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学习易经,能够做到这3点,说明你真的读懂了

 数字人生6688 2021-11-08
相信很多想学易经的朋友都有这样的经历,买了很多书,看了很多资料,依然是不得其门而入,刚开始无比兴奋进入,最后却是垂头丧气放弃。可以说,这是因为没有遇到好老师引路的缘故。
在古代,由于各方面条件有限,人们想要学习什么东西,几乎都要拜师,像《易经》这样的大学问,更是非得有老师指导不可,靠自学甚至都无法入门。
那么,这就带出了另一个问题,我们要拜师学习易经,当然要找到一个真正懂易经的人,那我们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读懂了易经呢?在此我们根据易经启发给我们的智慧,提出3个判断标准,以供大家参考。
1.不走极端,从容中道
易经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思维,就是中道思维,这个思维在儒家被孔子解读为中庸之道。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第九章》
当下有一个很令人沮丧的现象,就是中道和中庸被太多人曲解了,最主要的曲解方向是平庸和和稀泥。
其实真正的中道和中庸,是一种极其高明的智慧和境界,所以有“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说法。中庸真正的意思,是不走极端,转而寻求动态的合理,也就是保持动态的阴阳平衡。
我们就以现代人对待易经的态度来举例。有部分人认为,易经这类经典,是早就过时的东西,一点都不科学,完全就是迷信。还有部分人认为,易经是神一样的玄而又玄的学问,只有极少数有天赋的人才能看得懂。
与此同时,有部分人坚决拥护某一位易学大师的解读,对于其他解读一律排斥甚至攻击。还有部分人面对一大堆解读易经的书,不知道该相信哪一种,于是迟迟不敢翻阅。
以上这些情况都是极端的代表。一个真正懂得易经的人,不会走这样的极端,不管面对什么学问或者什么人事,他总能找出其中的平衡点。
2.包容心强,虚怀若谷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吕氏春秋》
易经这门学问本身,就有包罗万象的特点。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可以说宇宙人生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从易经中找到答案。
那么我们作为一个易经的学习者,当然也要有这样的胸怀,如果没有这样的包容心,说明这个人也没有真正读懂易经。
自古以来,有无数人给易经做过注,能够流传下来的经典注解很多很多,有的主要从易理方面解读,有的主要从象数方面解读。
我们没法说谁的注解最准确,或者说谁的注解最符合原意,其实易理和象数都只是易经的一个部分,如果非要二选一或者将二者割裂开来,那岂不是舍大取小了吗?
从易经本身的角度来看,世间的各种学问,只要方向是向道的,那就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适合或者不适合的问题。
条条大路通易经,我们只需要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路,同时包容和理解别人的选择,求同存异,殊途同归,最终我们才能拥有真正的和谐社会。
3.安于时位,待时而动
时和位是易经当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脱离了这两个概念,我们不可能读懂易经。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系辞》
易经是智慧中的智慧,学习易经最重要的就是增长自己的智慧,那么一个人是否能够做到安于时位,也可以用于评判他的智慧水平。一个人做到了安于时位,才可能待时而动。
在这个时代,我们很容易听到各种抱怨的声音,有的人抱怨自己出身不好,有的人抱怨社会不公,有的人抱怨子女不孝等等,其实这都是不安于时位的缘故。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礼记·中庸》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是一个通过自己的修行,做到了安于时位的人。在孔子的一生当中,他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和位置并没有抱怨,于是有了那句“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所以孟子对孔子最高的评价,是“圣之时者”。
当孔子五十岁学了易经之后,他终于明白自己的天命,于是义无反顾的周游列国;当他明白时不我与的时候,他又回到鲁国,专注于删诗书,定礼乐,著春秋等等。
我们认为,一个人学习易经,终极目的应该是增长自己的智慧。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学习易经的人,是否真正学懂了,我们给出了3个标准。
1. 不走极端,从容中道
2. 包容心强,虚怀若谷
3. 安于时位,待时而动
当然,如果一个人一辈子能够做到这几点,哪怕他没有读过易经,甚至没有读过书,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