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平县名儒高笃镛德泽碑

 东敬后学汲古录 2021-11-08

清明扫墓时,游子返故里。

文师邀我去,拜会群中友。

多年未来临,村中大变样。

高家举人事,近日正钻研。

问询村口人,领我到门前。

老伯乃曾孙,祖上两举人。

家谱已丢失,尚有一碑存。

开得老院门,赫然见碑题。

高夫子德泽,毛孺人贤淑。

八十四年前,清明节谷旦。

老伯云此碑,原来立坟前。

合力翻背后,细看有序文。

端来一盆水,擦拭见真颜。

长篇大文章,不及细细看。

连拍若干张,皆不太清晰。

近前看老屋,杂草已上檐。

老伯云此院,全依襄垣样。

举人当年事,幸有石碑存。

他日再重来,抄录传后世。

这是清明节当天写的,回来细看拍的照片,得了些重要信息,如高笃镛逝世于1920年,和刘笃敬同一年去的,今年都是逝世百年。

群友张叔正好是高举人同村,回老家扫墓,文老师邀我前去拜会一下,拜会之前顺便走访了高举人后人。我也不敢贸然前往,恰好之前有高家后人在公众号留言,便联系了。她就是老伯的女儿,在外地上班,也是老师,长我几岁。问到祖辈的事,姐姐说她爸爸了解的多些,读过我之前写的文章,于是就有了那天与古碑的初见。

去时匆忙,没有细看碑文,照片又有些模糊之处,一时琢磨不透,于是心里便念着这事了。同时想到那天向另一群友打听他家村里一块老碑的下落时,说是已经找不到了,心里头更加觉得紧迫。

昨天没课,便搭车去了村里,先到老伯家喝了口茶,问有无书籍传下来,说没了,破四旧时五大平车的书都被没收了,很可能都被烧了。说到村里关于高举人同辈高七爷的顺口溜,“高七爷,人能行,放了(扩大)村子盖学堂”,老伯说学堂还在,于是先去瞅了瞅。

                        男学校

随后,遂去了老院抄碑。碑在砖堆里躺着,有点重,不好搬动,我便蹲下身子,在碑的左右上下仔细看。一竖竖文字抄录完毕,大概花费了一个多小时。老伯先是四处打量了老院子,后来索性坐下来看着我抄。只有树上的风声飘过耳朵。

老伯说,这院子是当年高举人按照襄垣县的房屋布局建的,后来儿子死了,心败了,就没盖成,是后辈人又弄了些砖瓦重盖的。院子里原先住着几家人,后来陆续盖了新房住出去了。老伯又说,高举人没有直系后人,是他父辈的两兄弟过继顶门的,碑上头有名字。

抄完碑已过晌午,老伯领我过家吃了一餐便饭。又说到家谱,他说前些年被藏家谱的后人卖了,那时也没有这意识,这几天还打听了一下,收藏者要价不低。这碑算是难得的一件遗留物,当年在坟地的另一头,原先还有碑亭和石柱对联,大约是文革那阵移回来的,他打算移到自家院子里保护起来。

饭后,老伯开着电动三轮车送我到邻村东汾阳的街口。等了一阵,便搭了顺车先到汾城街口。下车步行到文庙,门里头上了锁,我吆喝了一声,门房师傅过来开了门。问我做什么,我说到西墙根那堆残碑里找一块碑,他说破碑有啥看的,我说耽搁您几分钟,拍个照便走,他才随我进去了。

要找的那块碑是刘伟兄发现的,经他整理了,编入新版的《南高刘氏图籍》中,我一看文末落款的“艮所”就怀疑和高笃镛有关,艮所正是他的号,这次顺便核实一下。很快便找到了,碑名《筹置阎曾公生祠暨办理差徭颠末记》,可惜缺了角,背后也没来得及看。看着遍地的残碑,顿生伤悲:碑者,卑处之石也。它们静静地躺着,经受一年又一年风吹日晒雨淋,说不定哪天啥也看不清了。建议有关部门先把这块碑保护起来,随后组织一些专家把这些碑整理整理。文化和历史的记忆一旦丢失真是难觅,碑文一旦模糊了真是难办。许多承载村庄记忆的碑早已不知下落,余下的残碑也有不少价值,亟待保护整理研究。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老碑重新站起来!

按照刘伟兄整理的碑文,讲的是光绪年间山西发生灾荒,户部尚书阎敬铭和山西巡抚曾国荃奏请朝廷减免百姓差务徭役,当时县里设有清徭局,刘笃敬曾出资垫办差务,后来刘氏倡议捐资为阎公和曾公建生祠。建成后,议定每年正月初十祭拜。后刘笃敬北上任职刑部,恰好堂兄刘笃康卸职回乡,他积极参与清徭局事情。民国时部门裁撤改革,刘笃康倡议理清清徭局原有积存余钱,交割清楚。而高笃镛也曾参与其事,所以特地撰文把这事的始末记下来。落款处看到了艮所高笃几个字,镛字只余下一个角。

关于太平县征收徭役之事,文庙还有一块碑记录比较详细,碑文上也有刘笃敬、高笃镛等官绅名字,碑名《太平县差徭章程》,三晋石刻大全襄汾卷中有收录,可以参看研究。

天气忽而转阴,飘了一两点雨,我别了门房师傅,便到街口搭车回了家。打开电脑匆匆整理了抄录的碑文,有几处模糊难辨,还请教了一些同好,有些涉及的人名也一时没法查清,日后再慢慢研究。好在高举人一生事迹在碑文中都有记载,在他逝世百年后,后生如我辈还能知道些前贤事迹,实属荣幸之至。

刘笃敬和高笃镛,都是举人,年龄相仿,同年去世,一个经商,一个从教,在各自领域里都是翘楚,二人又有不少交往,堪称太平二笃,值得我们后人铭记。

附:高笃镛德泽碑,由其学生李兆熊撰写,按碑文记载高举人曾在连村李家私塾任教多年,李兆熊可能是连村人。

碑正面 :

碑首中间 流芳百世

碑身文字自右往左依次为: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岁次丙子阴历三月清明节谷旦

清授修职郎佐襄垣县儒学训导乙酉科举人高阜庸夫子德泽碑

敕封孺人高师母毛太孺人贤淑  碑

(碑字大写置底,位于两列中间)

清授文林郎吏部拣选知县癸卯科举人襄垣门徒连笃敬三鞠躬

承继孙 高安桂 安喜

次爱女高玉萼 外孙吕安权 立石 

碑背面:

碑首中间 永垂不朽 

大 广文阜庸高老夫子德泽    

    阃范师母毛太孺人贤淑   碑序

(大和碑序位于两列中间,字大些)

注:广文指儒学教官,阃范指妇女的道德规范。 

正文:

余自束发读书,即受业于高老夫子之门,夫子讳笃镛,字阜庸,艮所其号也。咸丰癸丑(1853)夫子年七岁,随四叔增生饴本公(高膴原)省祖(看望祖父)于阳曲县学署。祖讳日午,字丽端,号踞汾,嘉庆丙子(1816)科举人,荐升太原府教授。夫子在任读书,一切诗词歌赋、经学、地舆(地理学的旧名),皆祖父口讲指画,一手教成。

年十六,返归梓里。承家学之渊源,好先民之矩矱(规矩法度)。洗云樵宗师(明清时对提督学道、提督学政的尊称,即学政,清中叶以后,派往各省,按期至所属各府、厅考试童生及生员,均从进士出身的官吏中简派,三年一任)入泮(科举时代学童入学为生员称为入泮),黄孝侯宗师(此字模糊,存疑)(大意这两位学政任职时,高笃镛先后成为生员和增生)。同治丁卯(1867),就馆(到主人家授徒)汾城郑虎先生仿蜗家塾。癸酉(1873),就馆于连村李子美先生聚奎书屋,教授十五年。甲戌(1874)岁试,谢鹿石(上鹿下石)伯宗师以郡庠生考取一等第三名,补廪(明清科举制度,生员经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增生可依次升廪生,谓之补廪)光绪乙酉(1885)乡试,中式第二十五名举人。戊子(1888)二月,偕李景沆西游,至兰州西宁一带,归著《关陇绝游》,在本庄养正家塾设帐授徒。统计近三十年及门诸生,或出仕,或治家,或学医道,或尽公务,皆夫子循循而善诱者也。

庚寅(1890)会试,由举人授教职。甲午(1894)七月,选授襄垣县训导。视事(就职治事,任职)后,慨念久不发科(科举考试应试得中),即设法振兴,旋因科举改章,谕示(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的指示)论策义作法、中西学异同,以资启迪。嗣是(此后),该县门徒连笃敬西安中式癸卯科(1903年)举人,人才发远。或曰:此夫子前数年提倡之力也。

壬寅(1902)年,潞郡(潞安府)俞久甫太守(知府俞恒)知夫子品行端方、才学素著,适逢补行大计(官吏每三年一次的考绩),特加考语(古代考核官吏成绩的评语)。蒙赵抚宪(对巡抚的尊称)牌示(张贴在布告牌上的文告)卓异(清制,吏部定期考核官吏,文官三年,武官五年,政绩突出,才能优异者称为卓异),以任满六年详请(上报请示)保荐(保举推荐)。蒙刘学宪(学政)札示,遵照领咨,赴部引见(授官时文官由吏部带领朝见皇帝)。乙巳(1905)年,蒙抚宪张安帅(时任山西巡抚张人骏)调委本省商务局总文案。旋(不久)奉部章,改设农工商局,局宪(局长,疑是刘笃敬)详委该局稽核兼支发。连办数年,经理公款不下数十万金。及其交卸也,综核出入,丝毫不爽(不差),局宪、局绅咸敬服之。

宣统辛亥(1911),告假回籍。值晋军起义,徭役繁兴,清徭局绅以夫子曾任局事,措置咸宜,请仍旧赞襄(辅助,协助),始毅然复出。凡欢迎南军(南方革命党军队)、请止北军(以北洋军为首的北方军队),皆夫子首先设法,亲身冒险。

民国壬子(1912),公举县议会正议长,即宣言于大众曰:值此共和世界,必须议会与行政公所和平处事,方能相与有成。癸丑(1913)年,宗圣社成立,票举正讲长,又宣言于大众曰:圣道(圣人之道,特指孔子之道)无一不该,及古今事迹、中外情形,均当以圣道折衷(调节使适中)之。用是(因此),定期讲演,只尽义务。至于研精经义,考证史事,随时讲说,记录成帙,或已梓,或待梓,现在积有十余种

丙辰(1916)正月,夫子年届七旬,熊(撰文者李兆熊)与族兄吉五等拟商庆祝,夫子援引家规,力辞不可,愿以寿考先人者,行祝告(谓祷告于神灵)礼,聊以补多年之缺陷,不愿以寿一己者增一生之罪戾。

师母毛太孺人,汾城大南关道光辛卯(1831)科举人既丰公(毛既丰,光绪太平县志有小传)之侄女,岁贡遇风公(毛遇风,光绪版县志有简介)季女,光绪乙亥(1875)恩科副榜公周(毛公周,光绪版县志亦有名录)之胞妹也。温惠淑慎,贞静端庄。馈豚(古代婚嫁礼仪,“舅姑入室,妇以特豚馈,明妇顺也”,这里代指成婚)而后,奉翁姑(公婆)以孝敬闻,处家庭以贤淑称。无事不出闺门,有暇即勤妇职,洵为(实在是)巾帼之丈夫,堪作闺阃之完人。

生有二子:长男履爵,光绪己丑(1889)二月身亡;次男搢爵,青年入泮,民国丁巳(1917)十一月病故。戊午(1918)三月,孙安饴见殇。生有四女:长适(嫁)北膏腴生员王尔昌,次适古城生员吕兆基,三适新绛泽掌庄卫汉章,四未字(旧指女子尚未许配)而殁,冥婚高家庄。

庚申(1920)冬月,夫子卒,年七十四岁。壬戌(1922)四月,师母卒,年七十七岁。今现在称未亡人(旧时寡妇自称)者,只有次令爱吕门高氏孝女也。欲报劬劳(劳累;劳苦)之恩,久存立碑之念。今逢夫子九旬,独出大洋五十元,欲立碑于坟茔之东以光泉壤犹泉下,地下。指墓穴)。令其子吕安权请序于余,熊忝列门墙,受业最久,蒙教最深,知夫子行谊亦最悉。一则景仰恩师之教泽,一则表扬师母之贤淑,一则褒奖令爱之孝思不匮(指对父母行孝道的心思时刻不忘)也。有此一举而三善备焉,爰不揣固陋,谨综其生平梗概而为之序。 

清授修职佐郎 吏部候选儒学训导 邑庠优行增贡生 县议会议员 门徒李兆熊 鞠躬撰文

前任汾城县县立第四高级小学校校长 汾城县财政局主任 外孙婿 关应祖 鞠躬书丹

注:李兆熊,疑为连村人。关应祖,西汾阳村人。

高举人七十寿诞时,祝寿人名单之一,宏健兄提供,书丹的关应祖和立碑的吕安权均在其中。据碑文吕安权父亲吕兆基,即高举人二女婿,是富商古城吕家的。名单上的吕应镛疑为同一家,或许是吕安权祖父,待考。

按碑文记载,高笃镛著书十余种,目前搜集有《五洲地名略》一书,此外仅有文章若干。网上查得高举人著有一本《读书转关集》藏于北大图书馆,日后有机会可以去看看。

碑文中记载高举人任宗圣社正讲长,有资料记载,见《孔教十年大事》,宗圣社算是后来成立的洗心社的前身。

发起人是刘笃敬和张心源,正讲长高笃镛,副讲长王渊通。

曾查得两条相关记载,可惜没有找到原文图片,以后慢慢找。

当是一则报道,可能记载成立情况及人员构成。

这个是个照片,弄不好会有高举人等前贤的照片。

                 东敬后学贾岗生

相关:

襄汾民国名儒高笃镛讲演二则:清明上坟之孝心和旅客思家之归心

襄汾举人高笃镛:《高氏累世先人之芳躅》

看看100多年前襄汾人编的地理课本

襄汾汾阴洞龟蛇图碑的年代和故事

汾城县洗心社成立讲演辞及社员名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