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村落】——太乙宫街道上寨村

 在长安 2021-11-07

献给即将消失的村落文化




该村东贴西太公路与黄岱湾村为邻,南与环山公路和四皓村接壤,西靠神禾原的连山根,与西新庄连畔,北为下寨村。892人,耕地716亩。被方圆村民誉为“礼仪之村”。

村子原有庙宇五座:村东土地庙,村南慈云寺(原占地一亩三分,焚毁于跑白朗之时),村西关帝庙(现遗迹尚在),村北老君庙,村中有药王庙(2003年在该庙地址建成新的“慈云寺”)。现《慈云寺》题额为石宪章之书法。

村子现保留三块志碑,其中一块镌刻着“咸宁县上寨村”字样;另一块镌刻着“陕西西安府咸宁县落人坊上寨村”,为明末崇祯年间石碑。据《陕西省长安县地名志》记载“上寨村位于太乙宫北1公里”,村戏楼碑石记载“此村建于明代,是明代卫所军寨之一”。

老爷庙的碑志上有记载,该村最先村民为蒋、龚、张、王四姓,后增加吕、李、高、付四姓,再后又增加姚、雷、韩、熊、郭、何、邓诸姓,形成现在村虽小、姓氏较多的局面。

谈及上寨村的传统文明,人们自然不会忘记蒋古庵老先生(人尊称蒋四先生)。据《长安县志》记载:“翠华书屋在长安县太乙宫翠华山,清代名儒蒋善训,别号古庵,于中华民国2—12年(1913—1923)创办并主讲的书院。”老先生年轻时矢志好学,清代考中举人,后在翠华山潜心教书育人,讲授传统文化,弘扬儒家为主的传统礼教,培养的莘莘学子后步入社会各界,家门前今天仍竖着一块石碑,石碑为吕效祖先生为蒋先生立的《蒋公古庵碑》,碑上的对联“翠华松柏无人务,樊川桃李望谁栽”。碑的上方是康有为《传世师表》题字。蒋老先生后来虽是一介教书匠,但培育了“樊川桃李”,所以有威望、说话灵,对调解邻里纠纷、妥善处理村与村之间的关系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于是有人说“到上寨村说理去”。

抗日战争时期,陕西省三任教育长都曾在村中住过,当时国家举办的“游击干部训练班”也设在村中。据村中老人回忆,那时村里人来人往,饭馆、酒店生意红火,晚上街道上还亮有路灯(用煤油燃烧的)。

新中国成立前夕,长安沿山地区地下党活跃,有识之士大多以学校教书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同时培养家乡子弟、服务桑梓。村人龚健斋毅然捐地十亩,和同村人张宗德、王秉秀,西新庄的徐养哲在原古庙的基础上,建成上寨村学校,龚建斋出任第一任校长。学校建成后,黄岱湾、四皓村、上下湾、温家山、崔家河、下寨村,甚至西岔村的学生都在此上学,学生多时达600多人。

直到1989年,小学还是太乙镇五所完全小学之一。

该村的鼓乐队曾敲响方圆,20世纪50年代引进的眉户戏曾唱红一时,耍社火以服装新雅、化妆干净、芯子奇特使人贪羡。一些文化遗产除自然因素和外因毁坏外,基本上保存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狠抓粮食生产,粮食收成连年是太乙镇的高产村。三年困难时期,普遍饥荒,村人没有要饭的,反倒是邻村的人夹着口袋到该村寻找粮食。时任村官姚金成,1928年生,1962年支援农村,将一家六人的户口全部迁回上寨村。回村仅两个月,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先后几度在村里任职,在抓好村民吃饭问题的同时,还和西安红旗厂等单位联系为村里先后办了鞋厂、服装厂、马装具厂等,使广大村民受益。

该村办企业的先驱是吕生祥(1922—2008),年轻时下苦跑南山,最早从砖瓦窑开始,后来当过村长、服装厂厂长、皮鞋厂厂长、马装具厂厂长。姚金锋,1941年生,担任过两届村党支部书记,连同当村长的时间共22年。积极与3513厂联系,使村办企业再现生机。带领村民打井5眼(其中一眼为辐射井),修建水塔、铺设管道,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问题,1996年整街修路之时,慷慨捐款10万元。

20世纪80年代,村中首先兴起养殖业,养牛、养鸡、养兔、养羊,到1987年,养牛业已初具规模,成为“百头奶牛村”。同年8月,《长安报》以《喜看上寨奶牛热》为题报道该村奶牛业。

近年来,百业兴旺、面貌日新,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4000元已增加到9160元。2010年村里又打出一眼深水井,经有关部门检验井水为优质水,甘甜的自来水引入各家各户,实行免费。现在家居环境更加宽敞舒适,村里四纵四横的街道路面全部硬化,干干净净,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做事,村里安定祥和。

现该村是街道的两个市级重点村之一。2005年成立老年协会,制有桌凳22席,活动房、乐器、灶、案、音响各两套,用于村里各家各户的红白喜事(也向外村租用)。老协每年都要组织老年人春游一次,重阳节还给老年人发礼品;村民有疾病住院,也前去看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