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消灭晚清大鼠疫,拯救东北,是诺奖提名第一人,如今几乎被遗忘

 新一壶春秋 2021-11-07

中国文明,在明代依旧领先。徐光启主持的《崇祯历书》,对哥白尼的学说进行了认可,而彼时,伽利略正被罗马教廷判处终身监禁。

论及中国文明衰落,有清一朝是转折点,更有人把乾隆说成是“千古第一罪人”。

对于晚清,体无完肤,伤痕累累,卑躬屈膝是使用最频繁的代名词。

但晚清依旧有足够的尊严,或者说是遮羞布。这就是对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的遏制,留下的“封城,焚尸,戴口罩,医院隔离”四大招数,可圈可点。

这场瘟疫,就是1910年11月,在今天哈尔滨道外区突然爆发的鼠疫。时任蒙务处协理的曹廷杰在其《防疫刍言及例言序》记载:6个月至少死了6万人。

疫情很快蔓延至京师,驻北京的各国使馆给清政府施压,外务部右丞施肇基主动请缨,任"防疫大臣",同时,他力荐伍连德为东北防疫总医官。

伍连德,一个几乎被历史遗忘的人,他主推并创建了北京协和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前身、中华医学会,他是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首任校长,被国际联盟卫生组织授予的鼠疫斗士。

24岁那年,他成为剑桥大学的第一个华人博士,并且是含金量最大的医学博士。此前,他还拿下4个学位,分别为剑桥大学医学学士学位、剑桥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剑桥大学外科学硕士学位、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28岁,伍连德来北京,本因袁世凯之邀出任北洋军医学堂的副校长。但因为慈禧之死,袁世凯失势,伍连德被冷落。

接受新的任命后,伍连德没有怨天尤人,他带领唯一的助手林家瑞踏上去哈尔滨的火车。

当时,疫情下的东北人心惶惶,除了日俄医院的医护人员外,整个东三省的西医加起来不超过10人。

而就是这些人,对到来的这场瘟疫也不了解。他们甚至不知道这场瘟疫是通过飞沫传播的,以为是寻常的腺鼠疫。

对于伍连德的到来,并不是所有人都欢迎。从当时以中医为主的主流医疗界,到清廷的地方管理者,他们对伍连德颠覆传统的做法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极力反对。

这其中,反应最敏感的就是时任北洋首席医学教授,法国人迈斯尼。

他极力反对伍连德提出的隔离措施,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性,他故意不穿隔离衣,不戴口罩,直接接触患者,结果,被感染三天后死亡,而他,也成为哈尔滨防疫队伍中唯一一个死亡的西医医生。

伍连德提出的防护措施其实不复杂,在今天我们看来甚至说是常识,但在当年是不可思议的:封城,焚尸,戴口罩,医院隔离。

而对于车站流动人员的管理,当时的隔离时间也不长,仅仅为5天,没有症状就可以解除隔离。但很多人认为这是限制自由。

如果说,人们对于隔离不理解的话,对焚尸就是坚决反对了。因为在入土为安的传统认知中,人死为大,怎可以做出人鬼皆怨的事情。

但,在不断死亡的大背景下,人们被动接受了这种选择。

1910年12月27日凌晨,伍连德和他的助手完成了近代中国的第一例解剖,找到鼠疫杆菌,确定了通过唾液传播的方式。

1911年1月30日,疫情爆发地,哈尔滨傅家甸,2200具尸体为集中焚烧,清政府特别下了道圣旨,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

伍连德成功了,短短67天,他几乎以一己之力,第一次以封锁一座城的方式,将曾吞噬整个欧洲的鼠疫,消灭于中国东北,守护和挽救了千万中国人!

1911年,伍连德担任“万国鼠疫研究会”大会主席。

1913年,世界上最悠久及最受重视的同行评审性质医学期刊之一《柳叶刀》刊发伍连德的长篇论文,主要涉及晚清的东北大鼠疫。当时的署名单位是清政府的东北防疫总处。

1916年,为了传播中国医学,他用英文写出了《中国医史》,为世界了解中国的医学的首部医学专著。

1935年,伍连德因为从事肺鼠疫研究工作,特别是发现旱獭在其中的传播作用,被在广州工作的美国医生嘉惠霖(William Warder Cadbury)向诺奖委员会提名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中国人。

2019年,《柳叶刀》发起“威克利·伍连德奖”,以致敬医界楷模。

从28岁来到中国,到58岁的30年间,伍连德把自己“the best life 奉献给我了中国”,造福于中国人民,而如今他几乎被遗忘了。

1960年1月21日,伍连德在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去世,根据其遗愿,他在北京东堂子胡同的故居捐献给了中华医学会,至今,这栋楼房还原样保存着。

梁启超对伍连德的评价:“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专家程光胜,《伍连德自传》中文本译者,对伍连德的评价“到现在为止,哪怕是院士,有很多都不知道伍连德是何许人也。”

谨以此文,致敬伟大!

参考资料:

《发现伍连德——诺贝尔奖候选人华人第一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年7月第1版

《伍连德是公开资料中首位被诺奖提名的中国人,北京城留下其诸多痕迹》北京晚报·2019.10.1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