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来找我做咨询的90%是女性,而且都觉得自己比窦娥还冤?

 昭德心理官方 2021-11-08

做心理咨询已经有几个年头了,纵观过往的咨询记录,发现90%的来访者是女性,和大部分来访者的交流大多是在他们对身边的人和事进行控诉中度过。

但实际上来访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职场精英、颜值担当,是什么让她们带着愤怒甚至怨气来寻求心理咨询?

受害者心理究竟伤害了谁?

我们先来看几段咨询的对话:

@和男友分手后的来访者A-博士在读:

为什么我三年的青春都搭进去了,他却因为这么一点小事和我分手?是你把我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你得对我负责。

@结了婚的来访者B-500强财务总监:

为什么我老公就是不愿意承认他自己有错呢?明明是他伤害了我!

@考研失败的来访者C-毕业于一本院校:

为什么总是我最倒霉?为什么就我的生活这么悲惨?老天也太不公平了,好无力!

图源: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

@和男朋友吵架的来访者D-父母都是老师:

作为男盆友,不是应该懂我在想什么吗? 为什么每次都要我来提?最典型的一个特征是喜欢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十足的“受害者”,将问题和责任推到对方身上,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陷入痛苦中。

受害者模式在咨询中很普遍,简单说就是来访者习惯了把自己和其他人,乃至咨询师放在了对立面。

作为咨询师,自然面对有着受害者心态的来访者,常常出现被挑战的局面。

心理学家曾做过相应的研究,发现人的信念是行为的主要驱动力。

以上四个案例中的来访者正好映射了四种信念系统:

A-托付心态,我的快乐和幸福是由你来决定的,你需要为我的人生负责;

B-所有的焦点都在非黑即白的认知上-我是对的,那么老公就是错的,容易忘记彼此在沟通中想要达成的目标;

C-我没有办法掌控我的生活,当你认为只有自己才是最悲惨的那个,也就放弃了寻求新方法的念头;

D-应该化思维,我们是男女朋友,你就应该如此对我,“应该”这个词也是受害者心理的罪魁祸首,在来访者身上出现的频率也是最高的。

图源:电影《师父》

这四种信念系统都是限制性的信念,限制了来访者的思考,用大白话说,就是来访者的大脑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

呆在那种极度受伤的感觉里一动不动,什么也不做,只一个劲问对方怎么办?问老天怎么办?这是一个双方耗能的过程。

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受害者模式上瘾?

现实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关系模式,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只有处在受害者的位置上才是安全的,这是一种对自己强有力的“否认”的防御机制。

在这些限制性的信念系统背后,受害者可以不用为自己的失败承担任何的风险,可以寻求他人对自己额外的情感付出,甚至可以逃避自己内心隐藏的真实感受。

图源: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

经常会听到来访者指控自己的丈夫或另一半,是他做得不对,这样就可以理所当然地扮演一个弱者,而弱者更容易引发别人的同情,帮助来访者集结了家人,亲人和朋友的支持。

同样也可以逃避不完美的自己仍需要成长的事实,“甩锅”后,自己就不用成长了,哪怕代价是一直浸泡在痛苦里,别忘了,除了快乐、痛苦同样也会让人上瘾,只要你习惯了这种模式。

包括前来向咨询师寻求帮助,抱着受害者的心态,一定程度上可以获得咨询师无条件的关注和疗愈,甚至让自己的撒泼、哭闹、放肆变得合理化,因为我有理啊,我是对的啊(心理学上把这种行为也称为退行,心理上退回到小孩子的状态)。

比如有些来访者会认为自己一路成长而来的遭遇都是父母没有给到自己很好的原生家庭造成的,所以自己的失败颓废等等都应该由父母来买单。

所以,TA不是无法走出受害者的生活,只是把自己变成一个悲惨者成了TA的选择。

如何通过咨询

摆脱自己的受害者情结?

“受害者角色上瘾”的来访者不管是对咨询师,还是对要从受害者模式中走出来的来访者自身都是极大的挑战。

咨询的开始,来访者必然会有很多隐藏的情绪需要情绪和外泄,此时咨询师对来访者给予的同理共情能够让来访者感受到被接纳,其实这部分也是来访者一直期待从原生家庭中获得的。

最重要的一步是咨询师帮助来访者一起完成信念的重构,调动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

在咨询中,如果帮助来访者把中心放在觉察感受和体验的部分:认识到自己其实也可以选择不做“受害者”。 

来访者所要做的就是当自己无法很好地从受害者的角色里出来的时候,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探索三个问题:

第一:让你愤怒,记恨的人有没有对你来说好的品质?是否给了TA正面的人设?

第二:TA有没有做过一些事情是让自己比较感动的?

又或者是当生活糟糕地一塌糊涂,自己是否曾经也有过成功光鲜的时刻?

第三:自己内心真实的需要是什么?TA有没有准确地接收到?

来访者在反复练习思考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受害者的感受能更好地得到平衡,从而也能够从“对方就是坏人人设”的固化思维里逐步走出来。

当来访者开始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倒霉蛋,周围的人或事也有给予过自己正向的东西,那么来访者就已经开始从受害者的神坛上走下来了。

另外,和觉得没有办法,感到无力的来访者交谈会发现,其实他们当下所遭受的境遇并非绝境,只是没有满足他们内心最想要的那个期待,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其他选择。

对于来访者自身而言,其实也不难看到自己是背负着一个“没有办法”的逃避的壳的,而信念的重构就需要从改变自我对话的说辞开始,试着把我没有办法变成当下虽然不是我最满意的,但是我仍然可以有其他的选择。

从痛苦开始,就让自己从痛苦结束,要想跳出受害者模式的循环,就需要从过往角色中寻求解脱的感觉中出来,真实面对自己的痛苦和需要。

最后,期待所有的来访有一天都能带着力量去爱,而非带着自己的弱点去爱去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