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宪章‖世界文学仨世纪

 稷下问学 2021-11-08
说明1、标题用“仨”而不用“三”,在于本文所论乃三个百年的不同,所以不用一般量词“三”。2、本文摘自拙文《“文学图像论”之可能与不可能》(后为《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总序”(代)。3、之所以摘要重发,乃有感于李泽厚先生逝世后各种网贴,其中有种网贴使我不明就里:纪念、怀念?还是……?于是在朋友圈发帖如下:李泽厚先生去世后,我的挽联是“特立独行,学界枭雄”。“枭雄”者,非一般英雄之谓也,为达目标,往往有反常之举,从而授人以柄。所以,我们在纪念他时,应将此“柄”与其贡献分开。例如此帖载李泽厚曰:“我说21世纪应当是教育学世纪, 也是说应当重新确立“意义”, 不能像20世纪一味地否定意义、解构意义。通过教育, 重新培养健康的人性, 便是重新确立意义。”在我看来,将20世纪定义为“一味地否定意义、解构意义”显然欠妥;恰恰相反,这个世纪意识形态严重冲突;如果是指解构主义,他们所解构的是“逻格斯”而非意义,只要有人类就有意义。如此严重错误出自如此大学者,不可思议,但又被作为纪念文章任意流布,不当。……学者的力量是学术,学术的力量来自谨严之学风;一旦学风失手,任何“学术”都可能被怀疑。4、发帖后,回想起自己也有类似话题,于是摘抄后重发;尽管角度不同,但不失一说。】

正文
 ……就“世界文学”的总体性而言,王国维处于两个世纪之交。在他之前的19世纪,显然是一个集中关注“文学与社会”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以“真实地再现社会”为己任的批判现实主义成了文学的主流。表现在文学研究方面,就是以法国文论为代表的文艺社会学的兴起。“文学艺术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文艺社会学最基本的文艺观,也是它研究文学的出发点。从这样一种基本观念出发研究文学艺术,文艺社会学就必然侧重文学艺术的社会性判断,文艺和社会的互动关系是其基本主题。[①]于是,“文学与社会”也就成了19世纪文学研究的基本“母题”[②],侧重文学的价值判断是其主要特点。“文学与社会”之所以成了19世纪文学研究的母题,除批判现实主义这一最直接的文学背景之外,最根本的还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所导致的社会矛盾,包括马克思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和实证哲学在内的社会思潮则是它的思想资源。
王国维之后的20世纪则是一个集中关注“文学与语言”的时代,或者说“文学与语言”是20世纪文学研究的母题,文学之语言形式是其关注的焦点和出发点。“文学与语言”母题源自19世纪的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对于19世纪的社会现实而言,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尽管也是一种抗争或批判,但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不可能成为主流话语或核心命题。“文学与语言”之所以在20世纪跃升为文学研究的母题,一方面有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作为它的直接背景,更有索绪尔之后现代语言哲学和符号学的兴起。就整个20世纪来说,意识形态问题已经上升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矛盾,在一系列战争或冲突的背后,无一不是意识形态的对峙。而所谓“意识形态”,说到底是“表意”问题;而所谓“表意”,说到底又是语言问题。[③]于是,语言理论开始兴盛并且引领一代风骚,对于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于是,文艺创作在语言形式方面更加别出心裁,“反传统”和向文学惯例挑战成了作家乐此不疲的游戏。注重语言形式的创新或“革命”,不仅成了20世纪文学创作的主流表意风格,也成了这一时期文学研究的主要选项。
按照这样的思路继续展望“图像时代的到来”,我们似乎有理由做出这样的推断——21世纪或将是“文学与图像”的世纪,“文学与图像”或将成为21世纪文学理论的基本母题。如是,王氏“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将在另外的意义上被改写,他的文学研究路径也将随之有所改变。例如,仅仅研究《屈子文学之精神》是不够的,还要研究屈子文学与图像的关系;仅仅言说《人间词话》是不够的,还要言说诗词和图像的关系理论;仅仅描述《宋元戏曲史》是不够的,还要描述戏曲戏剧的“语图关系史”;仅仅有《红楼梦评论》是不够的,还要对《红楼梦》和图像的关系进行评论……。这样,文学研究的空间将被大大拓展,文学研究的路径将被另外分支,文学研究的学术理想将被重新定义。毫无疑问,这里所展现的是不同于王氏时代的新的学术地平线,可谓不仅“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同时,一代有一代之“新学”、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研究。我们不妨将这一“新学”命名为“文学图像论”,以便于判断“文学与图像”作为21世纪文学研究的基本母题是可能的。
这就是我们在“世界文学”的视域中所描述的现代学术史的演变踪迹:从19世纪到20世纪,文学研究的母题经历了从“文学与社会”到“文学与语言”的脱变,并且正在朝向21世纪的“文学与图像”渐行渐近,可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与图像”如果真正成了21世纪文学研究的母题,那么,毫无疑问是应和了时代的呼唤和期待,同时也是“图像时代”赋予文学研究走出当下窘境的“凤凰涅槃”。

为明确起见,现将我所理解的“世界文学仨世纪”列表如下:

时段

文学

(文论)

母题

典型文学思潮

世纪

显学

人类面临的

主要问题

19

世纪

文学

与社会

现实

主义

广义

社会学

劳资关系引发社会矛盾

20

世纪

文学

与语言

现代

主义

语言学

意识形态(文化)冲突,即“表意冲突”

21

世纪

文学与

图像?

后现代

主义?

语言学

图像学

“表意冲突”将继续,另有“图像表意”异军突起

注释

 [①]关于文艺社会学,本人在拙著《文艺学方法通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初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修订版)中已有详细阐发,此略。

[②]本文所使用的“母题”概念,也可称之为“核心论题”,意指某一时代或时期处于主流或核心位置的学术论题,其它论题多和这一论题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或者说是由这一论题延宕、生发而来的文学理论话题。

[③]关于语言问题为什么跃升为20世纪人文科学的“母题”(核心话题),本人至今没有发现相关研究以便参考。在没有论证的前提下我在此提出这一观点仅供参考,并欢迎方家批评讨论。

[④]刘勰:《文学雕龙·时序》,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71-675页。

· 人文学术之中外镜鉴 · 

· 文艺理论之铄古成今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