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你孤独 就像很久以前 长星照耀十三个州府 的那种孤独 年轻时很爱诵读海子的诗歌,就那样大声地读着,清泪也就像他诗句中说的那样“铅水一样滴落”。他最让我动情的诗句有很多,这几句无疑就是其中之一。 现在老了,看看快四张的人了,被老婆孩子热坑头煨着,像露珠一样清净的孤独感很少有了,常是为了能多挣百十块钱,或者是多花了百十块钱而愉悦。但有时,也会想起躁动又安静、热闹又孤独的年轻时光,会不由得探究那时候为什么孤独? 还是海子的诗歌给我了答案。那一种孤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广场恐惧。长星照耀十三个州府,无边空旷的天空,孤独闪耀的星光;无边空旷的大地,孤独寂寥的州府。这正是典型的广场恐惧。在那样年轻的时候,青春隐秘的思绪是不能对任何人讲的,只有自己一个人排谴;年轻活跃的思维常达到思想家也难以达到的极端,也是不能对任何人讲的,也只有自己一个人琢磨。就是这样的情况下,就醉入孤独和沉默了。 这是我以前的理解,但到了有小孩之后,我才更深一层次地理解到,孤独其实并非青春所独有,那是与生俱来的一条河流,贯穿了生命的始终。 孩子是在哭声中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为什么会哭,她孤独,离开熟悉的母腹,感受到的是十分陌生的环境,她就哭了;到孩子熟悉了环境,特别是熟悉了父母的怀抱之后,她开始哭得少了,但是当她一觉醒来,一旦发现不是在父母的怀抱中,周围没有父母的气息,她就又会大哭了。哭就是为了引起人的注意、关怀。这样的孤独,其实并非孩子所独有,即使成年了,走到空旷的野地里,人们还是会唱起歌来,那歌声其实也是自己和假想的人说话;走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即使有再多的人,哪怕是一个社交家,也会显出他的局促来。这也是那种孤独在作怪。 孤独的人,总是渴望排谴孤独。“帘外风吹竹,疑是故人来”,朋友成为排谴孤独最好的药。 所以,读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作家刘震云说,这是因为孔子近处没有朋友,朋友都在远方,他很孤独,他也在抱怨,在骂人,骂身边没有朋友。 此言得之也。 然而,这话却是借别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只能说明刘震云自己很孤独。“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那心情只是自己的,并非鸟的、花的。 从孔子这句话来看,这里的朋并不是指朋友,历来的注释家都注释得明白:“同门曰朋”。并且孔子这句话也是对弟子说的,并不是自己心情的表达,他是在为弟子们高兴,远处的人都来和你们一块学习,你们怎么能不高兴呢?这里的高兴原因至少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你们跟着我值吧,看,远处的人都慕名来,向我学习;二是,你们伙伴更多了,不会太孤单了。 并且,“远方”也不是现在意义的“远方”。古代汉语,特别是孔子那个时候,很少有这样的双音节词,一般都是一个字一个意思。这里的“远方”也是两个词,“远”指远方;而“方”的意思是“并”,注家也注得明白,“方,并也”。如《尚书》中“兄弟方来”,就是兄弟两人一起来。 然而,孔子说这话时,其实也是很孤独的。孔子办学,据《史记》上说是:“定公五年,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从这里看,孔子和鲁迅早期的情绪是一样的,同辈里找不到知音,只好寄希望于青年,希望通过教育青年可以给自己一点希望。这样的情绪,不是孤独又是什么呢? 所以,刘震云说孔子没有朋友也是正确的,不过,他把论据用错了。孔子也是和刘震云一样,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看到远处的人结伴来学习,他为弟子们高兴,其实也是为自己高兴,那种孤独感毕竟少了一点呀。 可是,问题又来了,“有朋自远方来”,本是极热闹的事情,怎么古人和今人都从中感受到了孤独了呢?唉,其实,孤独是根子,热闹不过是叶子,叶子组成的树冠有多大,树下面的根就有多大。贾宝玉爱热闹,正是他心境孤独的写照。这从心理学上来说,就是补偿心理在起作用了。 (这是十多年前的笔记了。今天冷,穿了冬衣还觉得冷气往脖子里钻,手也冷,搓搓手想打字,却不知说什么。想起古代一个诗人的诗: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年轻时一个人租房住城中村一农户家顶楼一间小房子内,喝酒看书。一个同事到我那儿看了之后,向领导汇报说,一地酒瓶子。虽显夸张,却是极传神的描绘。看书常读《聊斋》,常意乱神迷,期待真有鬼狐突然到来。那时候真盼着有一个人说话呀。十多年过去了,从而立到不惑,到过了知天命之年,天命是啥?至今不了然。但那种孤独感似乎少了,或者说是麻木了,或者说是真正理解了矛盾无处不在,不再为遇到一些事情而长时间被一种情绪左右了。天冷了,该呼朋引伴,弄两杯喝喝了。--2021年11月8日) 这是俺的公众号,请亲们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