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报告文学]艰苦创业 桑梓情深——记武汉万方建筑劳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彭方针/程彩霞

 黄石新东西 2021-11-09

艰苦创业  桑梓情深  

——记武汉万方建筑劳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彭方针  

一  
晚饭后,细彭和湾文化礼堂里,坐满了人。有村民代表、家乡父老、理事会成员、有专门从外地赶回来的族亲,还有村委会的工作人员。  
村书记说:“基本情况,上午已跟你们理事会长讲过了。现乡村振兴形势大好,从你们湾至顶坜垴的那段路,虽然不是主公路,但考虑到实际需要,政府还是批准修建。当然,政府只能按规定比率适量资助,剩下的资金,还是要你们自己想办法筹集。另外工期也比较紧,进度一定要快,必须赶在附近的大工程结束前完成,所以只能给大家15天时间。”  
“湾里只有一条路进出,如果把这段路也修通了,那就四通八达了。”理事长补充着。  
“这条路早就该修了,我们后面批的屋基,门口根本不能通车,一到下雨天,出门就是一滩烂泥......”有人抢先开了口。  
“下差几十万呢,按男丁摊算,每人至少是上千元,一下子怎么拿得出来呀?”有人发出感叹。  
“修路我同意,但要出钱,我是真没有。我家的情况大家也知道,正在愁钱建房呢,孩子也要上学,老婆又是三天两头病.....”  
“我不同意修路,占了我家门口的地,这又该怎么算?”  
......  
乡亲们话越说越多,声音也越来越大。  
“好了,大家先安静一下!”理事长终于出声制止,“我们......我们还是听听方针哥的意见吧。”理事长似乎有些迟疑,最后还是鼓足勇气提到了“方针哥”。会场瞬间安静了下来,大家齐刷刷地把目光转过去,看着一直沉默不语的彭方针。  
“行!那我就说几句吧。修路是千百年的大好事,我们也是赶上好时代了,既然有政府扶持,就算再困难,不管怎样,这路一定要修!刚才书记也说了,工期比较紧,如果大家意见不统一,再吵下去也不会有结果。这样吧,我表个态,钱的事我来想办法,虽然我现在也出现资金难回笼问题,但以我现在的条件比大家稍微好一些。”  
彭方针的话刚一出口,人群中又像炸开了锅:有人顿时松了一口气,有人欲言又止,也有人开始激动......  
“凭什么呀,这都是满门应该承担的事,为什么总是拿你来当冤大头?”人群中,有人为他抱不平。  
“前两年建文化礼堂,你已经捐献了100多万,这钱是怎么攒的,大家不清楚吗?都是你的血汗钱啊,人心也是肉长的......”  
“对呀,为建礼堂,你和易涛整整在家一年,自己公司的生意被耽搁了不少,搁谁谁肯啊?”  
“就是,你也不容易,大家看看,他手上的老茧,比我们的还厚......”  

二  
修路的事,说干就干。彭方针先拿出了十万元,交给理事会去协调田地的事,沿路所需征用的田地,大半是顶坜垴的。他一再交代,必须按政策办。  
修路前,出现了几个小插曲。有的不肯让地,有的不肯砍树......彭方针好说歹说,一番周折后,总算把工作做通。不为别的,他的面子,乡亲们还是要给的,毕竟大家碰到困难时,他都有出手帮过忙。  
彭方针是武汉万方建筑劳务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提起他,乡民们无不在背后竖起大拇指,对他交口赞叹。他带领兄弟们发家致富,他帮助乡亲们排忧解难,对家乡的公益事业,他更是不遗余力地大力扶持。渐渐地,他成了族人中的主心骨。也曾有人问过他:“你赚的都是辛苦钱,你帮大家一次两次可以理解,可你一次次出手相助,这样无休无止地付出,就不怕别人把你当傻子吗?”  
彭方针总是淡淡一笑,说:“能帮一点是一点吧,我宁可当个办实事的“傻子”,也不愿意做个只说空话的“精明人”。  

三  
彭方针为人随和,平常沉默寡言,但不管见到谁,总是未开口先带笑。遇到原则问题,他却是极有主见的,心中丘壑别有洞天。他为人低调处事果敢的性格,从小就在苦难中形成。  
1963年2月,彭方针出生在大冶市大箕铺镇下曹村细彭和湾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他出生的时候,上面已有一个姐姐,两个哥哥。在他之后,母亲又生了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因为人口多、劳动力少,家里的日子过得相当艰难。当时父母都健在,日子过得也算苦中有甜。最开始家里只有一间屋,唯一的一张床,父母带着弟弟妹妹挤在一起睡。其它几个稍大点的小孩,晚上就爬楼梯上阁楼睡觉。楼上没有床,只有放粮食的方形木柜,将木柜两两镶拼,再在上面铺好稻草被褥,就成了床。兄弟姐妹们有时也会嬉戏打闹,日子虽然艰苦,但也充满了欢声笑语。  
1974年,年仅47岁的父亲彭义江离开了人世。由于常年吃不饱饭,再加上积劳成疾,这个一家之主的顶梁柱英年早逝,留下了一堆家小。当时年幼的方针只有11岁,最小的弟弟才一岁。  
为了活命,方针从小就会干各种各样的农活:扯猪草、带弟妹、放牛、收粪......  
为了让家里尽量少超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他就一边上学读书,一边利用课余时间放牛挣工分。他负责一大一小两条牛,大牛1天算3个工分,小牛1天算2个工分,这样一天下来,他可以顶半个劳动力。有次放牛回家的路上,他看到一个铁牛模样的东西在前面突突地跑,他想一看究竟,骑到牛背上拼命去追,结果还是没追上。后来听人说,那是家乡第一台东方红的拖拉机,不但可以运粮食,也可以耕地,比牛还要厉害。从那时候起,拥有一台自家的拖拉机,就是他的人生梦想。  

四  
1977年,彭方针上初中了,因为需要住校,他不能再放牛,于是他就利用回家的时间去收粪。那时候农村还没有化肥,生产队提倡用农家自然肥,号召各家各户收粪上交。有固定交粪的日子,也有专门的保管员称重并换算成工分,100斤干粪可抵3个工分。他家有两个粪滘,每次周末放学回家,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着兜箕和锄头,然后满村去找牛粪和猪粪。  
彭方针从小就不太爱说话,但脑筋转得快,人也机灵,在班里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小学时他一直当班长,但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回家干活,上初中后,他再也不肯当班干部了。那时的周末,学校是允许学生留校自习的,可他不能留校,他要回家收粪挣工分。一上完课,他就把书包搭在肩上,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赶。说是书包,其实就是一个用带子拉拢收口的布袋。看到那个滑稽破旧的口袋,同学们明里暗里没少取笑他。多年以后,他当年的同学,现在的妻子,常常满含深情又略带打趣地说:“当年你背的那个口袋,就像叫花子用的”。可当年的小方针,哪里顾得了这许多啊?对于他来说,有饭吃才是天大的事,能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尽管他努力再努力,可还是吃不饱饭,他是同学中吃饭最快的,因为他蒸的稀饭,比任何人的还要稀。当时大哥大姐已各自成家,二哥出去学木匠手艺,还要缴钱给生产队。家里唯一的收入,就是靠母亲养母猪挣猪仔钱。虽然每年也有一头肉猪出槽,可领回来的肉票,都得拿去抵扣超支,或跟人家换粮票,尽管这样,还是不够吃......  

五  
因为家庭贫困,干活分心,1981年高中毕业时,彭方针落榜了。他心有不甘可又无可奈何,想去复读重考,可实在张不了口。在兄弟姐妹中,他已是读书最多的了,村里的同龄人也早就离开了校园,他没有理由再被家里人供养。  
这时候田地已分到户,有些年轻人也开始出卖劳动力挣钱。他在有色农场找到了个挑鱼池的活。干了几个月,他听到了有关陆敦宝的消息。当年有色公司为了安置家属,喊着“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搞起了农场大开发。就在那时,陆敦宝曾在彭方珍的家里呆过。当时的陆敦宝是有色公司的一名车间主任,后来当上了铜录山选厂的厂长。现在已从有色公司调到农场,当上了有色农场的场长。彭方针鼓足勇气找到陆敦宝,没想到陆叔叔还记得以前的事,他感慨地说:“你们当初过得很苦,几乎每天都吃不饱饭,可就算是这样,你们还经常给些红苕我吃,难得啊,真是一家善良的人。”  
1982年,在陆场长的帮助下,彭方针和他二哥同时进到有色金属公司当上了临时工。因为二哥会木工,公司把他们分到了维修车间,专门负责修理门窗户扇、各类木质器具等。彭方针给二哥当下手,边做边学。  
由于彭方针表现好,做事肯卖力,1984年,他被公司转聘为合同工,并调到新下陆总公司。第二年,辛苦了一辈子的母亲,离开了人世,年仅55岁。  
在总公司,彭方针开始接触到基建工程的核心技术。当时已开始流行框架高层建筑,木工要先进入工地,泥工才能施工。木工和建筑业有机结合,有些技术含量高的工艺,需要他这样有文化的年轻人参与并掌握。不几年功夫,他得到领导赏识,被提升为带班班长。  
1994年12月,彭方针调去上海宝钢,做第二期的附属工程。坐了28个小时的火车后,他一下车就直接往工地上赶。一路上的劳累,再加上气候差异,在工地上又吹了海风,第二天,他感冒了。硬扛了几天后,他脚也肿了,腰也痛得不能伸直,身上还发着烧,同事们只好把他送进了医院。病休期间,他了解到一些当地的行情。当时他的工资是每月1350元,平均下来,每天挣45元,跟小木工每天15元比,他对自己的待遇非常满意。可是在上海,象他这样的大工,一天不但可以挣50元,而且每天只需要工作8个小时,不象他们整天没日没夜地干活,根本没有休息日。同工不同酬,再加上团队也出现管理问题,经过几天的思想斗争后,他一咬牙,把干了十年的工作给辞了,决定在上海这个大城市好好闯闯。  

六  
上海的工作没有想象中好找,首先证件就是个门槛。当时上海对外来人口管制严格,要想找事做,三证缺一不可:暂住证、身份证、计划生育证。可彭方针他们是随单位出来的,自己手上没有暂住证,他出去转了几天,最后无功而返。  
回到家乡的彭方针,正好碰上农村双抢,失去工作的他只好先帮家里干农活。已经见过一些世面的他,不甘心呆在家里,两个月后,他决定去武汉找工作。武汉是大城市,就业机会多,也不需要暂住证,招工条件也比上海宽松。他曾试图转行,想找个室内的工作,毕竟风吹雨淋的日子实在太苦了。试了两个单位,都因为试用期长且工资低,他最终放弃,决定做回他自己的老本行。  
两个月来,他几乎走遍了武汉三镇。只要是有吊塔的地方,就有他走过的身影。好不容易进去面试了一家,负责人是两兄弟。弟弟同意了,可哥哥还有些迟疑,拿来图纸考他。彭方针照着图纸,指出工程的重点难点管控点,并一一分析。哥哥当即兴奋地拍着桌子说:“看不出来啊,的确是个人才!你是一个人干呢,还是一个团队?”彭方针这次本来是一个人出来,但想到家中还有其他兄弟也没事做,就说有团队可以带。后来他就回家拉起了一支自己的队伍,做起了丙方承包方。建48层的武商第一大楼,建香格里拉大酒店等,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手里有了几万元的存款。  

七  
不多久,他发现了新的问题:不管他们做了多少工程,可仍在建筑市场没有名气,甚至人们都不晓得他们的存在。高层建筑工程量大,需要多个团队合作才能完成,所以出名的永远是那些大规模的团队。考虑到这些,他决定放弃高利润的高层建筑,要想做出自己的品牌,他们必须承包整栋建筑的工程。他们团队太小,只能把目光投向工程量小的低层建筑。主意一旦打定,他就义无反顾地开始执行。利润低的工程,别人不接他接;环境差的地方,别人不做他做。赶工期的时候,他日夜驻守工地;发现质量不合格时,他总是第一时间返工,直到达标为止。凡是跟彭方针合作过的老板,都对他产生了信任。只要后续有工程,老板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找他合作。彭方针对工人也很讲诚信,不但待遇优厚,而且从不拖欠薪资。就算资金不足,他宁可欠自己亲兄弟的,也要千方百计地把工人的工资发到位。渐渐地,彭方针在建筑行业已小有名气。  
1998年金融风暴后,很多承包工程的乙方,因为不愿意垫资接单,逐渐转行。甲方项目负责人刘经理找到彭方针,鼓励他直接出手承包。彭方针拿出所有的积蓄,再加上刘经理出资借贷,并找建材公司合作,慢慢地,他开始做起了乙方承包方。乙方虽然利润高,但垫资风险大,且资金回笼周期长,为了做大做强,彭方针愿意负重前行。功夫不负有心人,虽然一路风雨,但也终见彩虹,他的事业越做越好,市场越做越大。跟他一起出去打拼的兄弟,个个都买房买车,过上了小康生活。他手下的员工,前前后后有几千人次,有当地的,也有外省的。发工资的时候,看到大家脸上灿烂的笑容,他感到无比的欣慰。是啊,每个员工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需要支撑,在他的带领下,千家万户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八  
其他建筑市场的老板,总是夹着公文包整天出去应酬,唯独只有彭方针,依然保持着最初的淳朴,他整天穿着工作服,跟着工人们奋战在建筑一线。找他签单的老板总是由衷地感叹道:“你做事,我放心!”  
就是这样一个勤俭节约的彭方针,每当乡亲们遇到困难时,他总能在关键时刻出手相助,一次次慷慨解囊,一回回演绎着赤子情深。  

2017年,细彭和湾里做文化礼堂,除去筹集款项,下差的100多万元,全部由他主动承担。建筑礼堂花费时间长,族人中老的老,小的小,有些年壮能干的,为了生计,又不得不出去挣钱养家。他考虑再三,决定把外面的事业交给兄弟打理,自己则带着妻儿回家,主动承担起志愿监工的重任。  
他亲自设计图纸,亲自过问材料,亲自追踪进度。他把满门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施工时,他发现二楼回廊没有按图纸要求做,他当即亲自动手拆除,协助返工。他在家乡一呆就是一整年。在这一年里,他日夜操劳呕心沥血,他既出钱又出力。他的壮举感天动地,声名远扬!  
竣工大典那天,湾里出现空前的热闹。出嫁的姑娘、同族的宗亲、族中的老小、邻乡的客人,大家欢聚一堂;唱戏的、跳广场舞、玩狮子的、舞龙灯的,喜庆的场面一个接一个。在场的每个人都被感染,一个个脸上挂着微笑,脚步轻盈。彭方针看着高大雄伟、且又金碧辉煌的文化礼堂,他百感交集眼眶湿润......  

九  
一条宽阔平整的道路终于建成,在欢庆的人群中,有大冶作协的同志对彭方针作了专访。  
问:“听说有人提议把这条路命名为'方针路’,你不同意?”  
答:“呵呵!大家的心意我领了。要感谢,就应该感谢我们的国家和政府,因为国家的好政策,因为乡村振兴,我们家乡的面貌才有了这翻天覆地的变化。”  
问:“是什么动力让你如此执着地回馈家乡呢?”  
答:“曾经在我家最困难的时候,给过一位叔叔红苕吃,结果在多年以后,他居然帮我安排了工作。也曾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我花掉了身上仅有的2元钱买了4个肉包子,因看到桥头有三个讨饭的母子,我就给了他们仨一人一个。当时有路人看到这种情况,就断言说我以后会发财。我当时还觉得哭笑不得,自己正在找工作呢,到哪里去发财?可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上天真是眷顾了我,让善人有善报!在艰苦的年月,我们尚且能保留爱心,现在日子好了,我们更应该感恩祖国,回馈家乡。”  
问:“请问你公司取名'万方’,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答:“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十万为方,万方为亿,这是我奋斗的目标;另一层意思是我祖上落业时是'万’字辈,到我这代是'方’字辈,但愿我们彭姓家族,八方得利,万载兴隆。”  
问:“对于公益事业,今后你有什么打算?”  
答:“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好!”村书记带头一声喝彩,人群中爆发出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和煦的阳光照耀着祖国大地,整个村庄被映衬得炫烂多彩、如诗如画......  
2021.11.8

程彩霞,大冶大箕铺人,偶有作品散见于《黄石日报》《今日大冶》《新东西》等报刊和平台。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