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微知著还是断章取义?现在开始流行碎片化观影评价演员演技了么?

 电影哔哔哔 2021-11-07

近年来,我们的生活正在被碎片化的娱乐方式充斥,短视频的盛行为娱乐圈注入了新活力,也给影视从业者们带来了新的挑战。从于和伟“接着奏乐接着舞”火遍大江南北到沈腾的“你过来啊”引发全民热潮,让业界开始探讨——如此快节奏“显微镜”式的审美模式,是以点带面丰富了影视作品和演员的传播途径,还是给吹毛求瑕爱好者提供了温床?

短视频作为一种媒介手段,早已对受众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方式产生影响。比起镜头下的场面调度,这届观众似乎更易被激烈的矛盾、抓马的情节和带有爽感的人物吸引。一方面,短视频正在成为新的流量集散地,给影视从业者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引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或此类模式,演员可以展示自己的正面形象,也可以宣传自己的影视作品。

例如,演员肖央曾凭借悬疑犯罪电影《误杀》入围金鸡奖和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当年宣传《误杀》时,肖央就曾邀请亦师亦友的前辈刘德华在抖音平台为《误杀》做宣传,该条短视频点赞量突破120万,可以说为后期《误杀》票房破10亿取得巨大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另一方面,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快节奏显微镜式审美模式正在悄然兴起,靠着一则短视频、一张动图甚至是一个“表情包”,自媒体创作者和吃瓜群众就能随便定义一个演员的演技:《突围女主演技崩塌,闫妮秦岚演技浮夸,潘之琳老气横秋》《林满江是幕后大BOSS,靳东的演技稍微有点尴尬》《39岁孙俪演技遭质疑,孙红雷的演技陷入模式化,套路化太明显》……

这两年,类似的文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大自媒体平台中,其作者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选择了截图、动图或者短视频这类方式表现,老戏骨们变成了“演技浮夸“、”演技尴尬“的代名词,看似证据十足,实则断章取义。

拿前段时间爆火的《扫黑风暴》来说,孙红雷都被网友说表情管理基本上都是一个套路,没有新鲜感。

还有正在热播的悬疑剧《第十二秒》中,任重万茜也同样难逃此番碎片化的逻辑审美,任重仅因为在抓捕时表情有些激动就被网友吐槽“油腻”,万茜仅因为一个抬眼做到情绪的转变也同样被挑刺。

其实我们都知道,影视人物的角色塑造是立体的。评判一个演员的演技,应该从多维角度,按照动态场景来综合分析,如果以显微镜审片的思路来找问题,可能大多数演员都会被评为“演技差”行列。如此吹毛求瑕般审美模式,真的是客观公允的吗?

短视频的兴起,丰富了大众的娱乐模式,方便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与此同时也有人质疑,大批充满感官刺激的快餐式娱乐产品被创造了出来,填满人们的生活,令其沉浸在“快乐”“刺激“中,丧失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这种肤浅的娱乐审美不应该成为文化领域的常态,优秀的文艺作品和演员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欣赏,而不是凭借某一个表情、动作或者一小段动态截图,就断章取义地做出评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