西可挖。

栟榈山我去游览过,除了山水一些奇观外,就是邓肃、李纲和陈偁到过这里。现在看了这段文字后,发现还有一些故事在这里上演。

       像神仙在降仙台射箭,箭靶就是射垛峰。宋朝的种田人还捡到石箭。众神仙除了射箭,还玩下棋,在降仙台下面有石室,里面有画界分明的棋局,还有黑白几个棋子。

      唐朝裴头陀曾经在头陀岩创建庵庙,裴头陀是谁你懂吗?就是白蛇传里把白娘子镇在塔里的法海和尚。听说还有裴头陀墓,如果是真,那么这里就是法海和尚的最后归宿地了。在走马埒上,有神仙跑马的马蹄遗迹,也很值得观赏。

      上面这些故事县志有记载,至于众多遗迹是否还在,我们可以一起去考查。在冰冷的山水中如果增加这些故事,就能让人增添许多联想。

      还是白话读一遍,但是诗词就不读,因为我读不出诗词的意境和形象。像“白日依山尽”,白话就:太阳在山边落下了,两个句子是一个层次的吗?还是留给大家去吟诵体味吧。段落划细一点,更清楚一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