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豫剧的孤儿》阅读答案

 中小学阅读写作 2021-11-06

豫剧的孤儿

陈光

①我是地道的河南人,偏偏从小不爱吃面条,也不爱听嗯哪唉嗨哟的豫剧。父亲是琴棋书画无师自通的才子,我只知道他们电视台的同仁们赞许过他拉着弦子表演的河南曲剧,我却从来没兴趣听。

②离乡久了,第一次碰到豫剧访美,又听说是得了“文华奖”的大戏《程婴救孤》,作为河南人,还是去捧了场。朋友说“一票难求”,我以为不过是习惯上的修辞之语。邻座碰到作家协会的同乡,他是学民乐出身的,聊到豫剧也有疏离之感,言语间为中国这些传统剧的存续颇为唏嘘。是啊,现在的社会,流行的是街舞、嘻哈音乐,谁还要听什么豫剧?

③没想到戏到半场,我已经哭得不能自已。

④春秋时期,晋国忠臣赵盾一家三百余口被奸贼屠岸贾所害。屠贼乘胜斩草除根,追杀赵氏遗孤。草医程婴冒死救出婴儿,开始了十六年刀尖上的生死之旅。为保护赵氏这仅存的秧苗,一个又一个义士义无反顾地献出生命。先是小丫头彩凤不畏私刑,然后是守城大将军韩厥以身守信。屠贼发现婴儿被“劫”,下令民众三日内交出此婴,否则全城半岁以内男婴,将格杀勿论。

⑤屠刀闪闪,戏到此,你已经知道,唯一能救全城婴孩于无辜的,就只有这个遗孤了。但献出的却不是赵氏孤儿,而是程婴中年所得的独根苗、亲生子。为能瞒住贼人屠夫,程婴只能接受公孙杵臼的调包计,密告公孙匿藏“赵氏孤儿”——实为程婴的亲骨肉。程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婴孩死于屠贼刀下,亲如手足的公孙老兄撞柱而死。

⑥“死比生更容易”——公孙死前交代程婴。逝者逝矣,一死壮烈,生者却要背负更沉重的偷生命运。为保护遗孤,程婴搬进贼府,日日与虎狼为伴,并让婴儿认屠贼为义父。比千刀万剐更难熬的是让义士背负一世骂名。在“老程婴,坏良心,他是一个不义人。行出卖贪赏金,老天有眼断子孙”的童谣里,程婴真的老了。已是妻离子散,还要忍受“断子绝孙”的唾弃。“一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每一天,每一年,一面是殚精竭虑地抚育遗孤,一面是国仇家恨忍气吞声,独咽亲人死别之冤苦、深埋正义不张之忧愤。

⑦十六年后,孤儿终于成为少年俊杰,朝廷也变了天。遗憾的是,擒拿屠贼时,赵氏孤儿命其自刎,屠贼自语着“还是没有斩尽杀绝”,竟突然飞出一刀砍向身边的程婴。

⑧全剧,写的是一个“义”字。为正义,为换取一个小小的婴儿,这么多义士,在生命乃至清名面前,没有一丝犹疑。此心,就是几千年来传下来最深入骨髓的民族精神,使得我们民族历千劫而存续,虽寒秋仍独立,它直指苍天,名曰“正气”——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⑨这样的精神,其实是属于全世界的。甚至西方文化中,也有英雄所见的共鸣。电影《拯救大兵瑞恩》里,某个家庭的好几个儿子都在战场上为国捐躯了,按照军令,他们应该有最后一个儿子留下以照顾全家。为了这个承诺,一群军官士兵在硝烟战火中寻找这个无名小卒,最后为保护他而献身。在“义”与“信”面前,“生死安足论”。这正是一个伟大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

⑩从艺术层面讲,《程》剧达到的,也是一个巅峰,它的艺术效果有令人目不暇给之感。全剧围绕一个“救”字,剧情环环相扣,两个多小时的长戏一口气演完,始终把观众紧紧箍在座位上,似悬在绝壁上观火。紧张时密不透气,悲情时肝肠如绞,壮烈时天地动容,慷慨时气冲云霄。

在绕梁洪音里,人与剧融为一体,演员与演出融为一体。正是因为这样的剧情,才给演员最宽广、最深、最圣洁的空间去发挥,用他们炉火纯青的音、形、声、韵引领观众走向生死交集、善恶较量、正邪决斗的刀锋浪尖。在每一个急转直下的戏剧冲突中,没有任何语言可以表达胸中丘壑,只有万马奔腾样冲涌而出的高腔;也没有什么台词可以尽诉心头百啭,只有千竹迎风般低回委婉的清音。这样的时刻,每一个音符都是热血从心底的冲灌,每一个声调都是岩浆自地底的喷涌。

这样的时刻,就是艺术上的高峰体验。

作为音乐和戏剧爱好者的我,曾陶醉于多明戈嘹亮纯净如山中飞瀑的高音,也曾沉迷于萨拉·布莱曼弥散在水幕喷泉的清幽雅韵。但是,我不能不说如此跟全体观众一起震撼到心底熔岩的音乐剧作,我还是第一次经历,也许是文化深层的亲近,也许是心灵的共鸣。音乐是直指心灵的,而放在一个惊心动魄的剧作里的音乐,更是感人至深。

除了“唱念”,动作高超的“做打”也为剧情增色不少。我不知道演员是不是从小就要练少林功夫,但我也完全有理由猜想他们小时候应该也跟我一样有过看了《少林寺》或豫剧《花木兰》之后凌晨偷偷爬起来,翻越学校的高墙去练功的经历。就算是只学了些花拳绣腿,在舞台上巨幅的背景下,众兵们在刀光剑影中连斗翻腾的腿脚,也是让人热血沸腾的。而宫女丫鬟们衣香鬓影,齐整整的“水步”,在舞台上轻盈如云,则真正把东方女性那“水莲花”一样的温柔娇羞展示得淋漓尽致。

可惜,这样的艺术,这样纯粹的属于中国的艺术,这么本土来自自家后院的豫剧,我竟然是在跨越了千山万水、经过许多人生轮转之后,才在异国他乡遭遇。这,不知是幸事还是不幸。

我毫不惊异于最后全场的起立。一向含蓄的中国观众在“程婴”最后谢幕时爆出比西方人更慷慨的掌声和口哨声。我顾不得被泪雨催花的妆容,跟激情的观众们一起涌向舞台与演员们合照。这里面竟也有金发老外。

在满台的鲜花、掌声、泪与笑中,我没有遗憾:赵氏孤儿终于被救了。但,豫剧呢?

(取材于作者同名文章)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逝者逝矣,一死壮烈,生者却要背负更沉重的偷生命运。程婴的人生选择较之公孙杵臼更为艰难。

B.《程》剧写的是一个字,为了正义,不惜清名,不论生死。此乃我民族最深入骨髓的民族精神,中华文化在这个方面远胜其它文化!

C.无论是从作品的主题层面还是艺术层面讲,《程》剧都可谓巅峰,带给人目不暇给之感。

D.像《程婴救孤》这样的艺术,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不仅中国人能感受到它的艺术魅力,外国人也能被它的艺术魅力所感染。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采取了夹叙夹议的手法来叙述《程》剧的剧情,在叙述剧情的过程中,作者本人的情感态度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B.《程》剧的音乐极具艺术特色,为了呈现其音乐成就,作者大量采用比喻的修辞,化抽象为具象。

C.文章①②段为后文写在异乡观赏《程婴救孤》后,对家乡戏曲态度的变化做了铺垫;第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D.文章第⑧⑨两段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写《程》剧所体现的精神,此亦是本文重点传达的精神,体现了文章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8.结合文本,概括《程婴救孤》一剧的艺术魅力。(4分)

9.一篇文章,好的结尾很重要。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句话赵氏孤儿终于被救了。但,豫剧呢?好在哪里?(6分)

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中,项由第 段可推知。项,与第⑨段里面的这句话“这样的精神,其实是属于全世界的。甚至西方文化中,也有英雄所见的共鸣。”相冲突。项,第⑩段,“从艺术层面讲,《程》剧达到的,是一个巅峰”里面的“也”字可以推知。另外,结合第  10 段的上下文语境可推知。项,从第 段以及第 16 “这里面竟也有金发老外”可以推知。

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项中,把《程》剧和本文弄混淆了。

8①深刻的主题。全剧以“义”为主题。

②曲折的情节。剧情环环相扣,扣人心弦。

③动人的音乐。音乐直指人心,观众深受震撼。

④精彩的动作。动作高超的“做打”、刀光剑影中连斗翻腾的腿脚、宫女丫鬟们的“水步”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其它答案言之成理皆可)(每点分)

9①与文章开头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开头 1段作者对豫剧没什么感觉,但有了观看《程》剧的经历后,对豫剧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②表达了作者对以豫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未来命运的深层次担忧。若非机缘巧合,“我”对豫剧这样的传统艺术是不会主动去了解、欣赏、推介的。尽管这次经历彻底改变了“我”对豫剧的认识,但以豫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现今这个时代,其传承与发扬仍然岌岌可危。

③言有尽而意无穷。从《程》剧情节来看,“赵氏孤儿终于被救了”,结局尚能令人欣慰。“但,豫剧呢?”,问而不答,引发无限遐思与感慨。(其它答案言之成理皆可)(每点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