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解世界医学难题的小青龙方

 如意姐姐的笔记 2021-11-08

破解世界医学难题的小青龙方

                     ----张仲景VS李可

医界有一句话是医生不治喘,治喘丢了脸。中医界感觉喘症难治,西医界也是束手无策。

百度一下喘病:喘病又叫喘症()是呼吸喘促,甚则不能平卧,喉间有哮鸣声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

喘哮症的发生,主因为宿疾内伏于肺,由于外邪袭人或饮食不当、或情志不调、或劳倦体虚等因素所诱,以至痰阻气道、肺气壅塞而发病。故其发作期的基本病理变代为"优痰"遇感所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气不利。

可以说,这是一个世界难题。而在1800余年前,医圣张仲景却用小青龙汤解决了这一问题。

小青龙是伤寒论的名方之一,我曾因背心处寒凉无比,用小青龙汤二剂荃愈,故对小青龙有异于他方的感情。

一、小青龙原方组成:

在伤寒论原文中,小青龙汤共8味药,具体见导图。

李可讲小青龙.jpg

二、现代与古代的不同:

1、剂量不同:

但是,张仲景是东汉时人,距今1800余年了,经过历朝历代的变化,东汉的药量与现代的明显不同。借着这篇文章,恶补了下我国度量衡发展的历史,见下图:李可讲小青龙.jpg

所以,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必须要了解汉代的剂量与现代剂量的不同。所幸的是,我国历代许许多多值得尊敬的老中医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将剂量向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方向推动。

被中医名家邓铁涛老先生誉为“治大症高手”的李可老中医在1961年至1981年二十年间,曾用超过现代用量的10倍,其中24小时附子的用量则超过现代用量60倍的剂量救心衰垂死病人。其处方已经超过了法定药典的剂量。因剂量过大,有二次用药均是经院长、公安局长双签。

李可老中医为什么有底气用这么大的剂量来治病,是因为一位心衰垂死病人,其家属误将3剂药并作1剂,2小时内服附子四两半,合现代135克,得以救活,后活到80多岁。这一病例得以启发而使用大剂量药物。

这种剂量上的突破,使数以万计的垂死病人得以起死回生。

2、使用不同:

以桂枝、麻黄、芍药、半夏为例。见下图:

李可讲小青龙.jpg

因其两点不同,所以小青龙汤在现代也必须加以变化以适应现代人的体质及生活习惯的变化。

三、适应变化:

但这种变化,却仍然要建立在伤寒论原文的基础上。我们且来看看伤寒原文:

李可讲小青龙.jpg

从原文可以看出小青龙主证为“咳喘”二字,

第一条:心下有水气

第二条:溢饮

第三条:咳逆

第四条:痰饮上泛

第五条: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

此“咳喘”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大法如下图:

李可讲小青龙.jpg

四、治疗大法:

1、从太阳解决可以吗?

既然治疗大法是发汗利水,那么就从太阳入手去解决,对不对呢?

虽然诸症当先解表,开太阳,宣肺窍,汗出则外寒由里出表,小便自利,水饮自消,诸症自愈。

但临床治病,却没有这么轻捷便当。

因为所有的病都是因为人体本身已虚,再加外邪侵入而造成,小青龙汤症尤其如此。我之所以“水气凌心”,原因就是开始感冒没重视,病一点一点深入,再下去很明显的感觉要到少阴了。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反复扶正托透才可以。

2、痰饮转化为水气

此病的“心下有水气”的水气,实际上是痰饮之演化而来。

李可讲小青龙.jpg

由痰饮演化之水气上泛于肺,上气而咳,烦躁而喘。小青龙成为治喘神剂,完全是医圣对此方的驾驭。“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李可讲小青龙.jpg

为什么说见呃逆者危呢?因为少阴的元阳之气,本应下守丹田。现在丹田之气上奔作呃,已见少阴根气不能下守,所以将有亡阳厥脱之变。仲景去麻黄,加附子急温里寒。

以上可以看出:治病的大原则是:“当表证、里证同时存在,若里证急,危及生命,则急当救里。

五、当今的变通:

1、变通思路:

在仲景老先生的基础上,李克老中医结合当今现代人未病本气先虚,甚则未病本气先溃的特点,对小青龙汤加以变通,其变通思路如下图:

李可讲小青龙.jpg

2、小青龙新方:

在上述思路的指导下,李可老中医的小青龙新方如下:

李可讲小青龙.jpg

切记,生生晒参30克是另煎的。白果20克是破壳但不去壳使用的。

此汤的煎服法见下图:

李可讲小青龙.jpg

从医圣张仲景和李可老中医的方剂及服用方法来看,前辈们治学有多么的严谨,从方剂到煎法、服法均条理清晰,一丝不乱。这种严谨的治学,值得我们钦佩,更值得我们学习。

小青龙汤经过1800余年的验证,做为一个治咳喘的方剂出现在伤寒论中,千余年来,治人无数。但囿于记录的不便,千余年来又不知道遗漏掉多少医案医本。当代,李可老中医将小青龙增减使用,又治疗了多少咳喘病人。

而现在有多少人有病就去吃化学药物,用科学的方法限制了自己的思想。从来不知道,原来1800余年前的中国古代真的有治大病的方剂,原来经典有这么多的潜力要挖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