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1、标题用“仨”而不用“三”,在于本文所论乃三个百年的不同,所以不用一般量词“三”。2、本文摘自拙文《“文学图像论”之可能与不可能》(后为《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总序”(代)。3、之所以摘要重发,乃有感于李泽厚先生逝世后各种网贴,其中有种网贴使我不明就里:纪念、怀念?还是……?于是在朋友圈发帖如下:李泽厚先生去世后,我的挽联是“特立独行,学界枭雄”。“枭雄”者,非一般英雄之谓也,为达目标,往往有反常之举,从而授人以柄。所以,我们在纪念他时,应将此“柄”与其贡献分开。例如此帖载李泽厚曰:“我说21世纪应当是教育学世纪, 也是说应当重新确立“意义”, 不能像20世纪一味地否定意义、解构意义。通过教育, 重新培养健康的人性, 便是重新确立意义。”在我看来,将20世纪定义为“一味地否定意义、解构意义”显然欠妥;恰恰相反,这个世纪意识形态严重冲突;如果是指解构主义,他们所解构的是“逻格斯”而非意义,只要有人类就有意义。如此严重错误出自如此大学者,不可思议,但又被作为纪念文章任意流布,不当。……学者的力量是学术,学术的力量来自谨严之学风;一旦学风失手,任何“学术”都可能被怀疑。4、发帖后,回想起自己也有类似话题,于是摘抄后重发;尽管角度不同,但不失一说。】  ……就“世界文学”的总体性而言,王国维处于两个世纪之交。在他之前的19世纪,显然是一个集中关注“文学与社会”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以“真实地再现社会”为己任的批判现实主义成了文学的主流。表现在文学研究方面,就是以法国文论为代表的文艺社会学的兴起。“文学艺术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文艺社会学最基本的文艺观,也是它研究文学的出发点。从这样一种基本观念出发研究文学艺术,文艺社会学就必然侧重文学艺术的社会性判断,文艺和社会的互动关系是其基本主题。[①]于是,“文学与社会”也就成了19世纪文学研究的基本“母题”[②],侧重文学的价值判断是其主要特点。“文学与社会”之所以成了19世纪文学研究的母题,除批判现实主义这一最直接的文学背景之外,最根本的还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所导致的社会矛盾,包括马克思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和实证哲学在内的社会思潮则是它的思想资源。王国维之后的20世纪则是一个集中关注“文学与语言”的时代,或者说“文学与语言”是20世纪文学研究的母题,文学之语言形式是其关注的焦点和出发点。“文学与语言”母题源自19世纪的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对于19世纪的社会现实而言,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尽管也是一种抗争或批判,但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不可能成为主流话语或核心命题。“文学与语言”之所以在20世纪跃升为文学研究的母题,一方面有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作为它的直接背景,更有索绪尔之后现代语言哲学和符号学的兴起。就整个20世纪来说,意识形态问题已经上升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矛盾,在一系列战争或冲突的背后,无一不是意识形态的对峙。而所谓“意识形态”,说到底是“表意”问题;而所谓“表意”,说到底又是语言问题。[③]于是,语言理论开始兴盛并且引领一代风骚,对于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于是,文艺创作在语言形式方面更加别出心裁,“反传统”和向文学惯例挑战成了作家乐此不疲的游戏。注重语言形式的创新或“革命”,不仅成了20世纪文学创作的主流表意风格,也成了这一时期文学研究的主要选项。按照这样的思路继续展望“图像时代的到来”,我们似乎有理由做出这样的推断——21世纪或将是“文学与图像”的世纪,“文学与图像”或将成为21世纪文学理论的基本母题。如是,王氏“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将在另外的意义上被改写,他的文学研究路径也将随之有所改变。例如,仅仅研究《屈子文学之精神》是不够的,还要研究屈子文学与图像的关系;仅仅言说《人间词话》是不够的,还要言说诗词和图像的关系理论;仅仅描述《宋元戏曲史》是不够的,还要描述戏曲戏剧的“语图关系史”;仅仅有《红楼梦评论》是不够的,还要对《红楼梦》和图像的关系进行评论……。这样,文学研究的空间将被大大拓展,文学研究的路径将被另外分支,文学研究的学术理想将被重新定义。毫无疑问,这里所展现的是不同于王氏时代的新的学术地平线,可谓不仅“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同时,一代有一代之“新学”、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研究。我们不妨将这一“新学”命名为“文学图像论”,以便于判断“文学与图像”作为21世纪文学研究的基本母题是可能的。这就是我们在“世界文学”的视域中所描述的现代学术史的演变踪迹:从19世纪到20世纪,文学研究的母题经历了从“文学与社会”到“文学与语言”的脱变,并且正在朝向21世纪的“文学与图像”渐行渐近,可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④]“文学与图像”如果真正成了21世纪文学研究的母题,那么,毫无疑问是应和了时代的呼唤和期待,同时也是“图像时代”赋予文学研究走出当下窘境的“凤凰涅槃”。为明确起见,现将我所理解的“世界文学仨世纪”列表如下: 时段 | 文学 (文论) 母题 | 典型文学思潮 | 世纪 显学 | 人类面临的 主要问题 | 19 世纪 | 文学 与社会 | 现实 主义 | 广义 社会学 | 劳资关系引发社会矛盾 | 20 世纪 | 文学 与语言 | 现代 主义 | 语言学 | 意识形态(文化)冲突,即“表意冲突” | 21 世纪 | 文学与 图像? | 后现代 主义? | 语言学 图像学 | “表意冲突”将继续,另有“图像表意”异军突起 |
注释: [①]关于文艺社会学,本人在拙著《文艺学方法通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初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修订版)中已有详细阐发,此略。 [②]本文所使用的“母题”概念,也可称之为“核心论题”,意指某一时代或时期处于主流或核心位置的学术论题,其它论题多和这一论题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或者说是由这一论题延宕、生发而来的文学理论话题。 [③]关于语言问题为什么跃升为20世纪人文科学的“母题”(核心话题),本人至今没有发现相关研究以便参考。在没有论证的前提下我在此提出这一观点仅供参考,并欢迎方家批评讨论。 [④]刘勰:《文学雕龙·时序》,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71-675页。 · 人文学术之中外镜鉴 · · 文艺理论之铄古成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