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伟|经济学与管理学有何不同?

 蓝林观海 2021-11-09

经济学与管理学究竟有何不同?相信许多局内人并未仔细考虑过,局外人更将其混为一谈。故而国内许多高校曾经一度将经济与管理合起来设立学院。后来刮起了一股风,越来越多的高校将管理与经济分设,而今大多数高校既有管理学院,也有经济学院。

但在我看来,不少高校将经济与管理分设的一个重要动因,显然并非全然是决策者看到两个学科的分野,而多半是顺应了某种时势,即行政化大势。随着高校行政化取向的愈演愈烈,即便当了教授,没个行政职务似乎缺了点什么。要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就得创造更多的行政职位。把相近的学科拆分开来,单独设立院系,皆大欢喜。由此形成一股风。

然而,作为局内专业人员,还得老老实实搞懂这两个学科的分野。否则以己昏昏,何以使人昭昭?

图片

0

经济学和一些学科很相近,但又有严格区别。最近的当属管理学,经济学家把自己的学科叫做经济科学,管理学家把他们的学科称作管理科学。两个学科研究的对象重叠,方法论彼此相近。比如两者都用数学模型,都求最优,虽然管理类学科用的数学模型少一点,数学的难度也小一些。

然而要分出两个学科的边界,依然不易。我曾就这个问题当面讨教过国内外经济学界多位名家,包括牛津大学的安东尼·维纳布尔斯,克鲁格曼的弟子理查德·鲍德温这样的学界大牛,答案要么不切题,要么泛泛而谈。维纳布尔斯的回答更坦率:“哦?好问题!但还没想过!”(oh? A good question ,but never think about it!)

那就得自己去琢磨。笔者向来相信,就怕没问题,有问题还怕找不到答案?!

02 

琢磨的一个答案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思路截然不同,二者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在于经济学有均衡的概念和意识,管理学中显然没有。

经济学讲均衡,何为均衡?就是两种作用相反作用力相等时事物达到的那种状态。这是个物理学概念,给经济学借用了过来。

有了均衡的概念和意识,实际上就有了物极必反的意识,就有数学上的“拐点”意识。这种意识引出的看人看企业等事物的意境必然是,做任何事,到了一定程度你就得收缩。沿着这个意识看企业规模扩张,就有个从规模不经济到规模经济,再到规模不经济的“拐点”。企业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再扩张收益会下降,画一个曲线就是倒U型的。

恰是这个意识,引出了经济学的“万有引力”,那就是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均衡,任何收益都是基于所付出的成本之上的。米尔顿·弗里德曼用一句话概括了经济学的这个“万有引力”:“世界上没有免费午餐”。引申的涵义是,你要想获得,就得先放弃。进一步引申到我们的经济活动,寓意就是,要想获得某种收益,就得先行投资。这个顺序不能颠倒,若弄颠倒了,就成了“透资”。“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这话颇有几分“禅意”,在我看来,也可以作为经济学原理最精辟的一种诠释。

推而广之,要想获得,就得先行放弃;要想自己发展,就得先考虑交易对手的利益,就得有一种共存共荣的意识;要想自己好过些,也得让别人好过些!这就是经济学之“万有引力”的引申。听着是不是更接近禅意?佛说,“种如是因,结如是果”。

比较一下,管理学恰恰缺了这种均衡意识。这一点,略微比较一下管理学大家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和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的寡头垄断竞争模型就明白了。

“钻石模型”的四个角,代表了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四种因素,企业管理的要义是将这些因素调动起来,服务于一个核心目标,即强化竞争力。而强化或者说凝聚竞争力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市场拼杀,压倒甚至消灭竞争对手。这里既看不到两种力的较量,也看不到放弃意识,因而看不到均衡意境。

图片

来源:网络

图1 波特的“钻石模型”,看不到两种力的较量!

反观克鲁格曼模型,一上来就有个均衡的意境。以克鲁格曼双寡头垄断竞争模型为例,两家产品极具替代性大企业的价格竞争,取决于其定价策略,而这种策略后面,则是各自成本与价格的均衡。两家企业都不受对方伤害的策略,就是紧贴对方价格,达于所谓“纳什均衡”,也就是对方不改变价格,你的最好的选择也是不要改变价格(下图)。这里看到的是忍让,因而其灵魂或核心要义是均衡。

相比较而言,波特模型的核心要义是竞争。

图片

图2:克鲁格曼模型:双寡头垄断市场之Bertrand竞争的纳什均衡。

来源赵伟:《高级国际贸易学十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03 

当然,两个学科之间也有交集。此种交集,在近些年兴起的空间经济学领域最明显。空间经济学研究产业集聚,管理学研究企业集群。两个专业术语常被混用。混用者不仅有初涉学术研究的新手,还有一些“碗级”的学者。哪两个术语?就是集群(cluster),和集聚(agglomeration)。

前者由麦克尔·波特提出,原本也置于他所提出的著名的竞争优势理论框架之下,系竞争优势理论的高度提炼的“钻石模型”四个重要条件之一的一个子集。四个条件分别为需求条件、要素条件、支持性产业条件和企业战略及同行竞争状况。产业集群是“支持性产业”条件下的一个子集。波特认为,支持性产业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集群,即彼此关联的行业的集中。由于集群,彼此关联行业中的各种企业的合作与竞争,会产生一种正的效应,被称作“集群效应”。恰是这种效应,直接或间接地强化着特定产业的竞争力。

波特理出了集群效应发挥的三种形式,分别为(1)通过增加集群中企业的生产率,(2)通过集群地域创新,以及(3)通过刺激地区新产业的产生。这种效应也被波特纳入竞争优势论中。按照这个理论,比较优势基于特定区位之特定要素禀赋,而竞争优势则不完全受本地要素禀赋的限制,多半取决于企业能否审时度势,生产性地利用各种投入方式,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关联产业集群则是企业创新的一只有力推手。不难看出,这完全是个管理学概念。

产业集聚则全然是个经济学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提出,指特定产业在特定地域的集中现象。在马歇尔那里,这种集聚源自产业地方化,后者是由某些历史偶然因素促发的。克鲁格曼将其引入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之下,进而提出核心—外围模型(core- periphery model)。这个模型总揽特定产业的空间分布,把其密集集中或集聚的地域称作核心(core),而将其余地域称作外围(periphery)。这样分的缘由和主旨,盖在于按照主流经济学框架刻画产业空间分布的均衡,进而引出效率涵义。我们知道,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大范式,就是均衡分析。一般的推论是,均衡最有效率,不均衡则意味着资源空间配置的扭曲因而低效率。新经济地理学视野下也有个地理集中效应,称作集聚经济(economies of agglomeration )。这是对集聚生产率增进效应的一种概括。

当代空间经济学家提炼出了三种形式的集聚经济:其一是知识外溢,那些扎堆而设的企业技术知识可通过不同企业员工间的交流传播;其二是分享的劳动市场,同一类技术工人汇聚于特点地域,企业容易找到需要的入手;其三是分摊的基础设施成本,这一点不说自明。

    进一步看下去,集群与集聚两个术语所代表的理论对于地域因素强调程度不同。“钻石模型”总览四个因素综合促成的竞争力,多半淡化了地域因素。波特甚至怀疑区域是否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最佳单位,而倾向于一种“有国家无区域”的框架。认为特定产业竞争力须借助一国之力而非一国内部特定地区形成与凝聚。因为他谈的集群是“支持性产业”形成的因素,而支持性产业和别的三个条件,只有置于一国范围才有意义。比如与支持性产业条件并列的需求条件,首先强调的是一国市场而非区域市场。他列举的日本传真机及复印机行业的案例,就置于整个日本市场情景下,而淡化了特定地域范畴。

与波特的钻石模型截然不同,克鲁格曼核心-外围模型本质上属于一种“有区域无国家”框架。这个框架下国家显得可有可无,但区域很重要。这方面最夸张的设想是:全世界的金融业,核心由纽约、伦敦和法兰克福分享,其余地区皆系“外围”!

04 

这样去较真,并非想“叫停”管理学与经济学的融合,更不想阻止两个学科一些术语的混用。而是想要表达两个看法:其一,当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范式虽在融合,但二者的分野还是清晰可辨的;其二,作为专业研究者,在混用这两个术语的时候,务必先搞清楚你在哪个框架下,是经济学之均衡框架,还是管理学的未有均衡而强调竞争优势的框架?

两个学科的分野在诺奖那里得到提升。诺贝尔奖中有个经济学奖项,虽然那是由瑞典中央银行出资设立的,全称“阿尔弗雷的·诺内尔经济科学纪念奖”,原本和化学家兼企业家诺贝尔先生设立的诺奖没有关系。但久而久之与别的自然科学诺奖相提并论了。其含金量和荣誉级别骤升。经济学家们占尽先机,相比较而言,管理科学由于缺了同等影响力的奖项,少了几分荣誉感。有些管理学大师的思想贡献并不比杰杰出 经济学家小,但因无缘诺奖,跨学科的社会影响力要比诺奖得主逊色一些。

我曾经写过一篇随笔,以迈克尔·波特和保罗·克鲁格曼为例,讲了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差异。我们知道,克鲁格曼在2008年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写的文章始终有个均衡意境。迈克尔·波特则不然,他的学问虽然影响很大,贸易经济学圈内虽然沿用了他的竞争优势理论,但谁也不认为他的学问属于经济学,原因在于他的模型没有均衡意境。故而连经济学奖提名都没沾过。

(2021/11/7日写于浙大紫金港办公室)

图片

作者近照(2021/10/20在宁波大学作学术报告)

作者:赵 伟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任职于浙江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曾任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明斯特大学、瑞士联邦理工大学、苏黎世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神户大学等国外多所高校客座教授,以及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RIETI)等研究机构客座研究员。研究兴趣涵盖空间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和外国经济史等多个领域,涉猎哲学与世界历史等关联学科。迄今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三百多篇,学术随笔近四百篇。著有《现代工业社会与经济体制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干预市场》(经济科学出版社)等专著多部,以及《空间视野看中国经济大势》(浙江大学出版社)、《阅读大学》等学术随笔多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