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宋八大家

 沧海一粟1951 2021-11-09
一、韩愈
(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1. 敢为天下先:韩愈一生历尽坎坷:求学,他才华横溢、文采卓绝,却四进考场,24岁进士及第,金榜题名;为官,他几经奋斗、高居庙堂,却直言进谏、触怒天颜,被贬至岭南之地;作文,他领导古文运动,开一代先河,却被当时的很多人嘲讽与排斥。
2. 豪杰何须带刀剑:韩愈所处的唐代中期,藩镇割据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藩镇之间或者相互攻伐或是联合对抗中央政府。中央政府虽多次削弱藩镇却收效甚微,藩镇割据成为唐朝政府的一大顽疾。在面对一次次藩镇叛乱时,韩愈毫无畏惧,前往军营与藩镇者进行交涉,不畏生死,从容不迫。
 3. 文起八代之衰:韩愈一生几起几落,曾经志存高远,寒窗苦读,却在几次科举考试中名落孙山,从不平则鸣,到抗颜为师,从贬谪蛮荒到深入虎穴,能远处江湖,也能高居庙堂,这样一个风华绝代的奇人,留给世人最多的话题当然是他的文学作品,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二、柳宗元
(773年—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今山西运城)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河东先生。
柳宗元 1 世家子弟浮沉记:1柳宗元文学成就极高,出身于名门大族,21岁进士及第,26岁中博学宏词科,青年时代平步青云,求学为官顺风顺水。2柳宗元进入唐朝权势中心的贵人:刘禹锡(比柳大一岁、同年及第),柳宗元中年进入唐顺宗时期的“二王集团”(革新派)。3永贞革新(805年)兵败如山倒: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唐顺宗,太子李纯唐宪宗继位。柳宗元遭遇贬谪至湖南永州(805-815年)。“二王(殒命)八司马(远贬)事件”。4造福一方的柳刺史(815-819年):释放非法抵押的奴隶(穷人借贷的人质),教化民众(大修孔子庙),基础建设(发展生产)。
柳宗元 2 高山流水遇知音:永贞元年,33岁的柳宗元来到永州,开始了长达10年的贬谪生活,从志得意满的政治新星到墙倒众人推的戴罪之身,在苦难的环境中,写出震古烁今的千古名篇《永州八记》,开创了中国山水游记的崭新风格。
柳宗元 3 寓言“魔法师”:柳宗元不仅文章写得好,更具备典范意义,能为后代写文章的人开辟新的道路。柳宗元除了在山水游记写作方面卓有建树之外,他为寓言这种文体的确立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曾经不太被人关注的寓言,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

北宋(赵宋),960—1127年(陈桥兵变-靖康之难),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宋仁宗赵祯开创“仁宗盛治”。

三、欧阳修
(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中期)政治家、文学家,经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
1. 最敢说话的谏官:欧阳修三项特质,1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和提拔人才,欧阳修引导这些天才成群结队走上历史舞台:三苏、曾巩、王安石、苏舜钦、梅饶平、司马光;2有宋代士大夫身上积极担当的精神:人生三起三落,1030年高中进士,仁宗在位晚年受到重用;3有开拓新局面的伟大气魄和才力。欧阳修为了帮范仲淹打抱不平,指责高若讷,对其痛骂而被流放,1036年被贬夷陵(今湖北宜昌)之后没有灰心气馁,而是保持着阳光自信的心态。当宋仁宗面临危机,决心变革,推行“庆历新政”时,为范仲淹和改革派鼓与呼的欧阳修回归京城,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中去。严惩皇亲国戚李昭亮。
2. 不避众怨的执政:公元1045年,欧阳修被贬滁州(今安徽省省辖市,苏皖交汇地区),在长达十年的外放生涯中,将欧阳修锻造成更加成熟稳健的官僚,唯一不变的就是刚直敢言的性格。公元1054年,欧阳修被仁宗皇帝重用。在担任翰林学士以及后来的副宰相期间,他一贯秉持遇事敢言的性格,联合御史台官员扳倒了声名狼藉的宰相陈执中,多次劝柬皇帝早立太子。英宗皇帝继位期间,太后和皇帝水火不容,欧阳修挺身而出,英勇劝柬,最终化解矛盾。
3. 古文别有洞天:北宋文坛一代宗师,不仅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古文写作风格,而且还引领了北宋古文运动的发展方向。欧阳修在古文写作的各个方面都堪称集大成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欧阳修的抒情散文,情韵悠长,议论文有理有据、层层递进、以理服人,形成一种强烈的逻辑张力,产生一种震慑心灵的艺术美感。
欧阳修4 人生自有诗意:北宋文坛的领军人物,不仅在古文写作上开创一代先河,而且在诗词创作上也独领风骚、叱咤风云。北宋时代的诗歌创作与唐诗一脉相承,却也有着自己的独特韵味,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北宋文人,将宋诗的独特性发挥到了极致,由此开创了宋诗一个新颖而广阔的空间。欧阳修的诗歌,在个人风格形成的同时,也从唐诗那里汲取了充分的养分。

四、苏洵
(1009年—1066年),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
1.儿子、丈夫、父亲:(1)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父亲-包容儿子游历山水;发妻程夫人-仁义、智慧、包容,恰当时机引导丈夫,教育儿子、好友欧阳修.父亲苏序:仁者,智者、勇者、达者;了解苏洵,包容儿子游历山水,对其“纵而不问”;发妻程夫人:贤妻,对丈夫理解、包容,百般支持,教育幼儿(1~9岁);二哥苏涣:引导他让他在游历名山时遍访长辈,把苏家的脉络搞清楚。(2)撰写《苏氏族谱》:苏洵在游历中访求先贤,在古书中寻找蛛丝马迹,遍读诸史,完成《苏氏族谱》。(3)17~37岁考科举:《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4)八大家的另类:唯一未中进士,散文大家,思想家。(5)28岁生下苏轼(苏东坡),30岁生下苏辙,37岁放弃科考,但未放弃学业,潜心读书,研学经史,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育大儿子苏轼和小儿子苏辙上。代表作《管仲论》
2. 八大家里的另一家:(1)伯乐:张方平:益州(主管四川)知州,天才:博闻强记,过目成诵,雷简夫:雅州(雅安)知州。都曾向欧阳修推荐苏洵。(2)1057年,苏洵陪子进京科考,苏轼(22岁)苏辙(19岁)高中进士,少年成名。(3)一苏三门惊天下:苏洵到京城后拜访欧阳修,欧阳修评价苏洵“目为孙卿子”(荀子/荀况)并向朝廷推荐。(4)背景:1057年,宋6家齐集京城 :苏轼苏辙曾巩在京科考,王安石在京任群牧判官,苏洵在京成名,欧阳修是主考官。雷简夫的评价:苏轼(聪明可爱,天下文坛盟主-六部尚书)苏辙(谨慎内敛,政坛成就高-宰相)(5)心中的惑、痛、苦:宰相韩琦和富弼都礼待苏洵,但是没有用他;程夫人病逝;拒绝应考:舍人院考试,后接受九品官职。(6)当时王安石名满天下,是一个行动家(主张激进的改革),苏洵是一个思想家(主张温柔的改革),观点不合,两个人相互看不起对方。
 
五、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1. 别样的人生地图:苏东坡擅长茶道、养生,是著名的美食家。精擅各道,因为后半生不停地流放(黄州、惠州、儋州),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苏东坡外放期间,因直爽性格,被新党诬告,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御史台)诗案”,后因曹太后相救而被释放,1079年被宋神宗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此后为人生转折,成就“东坡居士”,完成三首赤壁:两篇文,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1085年宋哲宗继位,苏轼被召还朝,不久又被外放杭州。苏轼两次出任杭州,不但对西湖进行了大规模疏浚工程,还把疏浚出来的淤泥在湖中建了一条长堤,堤上修建了六座石桥以流通湖水(东坡路、学士路);1093年,被小人章惇迫害,贬至岭南惠州(今广东惠阳);1097年,六十多岁的苏轼被远贬海南儋州,“食也无,药也无”,而对残酷的命运、困苦的生活,苏东坡依然自得其乐。
2. 淳厚的情感历程:三个重要的女人:王弗、王闰之、王朝云。1结发妻子王弗死后,苏轼(40岁,正值王安石变法)写下《江城子》来悼念她。王弗不仅在生活上、品行上、情趣上和苏东坡情投意合,甚至在人生的事业上,都能和苏轼志趣相同,是苏轼真正的贤内助。十年之后苏轼在妻子墓前亲自种了三万棵雪松祭奠亡妻。2患难之妻王闰之焚稿:因为乌台诗案;陪伴黄州。3朝云最懂东坡:苏轼写给朝云的诗词最多,因为朝云最能理解苏轼的怀才不遇;陪伴惠州。
3. 最包容的朋友圈:苏辙劝说苏东坡择交宜严,妻子王弗劝苏东坡择交宜慎。苏东坡朋友圈的第一类人是师长:陈公弼、欧阳修,第二类人是弟子,最有名的是黄庭坚。在北宋诗坛上“苏黄”并称,两人亦师亦友,黄庭坚以渊明比喻苏东坡;秦观(秦少游)。第三类人是朋友,文人雅士,农夫、市井之人、方外之友等,可谓包罗万象:文同、陈季常。第四类甚至一度是苏轼的敌人,在政见不一时,曾给他致命的打击,即使这样,苏东坡也能包容。性格爽朗豪放,待人包容、真诚热情,造就千古之下如朗朗明月的东坡居士。
4. 伟大的天才与全才: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难得一见的全才,既是雅文化的宗师,又是俗文化的宗师,也是思想和精神领域的一代宗师。雅文化:不论是诗、词、文、赋,苏轼都是有宋代的一面旗帜。俗文化:美食家,烹饪水平高超,喜欢喝酒,制药,甚至第一个提出“食毕用茶漱”。在思想层面,苏东坡儒释道兼收并蓄,自成一家。不论哪一家、哪一派,都在东坡居士的生命里浑然天成,达到了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
宋朝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
天下三大行书:《兰亭集序》、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黄州寒食诗》。

 六、苏辙
(1039年—1112年 ),字子由,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
1. 弟不必不如兄:1苏辙敬重苏轼:小时候是天才哥哥的跟屁虫。2天才兄弟成长史:在哥哥的影子下,苏辙因为父亲的教育,成了有独立的思想,独特风采的一代文学大家。3一篇文章使朝堂哗然:当年兄弟俩参加科考苏辙写了《御试制科策》在朝堂引起轩然大波。《御试制科策》将宋仁宗骂了个狗血喷头。有人认为苏辙是大逆不道,有人却认为他是难得的正直之士。仁宗不仅没恼,反而对其进行嘉奖,最后苏辙官居副宰相。
2. 兄弟一生一起走:1兄弟同气连枝:苏辙字子由,苏轼字子瞻。哥哥苏轼不拘小节、潇洒旷达;弟弟苏辙稳重内敛、沉静严谨。虽然二人的性格截然不同,但兄弟俩并肩携手、患难与共手足情深。苏辙读书方法:读经典、先读原书再读注本。2一封上梳救兄长: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苏辙向神宗上梳《为兄轼下狱上书》,以官赎兄,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营救苏轼。后苏轼被贬至黄州,苏辙被贬至筠州(今江西高安)。哲宗上台,高太后执政,朝廷重新启用旧党,两兄弟重返京城,苏辙做到门下侍郞(副宰相)。后哲宗执政又启用新党,两兄弟又被贬。3雷州诀别:1097年,苏辙被贬广东雷州,苏轼被贬海南儋州,两兄弟在藤州(今梧州藤县)碰头,经一个月慢慢赶路至雷州,最后分别。徽宗上台后,两兄弟御赦北返,苏辙回到今许昌居住,苏轼回到常州病逝。“夜雨对床”的约定。5苏辙先后被贬至筠州、雷州、循州,被贬时间与苏轼基本一致。

七、王安石
宋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
 1. 万言不值一杯水:王安石当年的政治改革饱受争议、毁誉参半。他在中了进士之后,曾多次拒绝到京城做官。
2. 百年无事藏危机:在位不到四年的宋英宗去世后,他二十岁的长子继位:一心改革的宋神宗,在年轻皇帝的心目中,担当改革领头羊的第一人选并不是王安石,而宋神宗原来也并不认识王安石。那么,皇帝的首选人物是谁?为什么最后宋神宗为什么会想到王安石?是什么让他相信王安石能够胜任这个重要岗位?而面对皇帝的重用提拔,王安石又是什么样的态度呢?这君臣二人为什么能最终走到一起呢?
3. 不以成败论英雄:宋神宗找到理想的改革领头羊,不但任命王安石为主抓改革的副宰相,还专门设立了一个最高级别的改革机构。王安石踌躇满志,他一边应对反对派的压力,一边组建自己的核心团队全面变法,然而,王安石没有想到他的很多老朋友居然成了激烈的反对者,他所提拔重用的改革中坚力量也一个个离他而去。
4.自成一家王荆公:作为一个在生活中不修边幅、缺乏情趣的改革家,他早期的诗歌说理枯燥、简练瘦硬。“王荆公体”的称呼,是后人对王安石晚年诗歌创作的肯定和褒奖,这一类诗歌深受大家喜爱。

八、曾巩
1. 位卑未敢忘忧国:北宋著名散文家,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重要参与者。经历了长达二十一年的科考历程,年届不惑方才考中进士。生活的种种坎坷与磨难,让才华横溢的曾巩自顾不暇、分身乏术,同时,当时的科举制度也限制了曾巩才能的发挥。由于曾巩对社会底层的生活有自己深刻而独到的认识,所以当他走上仕途之后,便一心为百姓办实事。他的治理卓有建树,百姓有口皆碑。
2. 卓然自成一家:北宋时期的文坛兴起了一场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就是文坛宗师欧阳修。而作为欧阳修最为得意的门生之一,曾巩投身并积极参与诗文革新运动。们两个人的关系不只是师生之谊,亦师亦友、惺惺相惜才是两个人关系的真实写照。曾巩作为散文大家,别具一格、独树一帜是他最大的成就。他的散文特征鲜明,卓然自成一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