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

 读原著 2021-12-27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大约在2500年前,孔子去鲁恒公庙观礼,看到了一个歪倾的一瓦罐。孔子问守庙人,为什么不把瓦罐扶正?守庙人说:“这是'佑座之器’——欹(qī),无水时歪斜,装上一半水就正过来了,装满了水,却反而倾倒了。” 孔子由此大为感叹,悟出了中庸之道。他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者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者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中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论语·先进》中有:“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朱熹给《四书·中庸》加注时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中,即是不要偏激,不要走极端,不要不及,也不要过头。
  中,就是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再得出的结果。
  儒家一致主张不走极端,不怨天尤人,也不目中无人,万事万物都能在变化中找到一个致中和的处理方式,当然这是一种修身上的功夫。做到这样,考验的是一个人的自我修养程度。做到这样,更可以将犯错的机率和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一个真正的君子,一定是“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孟子说:“仲尼不走极端,不做过头的事。”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