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德功益气消胀逐水汤 【组成】沉香、木香、制乳香、制没药、牵牛子各10g,琥珀5g,炒槟榔、制鳖甲、生牡蛎各30g,黄芪、茯苓、赤芍各30g,当归15g。 【用法】日1剂,水煎分2次服。30天为1个疗程,一般用药1~3个疗程。均采用低盐饮食,卧床休息。腹水>60mm者加用利尿药:氢氯噻嗪50mg,螺内酯40mg,每日2次口服;或适当给予人血白蛋白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功效】软肝化坚,健脾利湿。主治肝硬化。 【方解】益气消胀逐水汤中当归、黄芪补气养血,赤芍凉血活血,生牡蛎、鳖甲软坚散结,沉香、木香、槟榔宽中行气,牵牛子荡涤泻下,使腹水从二便分消。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健脾利水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当归、黄芪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肝损伤、防止肝糖原减少、促进肝细胞再生,使肝功能恢复正常;赤芍能改善肝微循环,增加肝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使肝脾回缩,减少腹水形成;生牡蛎、鳖甲能抑制肝脾结缔组织增生,提高血浆蛋白水平,有一定软肝缩脾效果。 【医案】冯某,男,46岁,农民,1999年12月5日以“肝炎后肝硬化并腹水”收住入院。自述1986年春曾患“黄疸”,在县医院住院月余,黄疸消退而出院。1996年秋因与人发生争执而出现胁痛、腹胀,曾服中西药物(药名、剂量不详)症状缓解。去年春天又现腹胀、纳差、乏力、神疲,在县医院B超检查示脾大、腹水,肝功能异常,诊为肝硬化腹水。住院治疗,曾给予输液、口服利尿保肝药物(剂量不详)而缓解出院。今年以来,自觉疲乏、纳差,时有腹胀,曾在当地间断性服药。1个月来腹部渐大,食后腹胀更甚,倦怠乏力,大便时干时稀,小便量少色黄。查体:形体消瘦,面色晦暗,巩膜皮肤无黄染,前胸有数枚蜘蛛痣,肝掌,腹壁青筋显露,肝脾触诊不满意,腹部移动性浊音,下肢水肿。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2.8×10L,血小板35×10L,肝功能:谷丙转氨酶78U/L, 总胆红素26.8umol/L, 白球比例A/G=0.76。B超示肝光点粗密, 脾大8.6cm,腹部液性暗区7.8cm;CT检查结果与B超相一致。舌紫暗边有齿印,脉沉细。中医诊断:臌胀,气滞血瘀型。西医诊断:肝炎后肝硬化腹水。证属脾气虚弱,气滞血瘀。治以益气健脾,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口服益气消胀逐水汤,加用保肝西药并静脉输注白蛋白10g(周2次,连用4周)、利尿药(氢氯噻嗪75mg,螺内酯60mg,每日1次,视尿量情况而增减)。如此治疗月余,症状基本消失,血常规基本正常,肝功能正常,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1.07,B超检查示无液性暗区。为巩固疗效,出院后继服益气消胀逐水汤6个月,随访至今病情稳定。 【按语】肝硬化腹水属中医“臌胀”范畴。乃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等瘀积于腹内所致。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之证。本虚是指肝、脾、肾三脏功能俱损,标实是指气滞、血瘀、水停。虚与瘀互为因果,肝病虚损严重、抵抗力低下,微循环障碍而致肝大,形成癥积肿块,此因虚;而脏器瘀滞、血不循经,津液外渗而出现腹腔积液,此因瘀。在治疗上,强调补虚与祛瘀。补虚:重在补脾以绝水源,补肾重在补阴,以期水生涵木,肾旺肝荣乃治本大法;祛瘀:一是软坚消结,以除癥瘕;二是化瘀行水则腹水可消,此乃治标之法。治疗大法应以攻补兼施为原则,宜化瘀利水与扶正补虚并举。 【方源】引自《名中医肝病科绝技良方》。 |
|
来自: 你到哪里去了呢 > 《精绝实战、白芍治肝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