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与今天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的社会生活遵循着四时之序。而今,时风只剩冬夏,春秋仅存书中,忙于生计的人们已不太在意今天是什么节气,该注意些什么,毕竟居室有空调,购物有网络,点餐有外卖,生病去医院,都方便得很。可这种快餐般的生活到终点时,会在记忆中留下点什么呢? 今天已是辛丑亥月之节立冬,进入冬令六气,一年将尽了。去年我在节气香事专题中写过古人在立冬节气时会斗香,那茶客们会做些什么呢?玩茶。 本期题图是元代赵原所绘《陆羽烹茶图》的局部,自陆羽撰著《茶经》以来,茶文化历经了从吃茶、饮茶到斗茶、玩茶的过程。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普洱茶为代表的老陈茶成为茶客们追捧的奇珍。 古人玩茶是在色、香、味、趣上动脑筋的。初冬时节人的脾胃非常敏感,不能喝寒凉的茶类,所以,古人此时会在碾好的茶粉中添加姜桂椒盐来烹制。北宋文人苏辙在《和子瞻煎茶》中云:“年来病懒百不堪,未废饮食求芳甘。煎茶旧法出西蜀,水声火候犹能谙。相传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君不见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又不见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夸满口。我今倦游思故乡,不学南方与北方。铜铛得火蚯蚓叫,匙脚旋转秋萤光。何时茅檐归去炙背读文字,遣儿折取枯竹女煎汤。”诗中所言“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夸满口”,岂不知,那毕竟是环境与气候条件的因地制宜之法。至今,北方还有些地方做的早点茶汤就是带有茶味的面汤而已。宋代赵希鹄《调燮类编》卷三清饮条目下录有藏茶之法与各类茶汤的制作。元代胡思慧的《饮膳正要》卷二录有“枸杞茶、玉磨茶、炒茶、兰膏、酥签、建汤、香茶”等茶汤的制作方法,比今天嗜茶客们的玩法可多了。 玩茶,明代藏书家徐惟起最擅长,他所著《茗谭》开篇即写道:“品茶最是清事,若无好香在炉,遂乏一段幽趣;焚香雅有逸韵,若无名茶浮碗,终少一番胜缘。是故,茶香两相为用,缺一不可,飨清福者,能有几人。”所以,玩茶要铺陈茶席,席间是不能少了好香衬托的,瓶花、果盘也需要的。“王佛大常言,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余谓—日不饮茶,不独形神不亲,且语言亦觉无味矣。幽竹山窗,鸟啼花落,独坐展书,新茶初熟,鼻观生香,睡魔顿却,此乐正索解人不得也。饮茶须择清癯韵士为侣,始与茶理相契,若腯汉肥伧,满身垢气,大损香味,不可与作缘。”茶不分贵贱品级,适口则佳,但茶席之上,则需同气知味方能尽兴言欢。就如同琴遇知音方弹,茶亦需知味茶友。 前文提到,初冬不宜喝寒凉之茶,贮藏十年以上、五十年以内的老陈茶,历经陈化后其性温和,也不燥热,比较适合初冬品饮,但久贮之茶在开汤品饮前必须醒茶洗茶。有的茶友惜茶成癖,几十年老茶洗都不洗开汤即饮,这不就是在喝几十年陈的污水吗? 如徐惟起所言,“品茶最是清事”无论茶新还是茶老,惜茶爱物虽好,干净还是最重要。 本期语音版可扫上面二维码登陆喜马拉雅收听。 题图制作:张继 往 期 链 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