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经方研读】小青龙汤

 明月翠竹 2018-06-27

〔原文〕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

《金匮要略》

【原文2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金匮里的小青龙汤论述参见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方《伤寒论》《玉函经》《金匮要略》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五味子半升 细辛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玉函》八味各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渴者,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微利,去麻黄加芫花,如鸡子,熬,令赤色;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玉函》方下云:芫花不治利,麻黄定喘。今语反之,疑非仲景意。《外台》同。盖林亿校语也,不解经意耳!


【辨证提要】 此为外感风寒,内兼水饮的证治。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风寒外束之表实证,病人素有水饮内停,又与风寒相搏,风寒壅肺,肺失清肃,则咳嗽喘息,咯痰色白质清稀。水饮之邪变动不居,可随三焦气机升降出入,故可见众多或然之症:水饮犯胃则干呕,下趋肠道则下利,蓄于下焦,气化失权则小便不利,少腹满;壅塞于上,阻碍气机则有噎塞感。水气犯肺则喘。水饮证一般口不渴,但如果饮阻气机,气不化津,亦可见口渴。如服药后口渴,则是药已中病,寒去欲解之兆。

【疑难分析】 小青龙汤证为什么有“不渴”、“或渴”、“服汤已渴者”之异?小青龙汤证的病机为外感风寒,内有寒饮,饮为阴邪,故一般口不渴。口不渴表明津液未有损伤。此为小青龙汤证正局。或渴是因为饮邪为病,阻滞体内津液正常代谢,津不化气,不为人体所用,而个别病人亦可能出现口渴,然渴喜热饮且不多饮。在服用小青龙汤之后,水气得以温化宣散,气机畅利,理应津液蒸腾上润而不渴,但由于患水气之时,滋润机体的津液因气化不利而变为病理产物,水气内停,邪水有余而津液不足,服药后,水液初去,津液未充,气机虽利而一时无津可化,故而见渴,必渴而喜饮,得饮渴解。此为暂时性口干,不可多饮。

【病机关键】 外感风寒,内兼水饮。

【诊断依据】 刘渡舟教授提出临床运用本方要抓住几个关键环节:

(1)辨气色:寒饮为阴邪,易伤阳气,胸中阳气不温,使荣卫行涩,不能上华于面,患者可见面色黧黑,称为“水色”;或见两日周围有黑圈环绕,称为“水环”;或见头额、鼻柱、两颊、下巴的皮里肉外之处出现黑斑,称为“水斑。”

(2)辨咳喘:或咳重而喘轻,或喘重而咳轻,或咳喘并重,甚则倚息不能平卧,每至夜晚加重。

(3)辨痰涎:肺寒津冷,阳虚津凝,成痰为饮,其痰涎色白质稀;或形如泡沫,落地为水.或吐痰为蛋清状,触舌觉冷。

(4)辨舌象:肺寒气冷,水饮凝滞不化,故舌苔多见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但若阳气受损时,则可见舌质淡嫩,舌体胖大。

(5)辨脉象:寒饮之邪,其脉多见弦象,因弦主饮病;如果是表寒里饮,则脉多为浮弦或见浮紧;若病久入深,寒饮内伏,其脉则多见沉。

(6)辨兼证:水饮内停,往往随气机运行而变动不居,出现许多兼证,如水寒阻气,则兼噎;水寒犯胃,则兼呕;水寒滞下,则兼小便不利;水寒流溢四肢,则兼肿;若外寒不解,太阳气郁,则兼发热、头痛等症。以上六个辨证环节,是正确使用小青龙汤的客观标准,但六个环节不必悉具,符合其中一两个主证者,即可使用小青龙汤。(陈明等编·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第一版·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19)

【鉴别诊断】 大青龙汤证与小青龙汤鉴别:

大青龙汤证属表寒里热,证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治疗外散风寒,内清郁热。药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石膏、生姜、大枣。

小青龙汤证属表寒里饮,证见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治疗外散风寒,内蠲水饮。药用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

【治疗要点】 温阳化饮。加减法:渴去半夏加花粉以避燥、生津;微利者去麻黄加芫花以下其水气;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以温阳散寒;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以淡渗利水;

喘去麻黄加杏仁以宣降肺气。关于去麻黄的问题:原方后在或然证中有去麻黄说法,为什么?一般的解释,寒饮内停之人,胃阳多虚,而麻黄能发越阳气,故去麻黄,以免阳气更伤,但麻黄本身就有主治咳喘的作用,应是方中主药,岂可去而不用?其实去不去麻黄,当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一般阳虚不甚,可以不去,但阳虚较严重者当去。

【运用思路】 小青龙汤是《伤寒论》治疗表寒里饮的代表方,因其以温化寒饮为主要作用,在临床运用时有表寒实证之恶寒发热、头痛、舌苔白滑、脉浮紧,又有寒水射肺之咳逆倚息不得卧时可用;亦可在无明显表证而见咳嗽突然加剧,痰多而清稀,背上寒冷如巴掌大,或见喘促、心悸、短气、胸满、小便不利、眼睑浮肿等单纯的寒饮证时运用。

1.外有表寒,内有寒饮。《伤寒论》原文40条说:“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本证是外感风寒,内兼水饮,故用小青龙汤外散风寒,内除水饮,表里双解。不仅对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喘息型肺炎、支气管哮喘等证属寒饮阻肺者疗效显著,而且对渗出性胸膜炎有大量胸水者,以及急性肾炎水肿属寒证者,用之均可促进利尿消肿。若水饮阻滞、病势急迫,证见胸闷喘咳、呼吸困难者,可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开闭,以逐水饮。

2.伤寒表解,寒饮伏肺。小青龙汤温化寒饮,在没有表邪之时,亦可使用。《金匮·肺痿肺痈咳逆上气篇》用小青龙加石膏汤治疗“肺胀,咳逆上气”,《痰饮咳嗽病篇》用小青龙汤治疗“支饮不得息”。因本方取细辛干姜半夏五味子,能散能收,温化寒饮,方中的麻黄配桂枝,具有平喘,降逆,温化寒饮之功。

3.饮邪阻肺,治节失职。小青龙汤温化寒饮,调节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因而可治疗寒饮阻肺所致的肺气不利之证。如治疗汗证。从中医学角度阐明出汗的生理病理与营卫关系密切。卫气从上焦肺开发出来,透发于肌表,才能实现肺主皮毛和肺主宣发的功能。那么,这些功能障碍时,就有可能出现病理性的汗出。这是皮毛开合不利之故。今肺有饮邪内阻,治节失职,不主宣发,致汗孔开合失常。予小青龙汤温肺化饮,以绝病本,临床常加麻黄根一味,不仅收敛止汗治标,而且与麻黄相配,一开一合,以助汗孔开合复常。辨治得当,顽疾尽拔。

4.寒饮伤肺,二便异常。《内经》强调“形寒寒饮则伤肺”是肺气失权致病的内在机制,后人提出“肺为水之上源”的理论,是从肺主气,气行则水行,认为肺气得以下降,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反之,不但气喘胸满,还导致小便不利、浮肿的病证。治法上据此道理,主“提壶揭盖”法,即降气行水,利小便,以治疗水肿。这些是临床上一般早已认可和应用的理论和方法,但只认识肃降与通调水道的生理病理关系,并不全面。肃降是体现肺气活动的有效性最根本的特征,故此对肃降的理论仍须进一步深入探究。因为“肃”是“降”的前提,“失肃”是导致“不降”的原因,这是研究病机理论易于疏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肺气为何会“失肃”?除了外邪导致的原因,就是体内病理产物诱发。而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特别重视“痰饮”对“失肃”的作用。用小青龙汤温化寒饮,可以治疗小便不利,水肿,甚至可以治疗遗尿症。

5.寒饮伏胃,脘闷呕吐。小青龙汤功能温化寒饮,不仅对寒饮伏肺有治疗作用,而且对体内其他脏腑的寒饮同样有治疗作用。如寒饮停胃呕吐,表现为遇寒加重,伴脘闷纳呆,苔白腻,脉沉细,为寒饮伏聚于胃脘之证,以小青龙汤温化内伏之寒饮,则呕吐可止。

6.寒饮搏击,伏于骨节。寒饮搏击,伏于骨节,可引起骨骼关节病症。用小青龙汤有通阳散寒,化湿通络之功。湿与饮异名同类,小青龙汤用麻黄配桂枝,善于温经散寒,宣化寒湿,且能温通经络;桂枝与芍药相伍,能调阴阳,和营卫;半夏化络中之饮,细辛温经,温化寒湿;干姜温中阳,散寒湿,以达四肢。故患寒湿痹证,可用此方治疗。用小青龙汤温寒化饮,邪气去则经脉自通。由此思路出发,小青龙汤可治疗寒湿在表的痹证。

7.寒饮内停,清窍不利。中医认为咽喉鼻腔为肺气运行的通道,在饮邪伏肺或寒饮上干清窍时,可导致气道不畅,从而表现出喉咽,鼻腔病症。治疗要通过整体辨证,从调节脏腑功能入手,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根据临床症状,即鼻痒、喷嚏、鼻涕、鼻塞、畏寒、怕热等,结合局部检查,即鼻黏膜的苍白水肿、充血、瘀血(紫暗)、涕色清稀或黄稠等,及分辨病人的个体差异,不同季节等,进行辨证论治。

《经方例释》

小青龙汤方《伤寒论》《玉函经》《金匮要略》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五味子半升 细辛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玉函》八味各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渴者,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微利,去麻黄加芫花,如鸡子,熬,令赤色;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玉函》方下云:芫花不治利,麻黄定喘。今语反之,疑非仲景意。《外台》同。盖林亿校语也,不解经意耳!

【成注】 青龙象肝木之两歧,而主两伤之疾,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则为荣卫之两伤,故以青龙汤主之。伤寒表不解,则麻黄汤可以发:中风表不解,则桂枝汤可以散,惟其表且不解,而又加之心下有水气,则非麻黄汤所能发,桂枝汤所能散,乃须小青龙汤,始可祛除表里之邪气尔。麻黄味甘辛温,为发散之主,表不解,应发散之,故以麻黄为君;桂味辛热,甘草味甘平,甘辛为阳,佐麻黄表散之用,二者所以为臣;芍药味酸微寒,五味子味酸温,二者所以为佐者,寒饮伤肺,咳逆而喘,则肺气逆,《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故用芍药、五味子为佐,以收逆气;干姜味辛热,细辛味辛热,半夏味辛微温,三者所以为使者,心下有水,津液不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是以干姜、细辛、半夏为使,以散寒水;逆气收,寒水散,津液通行,汗出而解矣。心下有水气,散行则所传不一,故又有增损之证:若渴者,去半夏加栝楼根,水蓄则津液不行,气燥而渴,半夏味辛温,燥津液者也,去之则津液易复,栝楼根味苦微寒,润枯燥者也,加之则津液通行,是为渴所宜也。若微利,去麻黄加芫花,水气下行,渍入肠间,则为利下,利者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麻黄专为表解,非下利所宜,故去之。芫花味苦寒、酸苦,为涌泄之剂,水去利即止,芫花下水,故加之。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经曰: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图>。又曰: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噎为胃气虚竭。麻黄发汗,非胃虚冷所宜,故去之。附子辛热,热则温其气,辛则散其寒,而噎者为当,两相佐之,是以祛散冷寒之气。若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水蓄在下焦不行,为小便不利,少腹满。凡邪客于体,在外者可汗之,在内者可下之,在上者可涌之,在下者可泄之。水蓄下焦,渗泄可也,发汗则非所宜,故去麻黄,而茯苓味甘淡,专行津液。《内经》曰:热淫于内,以淡渗之。渗溺行水,甘淡为宜,故加茯苓。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喘为气逆,麻黄发阳,去之则气易顺,杏仁味甘苦温,加之以泄逆气。《金匮要略》曰:其人形肿者,不内麻黄,乃内杏子,以麻黄发其阳故也。喘逆形肿,标本之疾,加减所同,盖其类矣。

【泉案】 此桂枝汤去生姜、大枣,合半夏麻黄丸,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也。凡外有风寒,内有痰饮,动而喘嗽者,此方主之。若内有痰饮,外无风寒者,麻、桂不得妄用。风寒在表而连肺,桂、芍、麻主之;痰饮在里而连肾,干、半、辛、味主之。后人内饮治肾,外饮治肺之说祖此。《经》于大青龙云:无少阴证者宜用,则小青龙为有少阴证矣,或为之证是也,故大青龙无干、半、辛、味,而小青龙有之,则干、半、辛、味,少阴治法也。溢饮并宜两方者,以渴暴多饮之,水或由上焦而半溢于肌表,于大方宜;或由上焦而半溢于中、下焦,于小者宜。其必由上焦,则同上焦肺之部,故麻、桂从同,而余药则异。夫表里俱病,必经于中,方中甘、半,未始不兼及之。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金匮要略》 治咳上气喘,烦躁,脉浮。麻黄(去节) 桂枝(去皮)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洗)各半升 石膏二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小儿服四合。

【案】 此以脉浮、烦躁,与大青龙症相似,故加石膏,则大半变为大青龙汤矣。

《中医十大类方》黄煌老师

小青龙汤《伤寒论》

麻黄三两(10g) 桂枝三两(10g) 细辛三两(10g) 芍药三两(10g) 干姜三两(10g) 甘草三两(10g) 五味子半升(10g) 半夏半升(10g)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麻黄类方中最擅止咳平喘的处方,可推小青龙汤。这张以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为命名的古方,已沿用数千年,屡用屡效。现在依然是中医治疗呼吸道疾患的主要方剂。

关于小青龙汤证,《伤寒论》规定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金匮要略》规定为“咳逆倚息不得卧”。伤寒表不解,意味着恶寒、发热、无汗、身痛等症状依然存在。水气,又称为痰饮、水饮,是指水液停留体内所引起的病变,其表现为浮肿、痰液清稀、胃中有振水音、眩晕、小便不利、背中冷感、腹满等。心下有水气,则意味着患者有咳吐痰液甚多,或背中冷、或胃中有振水音等。因为水气的临床表现复杂,故《伤寒论》中记载了许多或然证。从《金匮要略》的描述来看,小青龙汤证咳喘的程度比较严重。因而,小青龙汤证应是麻黄汤证与水饮证的结合体。其方证如下:

1.咳喘,痰液呈水样或黏液性,量较多,或鼻塞、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

2.恶寒,特别是背部有显著的冷感,发热或不发热,平时无汗,咳喘时可有汗出;

3.苔白滑。

咳喘是本方主治,但多是咳与喘并见,先咳后喘。有时咳喘剧烈,导致咳逆倚息不得卧。 

痰与鼻涕的性状在本方证的诊断中十分重要。其痰液、鼻涕等分泌物必须是量多清稀,呈黏液性的,或如水样。同时,舌苔白滑,黏液满布。为便于记忆,戏称为“青龙水”。因神话中的青龙善倒海翻江,兴风作浪。如果痰液黄黏难咯、舌苔干腻的咳喘,便不是小青龙汤证了。

恶寒也是必见的症状,特别是背部怕冷,但发热、无汗却不定。有发热者,也有不发热者,甚有低体温者,特别是老年体弱者,体温均较常温为低。无汗常见,在寒冷的冬季,出汗更少。但在“咳逆倚息不得卧”的情况下,有的患者可以见汗出,但不可能大汗淋漓。而且,虽然咳喘不休,但神志尚清,无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精神萎靡等证。

另外,前述的“麻黄体质”多见本方证。故了解其平素的好发症状对识别方证有帮助。

——小青龙汤证多见于以咳喘为主诉的呼吸道疾患。20世纪70年代笔者在医院病区工作期间,每年冬季寒流一来,不少老年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患者便旧病发作纷纷入院,其中不少即表现为小青龙汤证。笔者随夏武英老中医治疗多例,见有恶寒发热者,有无热而诉背中寒者,也有头痛干呕者,共同的症状是痰液清稀且多、苔多白滑。小青龙汤对改善症状作用明显。日本森岛氏用本方的颗粒剂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属肺寒型者31例,结果发作停止而获显效者4例(12.9%),有效12例(38.7%),稍有效4例(12.9%),无效8例(25.8%),未见服药后发作次数增加或程度加重者,3例疗效不明,总有效率为64.5%。此外,有效患者血中IgE降低[1]。王氏报告调整本方剂量,重用麻黄、细辛、半夏、芍药,治疗效果更好。1980~1981年共治6例哮喘,服药后半小时~1小时内哮喘即平,听诊两肺哮鸣音大减或基本消失,服完2~3剂后病情趋向稳定。所用处方为:蜜炙麻黄15g,桂枝9g,五味子9g,干姜6g,制半夏30g,细辛6~9g,甘草9~15g[2]。后该报告者又用同法治疗24例,平均病程11.4年,寒喘者15例,热喘者9例,合并右心肥大1例,肺气肿2例,其中20例服药1剂后哮喘逐渐平息或当晚哮喘未再发作,其余4例分别在服6、7、9、10剂后见效。经治后仅1例有反复,其余23例均基本控制[3]。可见本方对哮喘的疗效是确实的。

——过敏性鼻炎的喷嚏、水样鼻涕等症状常是小青龙汤证的指征之一,故过敏性鼻炎用小青龙汤的机会颇多。日本这方面的临床报告较多。冈崎氏治疗60例,其中顽固性患者33例,新发病27例,结果显效18例(30%),有效14例(23.3%),无效25例(41.7%),恶化3例(5%),总有效率53.3%,其中重症的有效率为85.7%,对中等症为49.9%,对轻症为28.6%,对用脱敏疗法的患者也有52%有效。有效病例终止给药后,疗效可维持4~8周,最长为2年[4]。今井氏用小青龙汤颗粒剂为主治疗鼻炎20例,其中过敏性鼻炎16例,急性上感2例,急性副鼻窦炎和急性鼻炎各1例,结果显效1例,有效12例,微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症状改善以中止鼻涕为最快[5]。栗山氏对屋尘性过敏性鼻炎经1~3年脱敏疗法而未见改善的29例患者用于小青龙汤颗粒剂进行治疗,连续给药3周,结果自觉症状改善21例(72.4%),鼻镜检查改善14例(48.3%),并见血中IgE、组胺下降、cAMP上升[6]。

此外,小青龙汤对感冒、花粉症、春季眼炎、胸膜炎、急性肾炎等也有有效的报道。

本方虽然为辛温大剂,但只要辨证正确,一般无明显副作用。宫田氏报告治疗53例小儿患者,发现不按证给药的25例中5例出现恶心头痛,停药后迅速消失,而按证给药的33例平均服药达两年九个月未见副作用[7]。

若方证不符,施于舌红苔干燥者,或有出血倾向者,或咽干口燥者,或干咳无痰者,或身热多汗者,则极易引起头痛、动悸、大汗、失眠、出血等副作用,应加以注意。 

[1]森岛昭.小儿科诊疗,1978,41(2):103

[2]王华明等.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12):15

[3]王华明等.福建中医药,1983,(5):61

[4]冈崎等.耳鼻咽喉科临床,1981,74(3):367

[5]今井真三.中医方剂研究,1979,(5):11

[6]栗山一夫等.アレルギー,1980,29(5):227

[7]宫田隆夫等.小儿科临床,1986,39(9):2101

《经方实验录》

小青龙汤证(附列门人治验)

张志明住五洲大药房

初诊十月十八日暑天多水浴,因而致咳,诸药乏效,遇寒则增剧,

此为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

净麻黄钱半  川桂枝钱半  大白芍二钱   生甘草一钱
北细辛钱半  五味子钱半   干姜钱半    姜半夏三钱


【按】张君志明为余之好友,尝患疔毒。自以西药治之,增剧,因就余以中药治愈,乃叹中药之神。自后恙无大小,每必垂询,顾余以事冗,居恒外出,致常相左。某晨,君又贲临,曰:咳嗽小恙耳,何中医久治不差?并出方相示,则清水豆卷、冬桑叶、前胡、杏仁、赤苓、枳壳、桔梗、竹茹、牛蒡,贝母、瓜蒌皮、冬瓜子、枇杷叶之属。因询之曰:君于夏月尝习游泳乎?曰:然。君之咳遇寒则增剧乎?曰:然。余乃慰之曰:此证甚易,一剂可愈,幸毋为虑。因书上方与之。越二日,来告日:咳瘥矣。即为书下方调理焉

二诊十月二十。咳已全愈,但觉微喘耳,此为余邪,宜三拗汤轻剂,夫药味以稀为贵。

净麻黄六分 光杏仁三钱 甘草八分

余屡用本方治咳,皆有奇效。顾必审其咳而属干水气者,然后用之,非以之尽治诸咳也。

水气者何?言邪气之属于水者也。

如本案张君因习游泳而得水气,其一例也。

又如多进果品冷饮,而得水气,其二例也。

又如远行冒雨露,因得水气,其三例也。

更如夙患痰饮,为风寒所激,其四例也。

凡此种水气之咳,本汤皆能优治之。

顾药量又有轻重之分。其身热重,头痛恶寒甚者,当重用麻桂。其身微热,微恶寒者,当减轻麻桂,甚可以豆豉代麻黄,苏叶代桂枝。其痰饮水气甚者,当重用姜辛半味,因此四者协力合作,犹一药然,吾师用五味尝多至三钱,切勿畏其酸收。其咳久致腹皮挛急而痛者,当重用芍草以安之。否则,轻用或省除之,奏效如一。要之小青龙证。在里为水气,在表为咳(咳之前喉可常作痒)其表证之重轻,初可勿拘,其舌苔亦不必限于白腻。遑论其他或喘或渴或利或噎哉?此皆经验之谈,不必泥于书本者也。本年夏,友好多人皆习游泳,耽之不倦,虽雨天不已,一月前后,十九患咳,余悉以本汤加减愈之。

曹颖甫曰:予近日治丁姓妇十年痰饮,遇寒即剧,日晡所恶寒而喘,亦用此方。方用麻黄三钱,细辛二钱,乾姜三钱,白术三钱,半夏二钱,桂枝四钱。服经二剂,咳喘略减,而无汗恶寒如故。再加麻黄二钱,合五钱,细辛加一钱,合三钱,外加杏仁四钱,炮附子四钱,效否待明日方知。然则姜生治张君, 两用轻剂而即效者,实由本年新病,不同宿疾之未易奏功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