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到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新闻,河南漯河一个14岁男孩因为转学的事跟家人闹别扭,闹完把自己反锁在房间。 这一锁就是三天三夜,始终打不开房门的父母只得求助于消防员。十几个消防员费尽周折最后把房门破拆,才进入房间。 里面的情景却让人大跌眼镜:外面这么大动静,孩子竟然淡定地躺在床上,吹着空调看着书! 即使大家围在床边跟他说话,他依旧盯着书不予理会。直到消防员离开,他自始自终没瞅大家一眼。 很多人批评男孩冷漠,不考虑父母的感受。我却看到了男孩沉默背后的抗拒:他不是不想学习,只是不想去父母为他挑选的学校而已。 他不是不懂事,只是以倔强的沉默表达无声的抗议。有人说: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最头痛的就是孩子叛逆。 但这个男孩却让我觉得:比青春期叛逆更可怕的是,青春期的沉默。 在他关上房门的那一刻,其实也关上了与父母沟通的心门。 发展心理学认为,青春期处于儿童向大人过渡的“亚成年”阶段,孩子渴望独立、平等,得到尊重,以此证明自己长大了。如果父母仍然以教育小孩子的方式那样对他唠唠叨叨、诸多管束,会让他们感觉“被触了逆鳞”,心生敌意。 知乎上有个问题: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不愿意跟家长沟通? 高赞答主愤怒地控诉道:“你问我为何不愿意跟你沟通,我告诉你原因,得到的却只有否定、责怪、不理解。现在我连这些也不想说了。无话可说,好过争吵。” 答主说,当她跟父母满心欢喜分享自己买的漂亮本子时,父母不驻足欣赏,反而一通数落:你钱多到没处花是不是?…… 当她满怀希望地跟着父母去逛街时,父母从不买她相中的衣服,反而批评她审美不行、不懂衣料,然后按照自己的喜好买下她不喜欢的衣服。 经历了几次类似的事,她再也不想跟父母交流自己的喜好了,因为她不想被评头论足。 一位教育专家指出: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谁做主很重要,我的错胜过你的对。只因为他们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既渴望独立自主、摆脱父母的“控制”,又敏感多疑、好面子,自尊心特别强。 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 谨记4条黄金法则 青春期孩子拒绝沟通,不是不需要沟通。恰恰相反,他们一方面承受着学习压力、升学压力等,但是却又局限于知识、经验、能力等的不足,所以远比看起来更需要父母的情感支持。 改掉对待小孩子的行为模式和反应模式,父母才能赢得他们的配合。 01 不要替他做主,让他独立自主 如果你想在孩子的青春期乃至以后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你就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不要像领导一样“管理”孩子,而应该像顾问一样,赋予孩子更多自主权。 比如当孩子长时间看电视却不学习时,可以这样说:“你是不是该看书了?不过你要真想看就自己决定。我觉得(加重语气)你应该看书了。” 孩子就算当时没有做出改变,但他心里知道父母是对的,会在心底把父母的话当回事,背后也许会悄悄做出改变。 02 不要替他做决定,给他选择权 李玫瑾教授建议,别命令青春期孩子“你应该如何如何、不应该如何如何,而是告知孩子这件事有几种结果,让他自己判断要哪个结果。” 别担心孩子会选错,当孩子发现你尊重他时,他是会讲理的。 03 不要跟他“硬碰硬”,顺着他说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无关回应”,当人得到的回应与期待不符时,就会失去交流的兴趣。 青春期的孩子,尤其渴望得到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的认同。父母与其和孩子针尖对麦芒硬碰硬,不如先顺着他们说,先打消他的戒备心理,后面的话才能好好说。 04 不要唠叨,建立“互动式”交流 与孩子建立“谈话”式的平等沟通,交流方式是你说一句我说一句,而不是家长一味训斥或者喋喋不休,孩子沉默不语。 以平等的姿态让孩子谈自己的体会、看法、烦恼,也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工作的烦恼等。而且这样的谈心模式,最好在青春期前就要建立起来。 可以固定谈话时间,比如晚饭后,睡觉前,或者周末。也可以固定谈话地点,比如孩子的房间、公园里等等。 习惯跟家长谈心的孩子,即使青春期来了、甚至长大后,都能跟父母有很好的平等交流的关系。 青春期的孩子,要么沉默要么点火就着,家长教育起来很难,但孩子关键几步成长,也就这三年五年。所以更需要父母耐心、容忍、不急不躁。不要因为孩子不理会就撒手不管,也不要轻易放弃那个急需帮助的孩子。 在人生最摇摆不定的几年,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父母的温柔与耐心下,平稳度过青春期! 文章转自 | 女儿派(ID: nverpai),关于养育女儿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养育女儿的苦甜,这里都懂;愿她们一生纯良,一生知礼,一世得体。 |
|
来自: Jomsen1991 > 《教育家居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