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杯弓蛇影不是敏锐,是认知偏差——心理咨询札记④

 新用户1096clAp 2021-11-09

一名年轻员工在甲部门因不适应主管过分严苛的要求,调到乙部门。当听说乙部门主管也有认真较劲风格时,该员工像过敏一样立即升腾起焦虑情绪,感到又难呆下去。这不是对外界和环境感知的敏锐,这其实一种认知偏激。


认知偏激,即评价、应付自己不喜欢甚至厌恶的人或事,表现出焦虑性厌恶或恨怨而产生的认知偏差。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例如一名学生写错一个英语单词,老师罚他将所有单词全部重抄10遍。领罚的学生心中淤积了不满。接下来,当老师发出任何教学方面的指令和决定,该生便产生当初罚写单词的反感情绪,随即产生此种情绪推动下的单向思维。这种思维肯定不会是积极正面的思维结果,而是断然否定的思维结果。不论老师采取的教学行为是多么科学、多么高效,该生都会在消极情绪中检索出种种不合理、没意义、甚至有害的理由、证据或依据。这个思维过程就是一种偏激认知过程。轻的可视为偏激性格,重的就可能是心理障碍。

一名高一新生拒绝上物理老师的课,原来是初中时与物理老师有牴牾;一名大学女生干部嫉妒同一团队也很优秀的女生,原来是幼小时与表妹有过在外公家争宠的不良记忆;一女孩一直抱怨爸妈重男轻女,原来是后来的弟弟无形成为家庭的重心;一防范婆婆过多干涉小夫妻生活的媳妇,原来是做姑娘时受够了妈妈事无巨细、大包大揽的全方位严格管束。与那位在新部门“怕草绳”的员工一样,与那位全盘拒绝老师的学生一样,曾经的遭遇,形成了大脑中的潜意识,一旦遇到自以为是的“宿敌”,焦虑情绪像过敏一样上升,失去理性,负面单向思维随即而至。

其实,后来面临的人和事未必就是那样可怕和可恶,而很有可能完全不是当事人的想象,结果可能是化友为敌,颠倒是非,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

走过万水千山,逢过千奇百怪,如果接受过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教育和培训的人,一般都不会让认知产生过激偏差,会历史地、全面地、发展地、辩证地看人看事,尤其会自我反省,不至于一条路走到黑。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许多认知偏差和偏激,都不是价值观问题,而是个性和性格问题。运用心理咨询的技术干预,或者接受心理疏导方面的培训,运用心理调适技术,如运动、深呼吸等,自己对自己实施干预,自行设计对认知进行反思和调控的智慧程序,用积极思维取代消极思维成为自觉,就可以解决认知偏激问题,克服多疑、小心眼、杞人忧天,为莫须有的小事困扰的焦虑情绪,让心情阳光爽朗起,获得健康人生。

心理咨询类文章:

将嫉妒攻击者送心理咨询对不对——心理咨询札记①

三代宽厚大器的家庭为何出了个嫉妒成病的孩子——心理咨询札记②

庆幸这不是“分裂性偏执障碍”——心理咨询札记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