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医家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关于咳嗽的辨别,有四点值得学习

 精诚仁檏 2021-11-06

对于咳嗽,可以说是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感受过的不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全面认识一下咳嗽。

关于咳嗽,历代医家对它的研究与阐述可谓汗牛充栋,但总的一条,都无外于《黄帝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论述。

到了明代医家张介宾,他在总结了前辈先贤们的经验与理论之后,对咳嗽也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我个人认为,张介宾对于咳嗽有着非常独特和深入的观点,而他的这个观点,至少有四点值得我们学习。

张介宾认为,咳嗽可以分为内伤咳嗽和外感咳嗽这两个基础的类型,其中。外感咳嗽由肺再波及其它脏腑,所以应该以肺为本,而他脏为标;内伤咳嗽则多数是由他脏波及到肺,所以应该以他脏为本,肺为标。

同时,外感咳嗽的病因又以寒邪为主,因此治法多宜辛温;而内伤咳嗽的病因多由阴虚为主,治宜滋阴。

当然,内伤咳嗽病因复杂,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虚寒咳嗽的补阳,痰饮咳嗽之化痰等等。

总结张介宾‍对于咳嗽的论述,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

1、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

前面说了,张介宾认为咳嗽可以从病因上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从而开创了从外感内伤调理咳嗽的理论。

张介宾在《景岳全书》里指出,外感之所以引起咳嗽,是外邪从皮毛而入,如果经久不愈,就会影响到其它脏腑;

而内伤之咳嗽,大部分起于阴分,属于阴津不足,乃至水涸金枯。由于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阴津不能濡润而生燥,燥则痒,于是就咳嗽不已。

由此可见,无论是外感、内伤引起的咳嗽,都必定会有肺系为病这个病机。所不同的是,外感咳嗽是从肺开始,慢慢迁延影响其他脏腑;而内伤咳嗽则是由其它脏腑开始,慢慢迁延累及于肺。

这里面,肺和其它脏腑有一个标本病传的身份变化。虽然都需要调理肺气之机,但外感咳嗽显然需要宣散外邪,而内伤咳嗽则更多消除影响肺气的其它脏腑因素。

2、咳嗽的调理,需要区分阴阳虚实:

张介宾认为,咳嗽的病位确实在肺,外感六淫之邪,只要从皮毛而入,定会影响肺气的宣肃而为咳嗽。根据四时季节的不同,机体阴阳正气的偏盛不同,继而表现为风寒、风热、燥热等多种类型。

但内伤咳嗽的根本病因并不在肺,而是其他脏腑,比如脾虚生痰、肝火犯肺、肾阴亏虚或元阳不振,都有可能引起咳嗽。

所以说,对于咳嗽的调治,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不止于肺,又不能离于肺”。唯有区分其阴阳虚实,才能有的放矢,直中病机。

确立标本先后缓急,随其虚实而调治,从而“自得其本,得其本则治之无不应手”而取效。

3、外感咳嗽宜辛温化散:

这也是张介宾的经验之谈,也是历代医家的经验集锦。虽说外感六淫之邪都有可能袭肺,但风寒却是最常见的情况。张介宾以六安煎为代表方剂,以疏散风寒、宣肺化痰以止咳。

如果肺中有燥,痰涎不利,或者年老体弱而咳喘乏力者,可以适当配伍当归以养血润燥止咳。如果寒邪太盛,肺气闭遏,还可以适当佐以细辛之类。

此外,张介宾还强调应该根据四时季节的变化,随机调整。认为“春多升浮之气,治宜兼降,夏多炎热之气,治宜兼凉,秋多阴湿之气,治宜兼燥;冬多风寒之气,治宜兼散”。

在“时气”和“病气”的辨证关系上,张介宾又推崇以“病气”为主。也就是根据外界气候的“寒热温凉”实际情况,结合病者的虚实壮弱,灵活化裁六安煎或者金水六安煎。

4、内伤咳嗽,以复阴气为要:

张介宾认为的“阴气”,并非简单的阴津,而是指五脏的精气。而五脏都有精气内藏,其中的肾精更是先天之本,肺肾有金水相生之意。

上述四个观点,都可以在张介宾著写的《景岳全书》里找到答案。

五脏的阴气受损,咳嗽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趋势。诸如由肾或者脾影响到肺,可以出现肺肾同病,其它脏腑也不能幸免。

从五行生克来看,金生水,肾为肺之子,子盗母气而已。所以,张介宾认为,内伤咳嗽多由肾水不足而致,代表方有一阴煎、左归饮等等。

总而言之,张介宾对于咳嗽的论述,从病因到病机,再到脏腑和治法方药都有了系统的介绍。但总之一点,就是咳嗽应该辨别“标本”。

也就是外感咳嗽以肺为本,其它都属于标。而内伤咳嗽则刚好调换过来,辨清了标本,治法方药就不会有太大的偏差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