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斯拉公司老板马斯克的思维方式:第一性原理

 探为观指 2022-05-17 发布于江苏

动手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已经严重落伍了。根据网上的信息,早在2016年3月社会各界开始广泛探讨“互联网思维”的时候,我们这边儿就已经热烈地流行过“第一性原理”这个概念了。据说当时很多投资人看项目的时候都是这样问别人的:“你这个项目的商业模式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

那么究竟什么是第一性原理呢?网上的百科介绍说,这是一个计算物理或者计算化学的专有名词。由于世界上99.99%的人们都不会去研究量子物理,我们可以直接忽略它的科学定义,用马斯克大老板的话来理解这个概念。

马老板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通过第一性原理,我把事情升华到最根本的真理,然后从最核心处开始推理。

按照这段话,第一性原理约等于我们平常讲话时经常用到的“根本原因”、“基础原理”、“核心道理”等等。这样讲比较抽象,我们用马老板的亲身案例来稍微解释一下。

特斯拉公司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是个电动汽车公司。第一批特斯拉汽车叫Roadster,2008年交付购买者。但是卖的时候发现,实际成本为每辆12万美元,严重超过其原先承诺的定价10万美元。马斯克不得不思考:这个电动车怎么搞才能成功?

这里插播一则旧闻:苹果公司曾经于1983年推出了智能掌上电脑,名字叫“牛顿”,售价700美元。1983年的700美元相当于今天的十几万人民币的购买力。东西确实是好东西,但是太贵了就没人买得起,必然面临商业失败。苹果智能手机在1983年的二十多年后推出,获得了今天大家都知道的成功,可见83年的那个东西过分超前了。

当承诺10万美元售价的特斯拉Roadster的成本要12万美元时,特斯拉早晚要亏得关门。于是马斯克启动他的第一性原理思维方式,开始追究问题的根源:为什么成本这么高?

他很快发现了电动汽车的最大成本来自电池。那么顺着电池继续往下挖掘,他发现自己的团队直接从市场上购买生产电池的原材料,通过自己研发的工艺生产组装,可以将电池的单位成本从600美元每千瓦时,降低到80美元每千瓦时。

于是特斯拉自己搞出了电池的生产流程,然后自己设计了自己的“超级工厂”,在自己的超级工厂里面生产电池组、动力系统和整车。再于是,特斯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特斯拉一直以来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产能瓶颈。马斯克再次发挥他的第一性原理思维模式,找到了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制造业国家。

通过特斯拉的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出,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思维方式,就是一种追根溯源的倒推法:从眼前要解决的问题开始,分析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再分析产生原因的原因,一直倒推至无法继续回溯的程度。

当然,现实的生产生活与学术研究有一定的区别。现实的生产生活要考虑成本问题,比如特斯拉研究电池成本,最终回溯到从商品交易所直接购买大宗原材料。如果要继续回溯的话,也是可以的,比如连原材料都不买,直接建设实验室,合成锂离子电池所需的各种元素。做到这一步,理论上可以,但是现实中成本不划算,也就不必回溯到这一步了。

这样看来,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可以用一种通俗的方式来表达:尽一切可能用“原材料”信息,通过最基本的因果关系和逻辑推理,来进行问题的推导与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而不利用“半成品”信息来推导与分析。

这就好比做蛋糕,从面粉、水、鸡蛋、糖等基础原材料开始一步一步地制作,而不依靠一些半成品,比如超市里卖的调配好的蛋糕粉。如果更进一步,那就从自己种小麦、养鸡生蛋、自制蔗糖等等更加溯源的步骤开始。你会发现,如果做到这一步的话,再持续拍成视频放到网上,你是不是就成了某个著名的现象级网红了呢。

用这种方法做吃的,能够保证健康有机无污染。用这种方法思考问题,你会发现把问题“想对”(或者叫作“获得最优解”)的概率会大大提升。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我们平时思考问题的时候,很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利用“半成品”的基础上的。这里的“半成品”的意思就是过往的经验或者别人提供的信息。

比如,走技术路线炒股的人都知道K线图,那么K线图的走势,到底能不能成为判断未来股票价格走势的有效依据呢?

用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来炒股,基本思路应该是这样的:买还是卖,先要研究股票涨还是跌的决定因素到底有哪些;穷尽列出影响股价的所有因素之后,逐一分析每个因素对应的真实现状;最后将所有的现实信息综合起来,分析并得出股票到底会涨还是会跌的结论。

在这个例子里面,“现实信息”就是“原材料”。任何道听途说的、股评新闻里的、教科书上写的东西,都可以归类为“半成品”。而一切“半成品”都有一个核心潜在缺陷:你怎么知道这个“半成品”是怎么来的,如何验证它的真实性与品质高低?

当然,说到这一步,不可避免地会有人提出一个质疑:如果所有的思考活动,都要进行“原材料”的采集工作,那不是持续在做“重新发明轮子”的工作吗?有现成经验和前人总结的规律直接使用,不是效率更高吗?

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问题。

第一性原理,从字面上来看,已经体现出它的精髓:“第一性”,就是最原始、最根本、最基础的意思。它的本质就是用真理来推导现实的发展,一切结论才能是最准确的。

而经验,都是人为创造的,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掺杂个人偏见的。如果经验就是真理本身,或者是从真理推导出来的推论,那么直接采用就非常提高效率,是完全正确的。

如果经验是特定时间、特定条件、特定环境下诞生的特定经验,那么直接利用到其他场景,非常可能出现不适用的结果。

比如非常经典的一个现象,叫思维定势。网上流传很广的一个例子是:一个两次被赶出办公室、天天睡懒觉、嗜酒如命、还抽鸦片的人,是二战时期的美国、德国、还是英国的领导?答案是这个人叫温斯顿·丘吉尔。

因此,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到底是完完全全追根溯源地挖掘一切“原材料”信息,还是部分采纳“半成品”经验,首先就是确定“半成品”经验的可信度;其次就是兼顾做决定的时间要求;再次,就要权衡挖掘“原材料”信息的综合成本。

首先,“半成品”经验的可信度越高,那么就越值得采纳。比如流传时间很久的一些经典著作,可信度就远高于朋友圈里流传的一些“专家建议”。

而做决定的时间限制越短,那就越需要缩短决策流程,从而更多地采用“半成品”经验作为思考的依据,比如公司要推出一个新产品,需要营销部门在限定时间内拿出一个营销方案。

最后,获取“原材料”信息的综合成本,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限制条件。比如上面说的营销方案,肯定需要做市场调研,而市场调研的目的就是要获得消费者需求、竞争者状况这些一手“原材料”信息,但是调研的范围越广、样本越大,那么成本也就越高。因此这就需要综合权衡,要多大程度上获取“原材料”信息。

说到这里,有关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也探讨得差不多了。其实我倒是有几个小技巧可以帮助目前还没有建立这种思维方式的朋友,那就是想问题的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做事情的时候,多问几个“然后呢”。这样,想着想着就容易溯源到“根本原因”、“基础原理”、“核心道理”上面了。

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网上有人说“选择比努力重要”。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选择”重要的核心道理就是时代大趋势的能量远高于任何个人努力的能量,选对了方向就能乘着大趋势获利,“猪遇到风口也能被吹上天”。

但是,大家想过怎么做“选择”吗?你在“选择”上花费了多少时间和多少资源呢?成功人士的“选择”,仅仅只是运气好、恰巧选对了风口、碰对了时机吗?用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开始思考吧,说不定有一天,你也会遇到投资大佬对你说:“你这个项目的商业模式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