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自己生命的“记者”——序绵阳晚报小记者七周年作品集《“七”向未来》

 江湖一刀 2021-11-08

做自己生命的“记者”

人生一世,莫不是光阴的过客。所不同者,有的人只是匆匆行走,匆匆来去,有的人则会在意身边的风景、眼前的物事——他们会偶尔停下脚步,悉心观看,静心冥想,甚至用心记录,倾心描摹,只言片语,或连缀成文。

后者,可能是诗人、作家、画家、摄影师、新闻记者——他们,可统称为“记录者”: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记录生命的所来所去,所得所失……

“记录者”,是否可以简称为“记者”?或者说,“记者”,是否可以称为“记录者”?

记者,素被称作“无冕之王”:虽头无冠冕,却有王者之风,于社会,有极大影响,于世事,有极强作用。法国皇帝拿破仑曾说:“记者的笔可抵三千毛瑟枪。”尽管有人考证,毛瑟枪在拿破仑死后半世纪才出现,他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但此语引用者众,至少说明认同者不在少数。另一方面,文字和文章自有力量,也的确不可小觑。

写这些文字,正好是第22个“记者节”。这是中国仅有的4个行业性节日之一(其他三个:护士节、教师节、医师节)。这样的“法定节日”,既说明记者的重要,也表明记者的荣耀。

记者的所有记录,都是事后的,事情发生以后,再到现场采访,并作记录。事情尚未发生,就开始书写的,要么是未来学家,要么是科幻作家。有意思的是,英语里的记者一词为“reporter”,“porter”是“搬运工”之意,而“re”,表示“向后”或“重新”之意。这是否意味着,记者就是新闻事件的搬运工——用他们的发现和记录,将事件从现场搬运到报纸上?

“搬运”,意味着原封不动,意味着如实、真实。记者的职责,首在真实可信的记录。

比真实更重要的是,真相。不明真相的记录,是无用的,甚至不可信的。真相往往是被遮蔽的,隐藏在细节中的,要逼近和探明,需要认真调查、多方求证、严格核实、审慎追问。

美国著名新闻人普利策曾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上的了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地发出警告。”记者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观察,发现,审视,对可能的问题或状况,发出预警,对不公不义的事情,表明态度。所以,记者也被称作“正义使者”。

显然,这说的是好的记者——好的记者,既要记录事实,又要揭示真相。好的记者,能把这个世界的真实和真相带给我们,哪怕这真实很沉重,哪怕这真相很残酷——记者的眼睛和文字,能让我们对这世界,有更多了解,更深理解。

我当然知道,《“七”向未来》这本书的作者,虽被叫作“记者”,但并非专业人士;他们现在虽是“小记者”,也并不意味着以后必然就是“大记者”——跟他们说这么多专业记者方面的话,不太合适;倘再以专业记者的素养和精神要求他们,更不妥当。

但我记得,有人说过“记者就是记着”的话,记着,就是记录着。或许,记录着的人,即“记录者”,都可称作“记者”?所以,我愿意把这些稚嫩的,与“真正记者”几乎无关的文字,看作这些“小记者”对自己生活场景的记录,对自己心海涟漪的描摹。他们用纤敏的心,真切地感受着这世界,用笨拙的笔,真实地记录着这世界。

我愿意相信,他们就是自己生活和生命的记录者,或者说“记者”——当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笔墨去书写,用自己的话语去表达,他们就是在为自己曾经的生活,留下印痕,为自己曾经的生命,留下记忆。

更何况,他们只是孩子,孩子的别名就叫“未来”,10岁左右的孩子他们的未来,充满无限丰富的可能——倘若他们,能够从自己的生活和生命开始,从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开始,坚持记录,坚持书写,不断拓展自己的世界,不断提升自己的眼界,他们中的某些人,或许就能在未来,成为真正的记者。

以此为序,祝福他们。

2021年11月8日,记者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